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班别姓名学号【时空坐标】【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远古时代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等技术。
二、夏、商、西周时期(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三、春秋战国时期(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重农政策出现。
(4)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6)重农抑商政策: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③最早提出: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1)思想:老子“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仁”“礼”儒家思想体系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3)文学和艺术:《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整合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秦朝的大一统1.政治:确立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2.经济:统一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
3.文化: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对地方监察力度。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
(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新儒学地位的确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
《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的代表作。
一、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二.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3.进行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
4.改革旧俗。
三.作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四.局限性1.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2.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主要贡献1.创立儒家学说,核心是“仁”。
2.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包含了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目标上要求不仅“成人”,更成“君子”;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
二、历史评价1.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4.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一、主要活动与贡献1.兼并六国: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等方略。
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
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③南伐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④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焚书坑儒。
2.历史评价(1)功:实现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过:兴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热点考向一时考时新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临考视窗】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对当今的现实生活仍有一定的影响,各类高考历史学科的第一道选择题多从分封制和宗法制开始命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就成了值得关注的高频考点。
例1:(2015·江苏高考卷)《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微观点拨]应注意题干材料中“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判断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
【宏观思考】1.宗法制(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2.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分封制与宗法制虽然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但对今天的社会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很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姓就起源于古代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宗法制对当今现实生活的影响更大一些,如中国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等习俗,都是传统宗法思想的体现。
1.(2015·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材料强调的是()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C.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热点考向二弘扬传统文化——早期儒学和董仲舒新儒学【临考视窗】从文明传承视角看儒家文化,早期儒学,董仲舒新儒学,都是高频考点,高考考查的重点。
例2:(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微观点拨]关键信息:“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却“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判断儒者的政治诉求。
【宏观思考】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针对训练]2.(2015·北京东城二模)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
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除井田,民得买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热点考向三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探讨政治制度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临考视窗】从唯物史观看待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铁农具使用、分封制的瓦解都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
例3:(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微观点拨]本题考查汉代地方吏治,“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体现地方吏治的重要性。
【宏观思考】重大社会转型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具体表现在:(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3)文化:划时代的变革,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绚丽多彩;科学技术,世界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