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地监测技术及载畜量计算方法

草地监测技术及载畜量计算方法


• • • • • • • •
(3)羊单位
• 在行业标准中规定一只体重50kg并哺半岁以内单羔,日消耗标 准干草1.8kg的成年母羊为一个羊单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省放牧家畜体重测定的部分统计资料
(包括果洛、海北和海西): 年 龄 畜 别 数 量 平均体重

• • •


牛 3岁—成年
羊 1岁—成年
青海省草地监测及 天然草地载畜量计算方法
吴阿迪
一、草地资源调查与草地监测
• 1、草地资源调查: • 草地资源调查是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草地进行 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认识一定空间的环境、社会生 产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下形成的草地类型,它们的数 量、质量和生产力特征、地域分布和演替规律。同时 搞清调查地区的水土和其他生物资源、社会生产力结 构以及发展历史和现状、取得的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 发展和草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系统的完整的资 料。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草地资源调查标准
羊单位折算 : 1只山羊折0.8个绵羊单位、 1头驴折3个绵羊单位 1头黄牛折5个绵羊单位、 1头牦牛折4个绵羊单位 1匹马折6个绵羊单位、 1匹骡折个5绵羊单位 1峰驼折7个绵羊单位 日 食 量 : 1个绵羊单位日食鲜草4kg(折1.42kg干草)


进行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效益监测时,要同时在工 程区内和区外设置样地进行监测,两者在地形、地貌、 土壤和原生植被类型等方面均需尽量保持一致。
固定样方的设置
• 在选择了适宜的样地后选择样方。 • (1) 样方设置应选在样地中环境条件相对均匀一致的 地区。草原植被呈斑块状分布时,则应增加样方数量。 • 样方的设置应尽可能反映样地情况,获取的信息应尽 量详细,一般作1个描述和测产样方,辅助测定2~4个 测产样方。 • (2)样方可采取典型选择法,即选择具本类型代表性 的地段。距离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要求两个样 方应相距200-250m的距离。 • (3)样方应尽量选择在未利用的地段。 • (4)固定样方选择后,应设立标志,一般情况下不要 轻易变动。
• • • •
(4)灌丛的测定与记载: ①首先要填写灌丛样方面积。 ②其次填写灌木名称,一般可记录1-3种主要种; ③选定标准株丛,测定其长、宽、高;在数株 丛数时,注意小丛的合并和大丛的分割要适当, 避免最后计算灌丛盖度时过大的现象。 • ④灌丛盖度的计算属于内业工作,野外不需进 行。其计算方法为: • 灌丛盖度=各类灌木(长×宽×株丛数)之 和/灌丛样方面积 • ⑤灌丛产量:剪取标准株当年生的嫩枝叶称重; 较大的株丛可剪取1/4。


置取样点,以控制草原资源变化的梯度。
五、草原返青期的观测方法 1、草原返青的确定 • 每年春季在温度和水分条件适宜时,多年生牧草开 始萌发生长时称为返青。 • 不同种类的牧草开始返青的标准如下: • 禾本科牧草——越冬植株露出新叶或老叶恢复弹性 有黄转青,一 年生植物的第一片叶露出地面; • 莎草科牧草——越冬植株从根茎长出的幼芽露出地 面,展现淡绿色叶片; • 豆科牧草——越冬植株的叶片变绿,出现新的小叶 或一年生牧草的幼苗出土,两片子叶展开: • 杂类牧草——指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灌木外的 各类草本植物,其返青标准同禾本科或豆科。
3、观测方法 • (1)观测时间 一般在每旬的末日进行,观测时间以下午为宜; (2)每年 的观测时间应基本一致,如遇干旱或其他原因造成春季 不返青时,应特别注明并随时观测。
六、技术要求
• 植被结构特征及产量测定 • 这部分是调查记录的重点,必须认真测定记录样方面积、总盖 度、草丛高度。 估测误差过大是操作中较大的问题,主要是方法不当。总盖度 使用钢卷尺,植物种的分盖度可用手掌法。
公、母、犍
公、母、羯
988头
1556只
280.98kg
38.84kg
由上表与行业标准所列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省放牧家畜属 小型畜,近年来由于加快畜群周转,可能平均体重还有下降的趋 势。
• (4)日食量 •
行业标准中规定一个羊单位日消耗标准干草1.8kg;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初,总站在祁连、刚察和同德三县分别进行了天然草地 放牧家畜采食量测定,其结果如下: 畜种 藏 羊 畜 别 2~3岁 羯羊 2~5岁 羯羊 时 间 9月 数 量 51 草地类型
• ⑥灌丛下草本层的测定 其测定方法同 草本样方,注意同样要测定总盖度、草 丛高度和优势种的株高、分盖度、物候 期。 • ⑦灌丛样方总产量的计算: • 灌丛样方总产量=灌丛产量+草本产量 × (100-灌丛盖度) • 当草本样方中出现灌木时,不再计算 其产量。
七、野外照片的拍摄
1、样地照片: 样地照片不是样方照片的 放大,一定要有相当范围的远景,这样对其他 资料使用者能较直观的了解和判断出样地的草 原类型、地形、地貌等。 • 2、样方照片: • 样方照片要求一个样地有3张样方照片。拍 摄时要求整个样方的信息都在取景范围内,不 要出现其他信息.一般要求垂直拍摄。 • 3、如果植物照,则要让植物 的全株出现在 取景框内,先拍摄全株,再拍摄对于植物分类 作用较大 的叶、花等部位。拍低矮的植物时, 要尽量靠近,突出细部特征。
2.路线设置方法
• (1)路线设置

根据监测路线选择原则,依照遥感影像特征、 地形图、植被图及草原类型图等相关资料,在 室内预布设监测区的监测路线及典型样地。路 线之间的间距,应以能够反映监测区草原类型 的分布规律和草原资源空间变异状况,从大尺 度上宏观把握监测区草原资源的变化状况及草 原的利用、管理状况。
• (2)样地设置 • 在路线监测中要注意视线范围内草原及其环境的变化,随时用 GPS明确自己所在的位置。 •
• • ① 在样地选择中,应考虑草群中优势种在种类与数量上变化趋势与规 律。如草原退化、沙化地区样地设置时应能反应出梯度变化趋势。 ②山地垂直带谱上分布的不同草原类型,样地应设置在每一垂直分布 带的中部,并且坡度、坡向和坡位应相对一致。 ③在草原隐域性分布的地段,样地设置应选在地段中环境条件相对均 匀一致的地区。草原植被呈斑块状分布时,则应增加样地数量,减小样 地面积。 ④对于利用方式不同及利用强度不一致的草原,应考虑分别设置样地, 如割草场、放牧场、季节性放牧场、休牧、禁牧草场、不同培育措施的 草场、不同利用强度的草场等,力求全面反映草原植被在利用状况下的 差异。 ⑤ 当草原的利用方式或培育措施发生变化时,及时选择新的与该样地 相对应的对照样地,以监测上述变化造成的影响。 ⑥通常在相邻草原类型的过渡区域和草原类型的中心区域都要设
2、草地监测:
草地监测是在掌握了以上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 草地路线监测或定位监测 来了解草地资源的季节动态 和年际动态以及在自然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和干预下发生的变化和演替趋势。也就是按预先选定 的路线或设定的点位监测草原资源空间变异状况,为 宏观掌握草原资源与生态变化及草原利用管理现状, 积累地面资料和基础数据。 • 两者在使用的调查方法、技术和内容等方面有太多 的相似之处,但也有较大的差异。
八、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
• 1、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1)牧草再生率 青海高寒区牧草生长时间 短,进行放牧后,草群地上生物产量的再生部 分很少(p.105的表1中列为0~5%),同时投影 面积和平面面积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不再 计算牧草再生率。
(2)牧草干湿比
行业标准规定用含水量14%干草做为标准干草,青海 省通过对487个测产样方的统计,天然草地各草地类牧 草自然风干后的干湿比如下: 1.高寒草甸 1:2.787 2.温性草原 1:2.1195 3.高寒草原 1:2.8886 4.高寒灌丛 1:2.7441 其中,灌木 1:2.3156 5.温性荒漠 1: 3.48 其中,荒漠灌丛 1:3.4369 6.垂穗披碱草 1: 2.9012 7.低地草甸 1: 3.293 8.高寒沼泽化草甸1: 3.1483 全省平均 1:2.6843
2、牧草返青期的计算方法 •

• •
确定草原返青期可以用样方内植物群落的返青株(丛)数占总 株(丛)的百分比或样方内植物群的返青盖度占总盖度百分比来 确定。
进入返青期的牧草株(丛)数 返青株(丛)数百分率 = —————————————— ×100% 牧草总株(丛)数
• 进入返青期的牧草盖度 • 返青盖度百分率 = ————————————— ×100% • 牧草总盖度 当样方内植物开始展叶并正常生长的株(丛)数占总株(丛) 的百分率或返青盖度百分率 在40~60%时即为返青期。
疏花针茅 高山嵩草
日食量 (鲜草.km.) 3.958
(干鲜比1:2.786 )
改良羊
9月
50
32
芨芨草 针茅
垂穗披碱草
4.306
15.99 (干鲜比1:3 )
2岁~成年 9月 牦 牛 犍、母
(5)羊单位折算 ①部颁行业标准
• • • • • • • • • • 羊单位折算 (均按小型畜折算): 1只绵羊折0.8个羊单位、 1头驴折2.5个羊单位 1头牦牛折4个羊单位、 1头黄牛折4.5个羊单位 1匹马折5个羊单位、 1峰驼折7.5个羊单位 日 食 量 : 1个羊单位日食标准干草1.44kg
(1)盖度的测定:使用目测法。 •
(2) 草丛(平均)高度:应该是优势植物层片的高度,而不能简 单的将植株最高、最低高度的平均值作为草丛高度。 (3)草本产量的测定:


要求测定结果真实;只能在草地植被分布非常均匀时才能用 0.25m2的样方。测产应在牧草生长最旺期进行。
要求熟悉基本的可食与不可食植物(技术规程中提供了植物 名录)。
• •
3、定位监测和路线监测
• 定位监测:在草原重点类型或有重要意义的地区以及 草原建设项目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设立长期 定位监测样地,观测草原群落及生态因子变化,积累 长期的地面资料和基础数据,分析草原资源和生态变 化规律,是对草原第一性生产力、草原退化、沙漠化、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效益监测的基本手段。 • 路线监测:根据某一地区内植被分布特征和历史的 草原类型图,选择监测路线,设置取样点,通过样方 方法和监测途中对视线范围内植被景观及其环境的观 测,了解、掌握地区内草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利用现 状、第一性生产力等的空间分异状况。路线监测是对 监测地区草原资源的整体状况进行快速监测的一种有 效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