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经典作品鉴赏》院系: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任课老师:王琦班级:2011070602学号:**********姓名:***莫奈经典作品鉴赏摘要: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创始人非马奈莫属,但真正完全实现印象主义理念和技法、并且一以贯之的当推莫奈。
是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是以他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半叶占据西方画坛统治地位的官方艺术,从而为掀开西方现代绘画史新的一页,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应该说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先获得成功的人,尽管后来的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并未遵循印象派创立的一些原则,但创立这些流派的艺术家,都从印象派那里汲取过营养。
关键词:印象画派艺术色彩个性正文:克劳德·莫奈,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莫奈出生于巴黎,在他五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诺曼底的勒阿弗尔。
他的父亲希望他继承家里的杂货店,但莫奈则想成为一个艺术家。
他最初小有名气是因为他的木炭漫画,这些画开价十至十二个法郎。
在诺曼底的海滩上,他遇到了艺术家欧仁·布丹,他后来成了莫奈的良师益友并教授他学会画油画。
《日出·印象》这是莫奈描绘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晕染成微红,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绘就,三只摇曳的小船在薄涂的色点中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
画家把从一个窗口上看到的这一印象收入画布上,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是史无前例的,这幅作品震撼了画坛。
19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改变了画家对固有色的观念,由此他们开始在艺术上对外光表面的新探索。
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
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
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
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
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
这种具有叛逆性的绘画,引起了官方的反对。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
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
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
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
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睡莲》“只有在吉维尔尼见到克劳德·莫奈,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个性,他的生活情趣,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朋友和传记作家古斯塔夫·热弗鲁瓦这样写道。
1883年莫奈全家搬到吉维尔尼,这是一个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村庄。
之后,莫奈便着手建设一个花园。
对于这个花园,他自己评价道:“这是我最美的作品。
”这里是他最后的栖身地,他在此共生活了43年。
1907年夏,莫奈在画中对光线的处理做各种尝试。
所有的竖画都被“一条条长长的光束从上到下垂直穿过”,经过画面的两处阴暗部分,洒满画的下端。
《睡莲》一画,在鲜黄、橘黄和朱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
旋风般强劲的笔触增加了火焰在睡莲云间扭曲上升的感觉,呈现出一片视觉的梦幻世界。
这里,没有睡莲,只有一个个暗暗的大圆盘,其中,时有明亮的笔触将它们凸显出来。
再也没有空间的标志,只有被画笔捕捉到的光和色彩。
《睡莲》莫奈在晚年的一件最伟大的作品。
他搬到吉维尼村后不久,就引溪水筑池,建造了水上花园,在池塘上架设一座日式小桥,池塘的周围种植垂柳和各种花卉;在池塘里种了黄、红、蓝、白和攻瑰色的睡莲。
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
此后近30年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
莫奈有古典画家的执着,在池里他对这些睡莲花的爱好,与日俱增,屡画不厌,并且越画越大越抽象。
睡莲让人感到印象派的家底就是丰厚,那么单一的东西竟然画得如此色彩丰盈,反映出他一贯以来对光感和气氛变化的的高超运用。
在《睡莲》中,莫奈采用了自己独到的多种色彩混合的技巧来达到这种意料之外的效果,恬淡的薄雾在近水处闪烁着蓝、红和绿三种色泽不断变幻的光芒。
绘画中的对象没有长宽高,没有水面延伸的空间感觉,一切都被拉成了一个平面。
画面的结构开始变得越来越单纯,没有太多的细节,有的只是一个大色块的对比和无数的笔触,颜色越来越厚。
人们无法用栩栩如生和生动逼真来评价这些画面;在颜色的不断覆盖、色彩的微妙变化、各种形体的对比中,体现了艺术的价值。
《打阳伞的女人》是莫奈早期的印象技法画作。
画面正中偏右站着一位撑阳伞的女仕,而画面偏左较远处的就是她的儿子。
这是一个晴天的早上,两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画只用了简单的蓝、绿、棕等自然的色彩,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画中的女仕占了画面大部份的空间,成为画的趣味中心。
但左侧的小儿子与阳伞和女仕也构成一个三角形,得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虽然此画是莫奈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见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画中的瞬间印象感觉。
画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较暗的色彩,表明是处于阳伞的阴影之下。
而整个阳伞、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阴影区,与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对比(小儿子方面也一样),就如现实中看到的一样。
另外,女仕摆动的头巾和长裙上的绉褶也加强了画面的动感。
《干草垛》是莫奈的主题绘画系列之一,它记录了干草垛在一天不同时间光照下的色彩变化。
----印象派画家强调瞬间的视觉印象,其绘画表现的是一瞥的印象,一反以往那种追求精确逼真的绘画观念.----倘若想在印象派绘画中寻找逼真的一面,那么就要远看。
---但印象派绘画吸引人的正是它的朦胧和色彩变化的微妙。
干草垛,它的光影效果做的非常漂亮,你注意过干草垛那么细微的色彩反映么?很奇妙的样子.实际上它是一个色彩印象。
《干草垛》这一主题早在1888年时就已被想到。
这种景物只有秋季才有。
于是他从秋天一直画到翌年初春,不断观察其光的变化。
前后一共画了24幅。
既有单幅的,也有成组的。
角度也都不同,表现在不同时辰和不同光线的变化下的草垛形象。
画面看似单调,面对几堆干草垛,画家却产生了深厚的色彩感情。
开始他以为用两块画布去画这堆干草垛就可以了,一块阴天用,一块晴天用。
可是,由于光线在草垛上不断变化,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回家取新的画布。
他之所以如此热中于这个物体上的光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记录"某一特定自然景色的真实印象,而不是出去描绘一幅笼统性的风景画。
"从莫奈画《干草垛》,看出了印象派画家的整个作画灵感的源泉,即光色的变幻激发了他的艺术热情。
他曾对友人写信说:"太阳落下得那么快,我追不上它。
”《鲁昂大教堂》1894年的20幅同题材的组画《鲁昂大教堂》画了两年时间。
在莫奈笔下,可以看出鲁昂大教堂外部气候季节的变化、朝夕的变化,和画家心境的变化。
壮观的建筑形象,完全被强烈的反射光冲淡了,看了令人目眩。
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光所包裹。
看上去笔触狂放不羁,实际上是画家在长时间观察后才落笔的。
当莫奈画完鲁昂大教堂的组画之后,精疲力竭,视力几乎不能恢复。
对太阳光谱如此迷恋,正是莫奈特殊的个性表现。
他为了观察研究光、色的变化规律,往往面对同一景色,作不同时间的描绘。
实践证明,不同时间里的同一景色,由于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和氛围。
在画鲁昂大教堂时,莫奈有时把画架放在鲁昂时钟大街一角的一幢房子里,有时就干脆在大桥的马路上,面向教堂的西大门。
从黎明的薄雾画到昏昏日落,不断在好几幅画布上记录建筑物在阳光下的反射光变化。
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里,成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人们已经看不到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只有一层眩目的复杂的反射光。
他自己说:"我曾画了一辈子塞纳河,在一天每一个时辰,在每一个季节……我从未对它感到厌倦,在我看来它总是变化着的。
"法国作家莫泊桑在一封信中曾记述了他所目睹的莫奈在绘制组画时的情景:"我常常跟随莫奈寻找他的印象……说实在,他不再象是画家,倒象是一个猎人。
孩子们跟在他后面,携带五、六幅取材相同,但表现着一天中不同时间和不同效果的油画。
他根据天色的变化,把这些画布接过来轮流地画着。
画家就这样坐在对象前,等待着阳光和阴影……。
”当这幅画展出时,竟然在伦敦引起一场风波。
参观者对莫奈把雾画成紫红色,惊讶得很,因为在伦敦人的眼里,雾当然是灰白色的,这是天经地义的。
参观者争论者不休,可是当他们走在大街上抬头看雾时,都惊呆了,突然发现伦敦的雾确实是紫红色的。
这是因为伦敦不断建造了不少红砖房,从而改变了颜色。
从此,伦敦的雾是紫红色的,才被人们所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