上海市 2017 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训练( 含答案 )上海市 2017 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训练1. (本分 12分,第( 1)小分 3 分,第( 2)小分 4 分,第( 3)小分 5分)如,已知抛物y x2bx cA 0, 1 、 B4, 3两点 .(1)求抛物的解析式;(2 求tan ABO 的;y(3)点 B 作 BC x ,垂足点C,点 M 是抛物上一点,直 MN 平行于y交直 AB 于点 N,如果 M、 N、 B、 C点的四形是平行四形,求点N 的坐 .oxAB(第 24 题图)1.解:( 1)将 A( 0, -1)、 B( 4, -3)分代入y x2bx cc1,,⋯⋯⋯⋯⋯⋯⋯⋯⋯⋯⋯⋯⋯⋯⋯⋯⋯⋯⋯⋯⋯⋯⋯⋯( 1 分)得4b c316解,得b 91⋯⋯⋯⋯⋯⋯⋯⋯⋯⋯⋯⋯⋯⋯⋯⋯⋯⋯⋯⋯⋯⋯⋯⋯⋯(1 分 ) , c29 x所以抛物的解析式y x21⋯⋯⋯⋯⋯⋯⋯⋯⋯⋯⋯⋯⋯⋯⋯⋯⋯(1 分)2( 2)点 B 作 BC x ,垂足C,点A作AH OB,垂足点 H ⋯⋯⋯( 1 分)在 Rt AOH 中,OA=1,sin AOH sin OBC4,⋯⋯⋯⋯⋯⋯⋯⋯⋯⋯⋯(1 分)5∴ AH OA sin AOH 4,∴ OH3, BH OB OH22,⋯⋯⋯⋯⋯⋯(1 分)555在 Rt ABH 中,tan ABO AH4222⋯⋯⋯⋯⋯⋯⋯⋯⋯⋯⋯⋯( 1 分)BH5511(3)直 AB 的解析式y 1 x1,⋯⋯⋯⋯⋯⋯⋯⋯⋯⋯⋯⋯⋯⋯⋯⋯⋯( 1 分)2点 M 的坐(m, m29 m1) ,点N坐 (m, 1 m1)22那么 MN= (m29 m1)( 1 m1)m24m ;⋯⋯⋯⋯⋯⋯⋯⋯⋯⋯(1 分)22∵ M、 N、 B、 C 点的四形是平行四形,∴MN =BC=3解方程m24m =3得m27 ;⋯⋯⋯⋯⋯⋯⋯⋯⋯⋯⋯⋯⋯⋯⋯⋯⋯( 1 分)解方程 m 24m3 得 m 1或 m3 ;⋯⋯⋯⋯⋯⋯⋯⋯⋯⋯⋯⋯⋯⋯⋯( 1 分)所以符合 意的点N 有 4 个 (27,7 7 3 5 22),(27,2),(1, ),(3,)222⋯⋯⋯⋯⋯⋯⋯⋯⋯⋯⋯⋯⋯⋯⋯⋯⋯⋯⋯⋯⋯⋯⋯⋯⋯⋯⋯⋯⋯⋯⋯⋯( 1 分)2. (本 分 14 分,第( 1)小 分 4 分,第( 2)小 分 5分,第( 3)小 分 5分)在 Rt △ABC 中,∠ ACB = 90 °, 点 B 的直 l ( l 不与直 AB 重合)与直BC 的角等于∠ ABC ,分 点 C 、点 A 作直 l 的垂 ,垂足分 点D 、点E .(1)如 1,当点 E 与点 B 重合 ,若 AE=4,判断以 C 点 心 CD 半径的C 与直 AB 的位置关系并 明理由;(2)如 2,当点 E 在 DB 延 上 ,求 :AE=2CD ;ACF 5(3) 直 CE 与直 AB 相交于点 F ,若EF, CD = 4,求 BD 的 .6ACCDB(E)lD Bl(第 25 题图 1)E(第 25 题图 2 )2.解:( 1) 点 C 作 CF ⊥ AB ,垂足 点 F. ⋯⋯⋯⋯⋯⋯⋯⋯⋯⋯⋯⋯⋯⋯⋯⋯⋯( 1 分)∵∠ AED =90°,∠ ABC=∠ CBD ,∴∠ ABC=∠ CBD =45°,∵∠ ACB=90 °,∠ ABC=45°, AE=4,∴ CF=2 ,BC= 2 2 ,⋯⋯⋯⋯⋯⋯⋯⋯⋯⋯( 1 分) 又∵∠ CBD=∠ ABC=45°, CD ⊥ l ,∴ CD =2, ⋯⋯⋯⋯⋯⋯⋯⋯⋯⋯⋯⋯⋯⋯⋯⋯( 1 分) ∴CD =CF=2,∴ C 与直 AB 相切 .⋯⋯⋯⋯⋯⋯⋯⋯⋯⋯⋯⋯⋯⋯⋯⋯⋯⋯⋯⋯( 1 分) (2) 明:延 AC 交直 l 于点 G . ⋯⋯⋯⋯⋯⋯⋯⋯⋯⋯⋯⋯⋯⋯⋯⋯⋯⋯( 1 分)∵∠ ACB = 90 °,∠ ABC =∠GBC ,∴∠ BAC =∠BGC .∴AB = GB .⋯⋯⋯⋯⋯⋯⋯⋯⋯⋯⋯⋯⋯⋯⋯⋯⋯⋯⋯⋯⋯⋯⋯⋯⋯⋯⋯⋯⋯⋯⋯ ( 1 分) ∴AC = GC .⋯⋯⋯⋯⋯⋯⋯⋯⋯⋯⋯⋯⋯⋯⋯⋯⋯⋯⋯⋯⋯⋯⋯⋯⋯⋯⋯⋯⋯⋯⋯( 1 分)∵AE ⊥l ,CD ⊥ l ,∴ AE ∥ CD .∴CD GC 1. ⋯⋯⋯⋯⋯⋯⋯⋯⋯⋯⋯⋯⋯⋯⋯⋯⋯⋯⋯⋯⋯⋯⋯⋯⋯⋯⋯⋯AE GA 2∴AE = 2CD . ⋯⋯⋯⋯⋯⋯⋯⋯⋯⋯⋯⋯⋯⋯⋯⋯⋯⋯⋯⋯⋯⋯⋯⋯⋯⋯⋯⋯⋯⋯(3)( I )如 1,当点 E 在 DB 延 上 :点 C 作 CG ∥ l 交 AB 于点 H ,交 AE 于点 G , ∠ CBD =∠ HCB .∵∠ ABC =∠CBD ,∴∠ ABC =∠ HCB .∴ CH = BH .⋯⋯⋯( 1 分)∵∠ ACB = 90 °,∴∠ ABC +∠BAC =∠ HCB +∠ HCA = 90 °. CH∴∠ BAC =∠HCA .∴ CH = AH = BH .F∵CG ∥ l ,∴CHCF 5FBEEF.D B6(第 25 题图CH = 5x , BE = 6x , AB = 10 x .( 1 分)( 1 分)AGlE1)在 Rt △ ABE 中, AEAB 2BE 28x .由( 2)知 AE = 2CD = 8,∴ 8x 8 ,得 x 1 .∴CH = 5 , BE = 6 ,AB = 10.∵CG ∥ l ,∴HGAH 1 ,∴ HG=3.⋯⋯⋯⋯⋯⋯⋯⋯( 1 分)ABEAB 2∴CG = CH + HG = 8 .易 四 形 CDEG 是矩形,∴ DE = CG = 8.CGH∴ BD DE BE2 .⋯⋯⋯⋯⋯⋯⋯⋯⋯⋯⋯⋯⋯⋯⋯⋯(1 分)(II )如 2,当点 E 在 DB 上 :DEl同理可得 CH = 5 , BE = 6 , HG = 3 .⋯⋯⋯⋯⋯⋯⋯⋯⋯⋯(1 分)B(第 25题图 2)∴ DE CG CH HG 2 .∴BD =DE + BE = 8 .⋯⋯⋯⋯⋯⋯⋯⋯⋯⋯⋯⋯⋯⋯⋯⋯⋯⋯⋯⋯⋯⋯⋯⋯⋯⋯⋯⋯( 1 分)上所述, BD 的 2 或 8.3.已知点 A ( 2, 2)和点 B ( 4, n )在抛物 y=ax 2( a ≠0)上.(1)求 a 的 及点 B 的坐 ;(2)点 P 在 y 上,且 △ ABP 是以 AB 直角 的三角形,求点P 的坐 ;(3)将抛物 y=ax 2(a ≠0)向右并向下平移, 平移后点 A 的 点A ′,点B 的点 B ′,若四 形 ABB ′A ′ 正方形,求此 抛物 的表达式.【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坐标与图形变化 -平移.【分析】( 1)把点 A (2,﹣ 2)代入 y=ax 2,得到 a ,再把点 B 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即可解决问题.(2)求出直线 AB 解析式,再分别求出过点 A 垂直于 AB 的直线的解析式,过点直线 AB 的解析式即可解决问题.B 垂直于( 3)先求出点 A ′坐标,确定是如何平移的,再确定抛物线顶点的坐标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 1)把点 A ( 2,﹣ 2)代入 y=ax 2,得到 a=﹣, ∴抛物线为 y= ﹣ x 2, ∴x= ﹣ 4 时, y= ﹣ 8, ∴点 B 坐标(﹣ 4,﹣ 8),∴a=﹣,点 B 坐标(﹣ 4,﹣ 8).(2)设直线AB为 y=kx+b ,则有,解得,∴直线 AB 为 y=x ﹣ 4,∴过点 B 垂直 AB 的直线为 y= ﹣ x ﹣ 12,与 y 轴交于点P ( 0,﹣ 12),过点 A 垂直 AB 的直线为 y= ﹣ x ,与 y 轴交于点 P ′( 0, 0),∴点 P 在 y 轴上,且 △ ABP 是以 AB 为直角边的三角形时.点 P 坐标为( 0,0),或( 0,﹣12).(3)如图四边形 ABB ′A ′是正方形,过点 A 作 y 轴的垂线,过点B 、点 A ′作 x 轴的垂线得到点 E 、 F .∵直线 AB 解析式为 y=﹣ x ﹣ 12, ∴△ ABF , △ AA ′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A ′= =6 ,∴AE=A ′E=6 ,∴点 A ′坐标为( 8,﹣ 8),∴点 A 到点 A ′是向右平移 6 个单位,向下平移 6 个单位得到,∴抛物线 y=﹣ x 2的顶点( 0,0),向右平移 6 个单位,向下平移6 个单位得到( 6,﹣ 6),∴此时抛物线为 y=﹣( x ﹣ 6) 2﹣ 6.4.已知, AB=5 , tan∠ABM= ,点 C、 D、 E 为动点,其中点 C、D 在射线 BM 上(点 C 在点 D 的左侧),点 E 和点 D 分别在射线 BA 的两侧,且 AC=AD ,AB=AE ,∠ CAD= ∠BAE .(1)当点 C 与点 B 重合时(如图 1),联结 ED ,求 ED 的长;(2)当 EA ∥BM 时(如图 2),求四边形 AEBD 的面积;(3)联结 CE,当△ ACE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点B、 C 间的距离.【考点】三角形综合题.【分析】( 1)如图 1 中,延长 BA 交 DE 于 F,作 AH ⊥ BD 于 H ,先证明 BF⊥ DE ,EF=DF ,再利用△ ABH ∽△ DBF ,得= ,求出 DF 即可解决问题.(2)先证明四边形 ADBE 是平行四边形,根据 S 平行四边形ADBE =BD?AH ,计算即可.(3)由题意 AC≠AE ,EC≠AC,只有 EA=EC ,利用四点共圆先证明四边形ADBE 是平行四边形,求出 DH 、 CH 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 1)如图 1 中,延长 BA 交 DE 于 F,作 AH ⊥ BD 于 H .在RT△ABH 中,∵∠AHB=90°,∴sin ∠ABH= =,∴AH=3 , BH==4,∵A B=AD ,AH ⊥BD ,∴BH=DH=4 ,在△ ABE 和△ ABD 中,,∴△ ABD ≌△ ABE ,∴B E=BD ,∠ ABE= ∠ ABD ,∴B F ⊥ DE, EF=DF ,∵∠ ABH= ∠ DBF ,∠ AHB= ∠ BFD ,∴△ ABH ∽△ DBF ,∴= ,∴D F= ,∴D E=2DF=.(2)如图 2 中,作 AH ⊥ BD 于 H.∵AC=AD , AB=AE ,∠ CAD= ∠ BAE ,∴∠ AEB= ∠ABE= ∠ACD= ∠ADC , ∵AE ∥ BD ,∴∠ AEB+ ∠EBD=180° , ∴∠ EBD+ ∠ADC=180° , ∴EB ∥AD , ∵AE ∥ BD ,∴四边形 ADBE 是平行四边形, ∴ B D=AE=AB=5 ,AH=3 , ∴S 平行四边形 ADBE =BD?AH=15 .( 3)由题意 AC ≠AE ,EC ≠AC ,只有 EA=EC .如图 3 中,∵∠ ACD= ∠ AEB (已证), ∴A 、 C 、 B 、 E 四点共圆,∵ A E=EC=AB , ∴ = , ∴ = ,∴∠ AEC= ∠ABC , ∴AE ∥ BD ,由( 2)可知四边形 ADBE 是平行四边形, ∴AE=BD=AB=5 ,∵ A H=3 , BH=4 , ∴DH=BD ﹣ BH=1 , ∵AC=AD , AH ⊥ CD , ∴ C H=HD=1 , ∴BC=BD ﹣ CD=3 .5.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 2+bx +c 图象顶点为 C ,与直线 y=x +m 图象交于 AB 两点,其中A 点的坐标为( 3, 4),B 点在 y 轴上.(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联结 AC ,求∠ BAC 的正切值;(3)点 P 为直线 AB 上一点,若△ ACP 为直角三角形,求点 P 的坐标.【分析】 ( 1)先把 A 点坐标代入 y=x +m 求出 m 得到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x +1,这可求出直线与 y 轴的交点 B 的坐标, 然后把 A 点和 B 点坐标代入 y=x 2+bx+c 中得到关于 b 、c 的方程组,再解方程组求出b 、c 即可得到抛物线解析式;(2)如图,先抛物线解析式配成顶点式得到C ( 1, 0),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BC 2=2, AB 2=18, AC 2=20,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明△ABC 为直角三角形,∠ACB=90°,于是利用正切的定义计算tan ∠ BAC 的值;(3)分类讨论:当∠ APC=90° 时,有( 2 )得点 P 在 B 点处,此时 P 点坐标为( 0, 1);当∠ ACP=90°时,利用( 2tan ∠ PAC= = ,则 PC= AC P t t 1 )中结论得,设 ( , + ), 然后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方程 t 2t 1 1 220,再解方程求出t 即可得到时 P 点 +( + ﹣ ) = 坐标.【解答】解:( 1 )把 A( 3 4 )代入 y=x m 得 3 +m=4 ,解得 m=1,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x 1+ ,∵当 x=0 时, y=x +1=1,∴B ( 0,1),把 B ( 0,1), A ( 3,4)代入 y=x 2+bx+c 得,解得 ,∴抛物线解析式为y=x 2﹣ 2x+1;(2)如图,∵ y =x 2﹣ 2x+1=( x ﹣ 1)2,∴C ( 1,0),22 2 2 2 +( 4 2 2 2 2∴BC =1 +1 =2,AB =3 ﹣ 1) =18 ,AC =( 3 ﹣ 1) +4 =20,而 2+18=20,∴BC 2+AB 2=AC 2,∴△ ABC 为直角三角形,∠ ACB=90° ,∴tan∠BAC===;(3)当∠ APC=90°时,点 P 在 B 点处,此时P 点坐标为( 0, 1);当∠ ACP=90°时,∵ tan∠ PAC==,∴P C= AC ,设P( t, t+1),∴t2t 1 1220,解得 t 1=﹣, t2=(舍去),此时P 点坐标为(﹣,+( + ﹣) =﹣+ 1),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P 点坐标为( 0, 1)或(﹣,﹣+ 1).【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综合题: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能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理解坐标与图形性质,记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直角三角形.6.如图, ? ABCD 中, AB=8 ,AD=10 , sinA=,E、F分别是边AB 、BC 上动点(点 E 不与A 、B 重合),且∠ EDF= ∠ DAB , DF 延长线交射线 AB 于G.(1)若 DE⊥AB 时,求 DE 的长度;(2)设 AE=x , BG=y ,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当△ BGF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AE 的长度.【分析】( 1) DE⊥ AB 时,根据sinA=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 2 中,作 DM ⊥AB 于 M ,根据 DG 2=DM2+MG2=AGEG ,列出等式即可解决问题.(3)分三种情形① BF=BG ,②FB=FG ,③ GB=GF ,根据 BF ∥AD ,得出比例式,列方程即可解决.【解答】解:( 1)如图 1 中,∵DE ⊥ AB ,∴sinA==,∵A D=10 ,∴DE=8 .(2)如图 2 中,作DM ⊥AB 于 M ,由( 1)可知 DM=8 , AM=6 , MG=AB ﹣ AM=8 ﹣ 6=2 ,∴DG 2=DM2+MG2,∵∠ DGE= ∠ DGA ,∠ GDE= ∠ A,∴△ DGE∽△ AGD ,∴= ,∴DG 2=AGEG ,∴DM 2+MG2=AGEG ,∴82+( 2+y)2=( 8+y)( 8+y﹣ x),∴y=(0<x<8)(3)①当 BF=FG 时,∵ BF∥ AD ,∴= ,∴AD=AG=10 ,∴y=2 ,即=2,解得 x=2 ,∴A E=2 .②当 FB=FG 时,∵ BF ∥AD ,∴=,∴A D=DG=10 ,∵DM ⊥AG ,∴A M=MB=6 ,∴A G=12 ,∴y=4 ,即=4,解得 x=.③当 GB=GF 时,∵ BF ∥ AD ,∠ GBF= ∠ BFG,∴∠ A= ∠ GBF ,∠ ADG= ∠ BFG ,∴∠ A= ∠ ADG ,∵∠ A= ∠ EDG ,∴∠ EDG= ∠ ADG ,∴此时点 E 与点 A 重合,不合题意.综上所述 AE=2 或时,△ BFG是等腰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锐角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