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复习专题生物实验专题

高三生物复习专题生物实验专题

高中生物实验概述知识要点1、高中生物观察类实验考点整理(显微镜使用,核酸、细胞器、有丝分裂观察等实验);2、高中生物提取与鉴定类实验考点整理(物质鉴定、色素提取等实验);3、高中生物调查类实验考点整理(遗传病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等实验);4、高中生物探究类实验考点整理(酶、半透膜、植物激素等实验、控制变量法)。

基础突破考点整合一:观察类实验1.显微镜相关的知识(1)观察:高倍镜使用要诀——先低后高,找移转调低——找: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图像,并调节至清晰。

移:将观察点“移”到视野中央。

高——转:“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调:“调”节细准焦螺旋及光圈,使图像清晰。

(2)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及细胞数目的关系归纳①物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②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与玻片距离越远。

③低倍镜下视野中:细胞数多、细胞体积小、视野明亮。

高倍镜下视野中:细胞数少、细胞体积大、视野较暗。

④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中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第一种情况: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放大倍数与视野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第二种情况: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3)视野中异物的位置判断只有三种可能——在载玻片的标本上、在目镜上、在物镜上。

判断方法如下:①移动玻片: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其位于载玻片的标本上。

②换目镜: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其位于目镜上。

③换物镜: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不消失,但换物镜后消失,则其位于物镜上。

2.实验归类说明:(1)以上实验除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使用低倍镜即可外,其余均需使用高倍镜。

(2)鉴定类实验中的“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性实验中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需用显微镜观察。

3.注意取材问题(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就几乎不含DNA.RNA);(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5)观察叶绿体时,若选用菠菜叶则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的液泡)。

【例1】(2009•江苏卷)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

(1)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的分布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④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①③(2)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 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

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 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无色、绿色红色、绿色③如果将步骤二中浸润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

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地判断A处颜色,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光圈大小、调节反光镜(或调节电光源亮度)高温下细胞膜、叶绿体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等色素进入A处要点总结1、显微镜视野清晰程度的决定因素:目镜和物镜的倍数、光线强弱2、让生物膜失去通透性的实验处理步骤:盐酸处理、高温、吸水胀破、化学毒剂(极少使用)3、常见存在于细胞内的颜色:绿色(叶绿体)、紫色(洋葱表皮鳞片叶液泡)4、染色的意义:为了把不带特殊颜色的待观察结构与其他结构区分。

【互动探究】(08广东高考,3)观察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A.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B.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C.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09广东高考,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正确的结论是A.叶绿体在细胞内事固定不动的 B.叶绿体在细胞是均匀分布的C.叶绿体的存在是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D.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不含线粒体考点整合二:鉴定类实验1.实验归类2.注意问题(1)有关蛋白质的鉴定①若用蛋清进行蛋白质鉴定时,需将鸡蛋清用水稀释,通常是0.5 mL蛋白液加入5 mL水,搅拌均匀。

如果蛋白液稀释程度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的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容易刷洗干净。

②鉴定蛋白质时,向样液中加入2 mL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向样液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摇匀。

其中双缩脲试剂B不能过量,因为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会与试剂A反应,使溶液呈蓝色,从而掩盖生成的紫色。

(2)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①区分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色素提取的原理——无水乙醇提取法;色素分离的原理——纸层析法。

②注意事项:a.滤液细线要画得细且直,以防止色素带重叠而影响分离效果;待滤液干燥后要再画一两次,目的是积累更多的色素,使分离后的色素带明显。

b.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以防止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而无法分离。

【例2】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 ①错误:DNA遇甲基绿呈现绿色;②正确:苏丹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③错误: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糖的,淀粉不属于还原糖,而且斐林试剂与还原糖水浴加热后呈现砖红色沉淀;④正确: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答案] D【例3】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关于实验材料选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实验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实验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材料[答案] A要点总结1、鉴定和提取类实验选材的原则:选取的材料一定要富含实验要求的物质、优先选取鉴定或者提取简单、无干扰物质或者色素、廉价的材料。

2、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反应原理区别: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由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组成,但二者有如下三点不同:(1)溶液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溶液为斐林试剂甲(NaOH溶液)其浓度为0.1g/ml,斐林试剂乙(CuSO4溶液)其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A(NaOH溶液)的浓度为0.1g/ml,双缩脲试剂B(CuSO4溶液)的浓度为0.01g/ml。

(2)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溶液,它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

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应。

双缩脲反应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的紫色反应。

而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3)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使用时,先反溶液和溶液混合(将滴溶液滴入溶液中),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溶液(2mL),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3~4滴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互动探究】(2010泰安模拟,8)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B.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C.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D.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解析]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呈绿色,所以光合色素提取液呈绿色。

未见色素带,可能的原因是没有提取到色素或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使色素溶解在层析液里等。

若材料为黄化叶,操作正确应能见到胡萝卜素、叶黄素的色素带。

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操作时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层析液沿滤纸条扩散时,溶于层析液的色素也随之扩散。

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答案] C考点整合三:调查类实验1.调查类实验归类分析【例4】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鼠是初级消费者。

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表明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1)据表分析,鼠种群与X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

若在第9年间,大量捕杀物种X,则第10年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对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

由于鼠类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

捕食增多大(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若调查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土样中收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来对采集到收集瓶中的小动物还应做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样器取样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用肉眼或仪器认真观察并分类、统计和分析[解析] (1)两个种群异步增长,最可能是捕食关系。

捕食者减少,在一定时期内,被捕食者的数量会增多。

(2)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若标记使重捕率降低,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