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我作的主要是量子力学的研究工作。
将旧量子力学的错误阐述得更清楚了,将新版量子力学——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琢磨和更严谨了。
即将出版两部学术著作,一部是汉英双语《定域实论量子力学》,另一部是中文的《质量宝贝》。
这两部著作的前言概括了我这一年的工作。
兹用这两篇《前言》作为XX年的工作总结。
《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第一版《前言》
——非正统量子力学宣言
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正当时的“正统理论”。
有一大批人(特别是话语权比重大的人)都在维护(甚至是捍卫)正统理论。
官方也只相信正统理论。
受既定观念、情感、政治气候、学术气候和私利的影响,维护正统理论的人会失去理智地压制不同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正统理论学术壁垒。
实时权威失去理智(蛮不讲理)的行为比较隐蔽,原因有第一,他们有意无意地利用“相信和支持正统理论的人数多、气势大”的优势,制造了貌似合理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局面;第二,利用诡辩术掩盖正统理论的不足,蒙蔽世人;第三,将错误的选择装扮成人类无奈的选择。
在维护正统圈外的研究者中,谁发现了实时权威们在科学中失去理智(蛮不讲理)的地方,谁就有可能获得较大的突破。
正统量子力学家失去理智的地方有很多。
下面略举几例。
(1)利用云室的工作原理做实验,实验成功之后又否认云室的工作原理
在设计制造云室时承认云室的工作原理是,过饱和蒸汽会以电荷为中心开始凝聚。
可是,在成功地捕捉到带电粒子的径迹之后,却不承认过饱和蒸汽以电荷为中心开始凝聚,而是认为粒子在云雾径迹的内部空间的各点上随机地出现,呈现位置不确定的状态。
如果承认“过饱和蒸汽以电荷为中心开始凝聚”,就承认径迹的3d回归曲线就是粒子的准确运动路径(径迹横断面的中心就是粒子的准确位置)。
粒子的方向和位置都是准确的(即同时测准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样一来,测不准原理(不确定性原理)就失去了其在量子力学中的基础性地位。
为了维护测不准原理的基础性地位,不得不违反科学原则地拼命否认云室捕捉到粒子的径迹是同时测准了粒子的动量和位置。
即使承认那种情况下同时测准了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也要利用“量子退相干”概念,说那是微观粒子进入了量子力学之外的经典力学状态。
但是,量子退相干的条件和机制都不清楚,何时在什么条件下发生量子退相干仅由量子力学家的主观愿望而定。
如果说在云室中运动的微粒符合量子退相干条件,那么,电子衍射实验中的电子也就达到了量子退相干条件,电子在穿过双缝时就可以确定它走哪一条缝。
正统量子力学家横蛮到了什么程度呢?从“已经将离子静止在势阱中,也不承认同时测准了微粒的动量和位置”的事例不难看出来。
(2)电子衍射实验解释的非理性
光子比较容易产生,几乎所有的碰撞都有光子产生。
在电子衍射过程中,有不少电子打在狭缝的边缘上,极有可能产生光子。
这样看来,电子的衍射实验产生的衍射环极有可能是光子导致的。
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在排除了光子的衍射之后才能得出“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波的存在”。
可是,量子力学家却在未排除光子的衍射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认为是电子表现出了波动性,具有波-粒二象性。
验证电子衍射实验中衍射环是否是由光子导致的,非常简单。
但是,量子力学家就是不做这样的验证,而宁愿采用不严谨的态度处理这件事。
就算电子衍射实验中的衍射是电子发挥其波动性而直接造成的,对衍射的具体说明仍然充满矛盾。
对于多电子通过单缝时的衍射,利用不同粒子间相互干涉解释。
对于电子一个接一个地通过双缝导致的双缝衍射,利用单个电子的惠更斯原理解释。
对于电子一个接一个地通过单缝导致的衍射,利用概率波解释(可是,这种情况下的衍射图完全是一幅概率统计图,没有发生干涉,不能表明电子具有波动性)。
在第三种情况下,暗纹处电子出现的概率比邻近明纹处电子出现的概率小许多,而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的暗纹是由干涉导致的,不是粒子出现的概率低。
如果与光波比较,且第一种解释和第二种解释正确,那么第三种解释就不应该正确,也不是对电子具有波动性的验证,而是相反——未显示出电子具有波动性。
(3)德布罗意波的波速困难和稳定性困难
即使电子等实物粒子的衍射实验结果真切地证实了德布罗意波的存在,还存在德布罗意波波速问题。
德布罗意波的相速度大于光速。
量子力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德布罗意波是波包,波包的群速度就是实物粒子整体的速度。
如果德布罗意波真的是由一系列速度不同的单色波组成的波包,那么,做电子衍射实验时又怎么能得到清晰的衍射图样呢?这样的解释明显充满矛盾。
不能回答波包中那些相速度超过光速的单色波是什么波。
特别是对于双缝衍射,如果电子是波包,那么它在穿过缝而发生惠更斯分裂时,产生的就不应该是波长完全相同的一列次级子波。
再说,电子是非常稳定的粒子,如果它是波包,那它在碰撞时波包就会分散成各个不同的单色波,电子也就瓦解了。
但是,电子在一般的碰撞条件下并不分解(衰变)。
(4)将狄拉克方程的负能量解与正能量的反物质对应起来
狄拉克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有两个解——正能量解和负能量解。
如果说这两个解在现实世界中有对应的事物,那么负能量解应该对于名副其实的负能量物质。
可是,量子力学家认为,那种负能量解对应于反物质。
要知道反物质的能量也是正值。
量子力学家的这种选择犯的是中学生都不会犯的错误。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那是因为量子力学基础理论和量子场论中的“零点能”概念需要这样选择。
如果正确地选择负能量解与负能量物质对应,那么,真空中的虚粒子对就是正-负能量粒子对,而不是物质-反物质粒子对。
(5)将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无限扩大
认为凡是量子的特性都是量子力学的特点。
这相当于认为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能覆盖全部的微观世界。
辩证地看,即使是在微观世界中,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也一定是有限的(量子论的适用范围倒是可以覆盖全部的微观世界)。
实际上,量子不等于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不等于量子论(量子力学只是量子论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即,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小于量子论的适用范围)。
量子力学的前提条件中没有量子纠缠的内容,量子力学的逻辑系统也不能描述量子纠缠的具体过程。
量子纠缠的现象和规律可以在量子论的适用范围之内,但应该在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之外。
以量子纠缠为核心的aspect实验证明的是量子的特点而不是量子力学的特点。
(6)对海森伯关系仅选择“测不准”这种解释
经典带电粒子绕中心电荷作准确的匀速圆周运动(例如玻尔氢原子),存在pr=的关系。
此式与海森伯关系δxδp=极为类似。
利用经典轨道运动方程可以严格地得到海森伯关系。
归纳起来,δxδp=可表示的意义有动量与线度之积为一个常数;曲率与曲率半径之积为一个常数;动量与位置不能同时具有准确的值。
量子力学家只选择这三种解释中的一种。
有人从经典轨道运动方程出发而导出了海森伯关系,量子力学家也不承认。
量子力学家的强词夺理的其他事例将在正文中补充。
看了上面列举的正统量子力学家的强词夺理的几种表现。
就知道量子力学令人困惑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是量子力学的逻辑系统是可用的,然而其解释系统和测量观念不正确)。
如果纠正了量子力学家所犯的上述错误,得到的必然是保留了现有量子力学逻辑系统而颠覆了量子力学解释系统和测量观的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
不确定度关系也只是量子力学解释系统和测量观的基础而不是量子力学逻辑系统的基础。
如果电子衍射实验中导致衍射的原因是电子冲击固体表面产生了伴光(或者是电子湮灭掉真空中虚粒子对中的负能量光子而留下正能量光子),伴光再发生衍射,且量子纠缠和量子隐态传输现象在量子力学的适用范围之外,就不需要隐参量,更不需要“定域性、实在性和确定性三者不可兼得”的解释,epr 佯谬也不存在。
应该将现有的量子论拆分为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是适合于描述量子纠缠相互作用和量子隐态传输过程的理论;第二个支分是适合于描述微观世界中除量子纠缠现象和量隐态传输过程之外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
第一个理论分支将会发展成为“隐态传输力学”。
结合电子衍射是伴光的衍射的解释和测不准原理不是普遍适用的结论,第二个理论分支将发展成为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
aspect实验就再也不能否认定域实在论量子力学了。
定实在论量子力学就要闪亮登场了。
它将保留现有量子力学的逻辑系统而向量子力学的解系统和测量观开炮。
一定要打破正统量子力学学术壁垒!
《质量宝贝》第一版《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