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心理学家简介

国内外心理学家简介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华生,约翰·布鲁德斯(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满大学学习哲学,21岁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哲学与心理学,师从教育哲学家J·杜威、心理学家J·R·安吉尔、神经生理学家H·H唐纳尔森和生物学家J·洛布。

1903年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受聘为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

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文章发表,行为主义正式诞生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出版。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8年获福尔满大学名誉博士。

1919年《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军事航空服务社少校。

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改行从商,经营广告行业,1958年9月25日逝世。

他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有:①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格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

②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

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849年9月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学。

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副教授,1890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895年起为生理学教授,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

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

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

主要著作有:《心脏的传出神经》(1883)、《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1897)、《消化腺作用》(1902)、《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1923)、《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等。

卡特尔,雷蒙德B·(Cattell,Raymond B.1905—?)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1905年出生于英格兰斯塔福德郡。

1921年进入伦敦大学,主修特理和化学,3年后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研究生院主修文学和哲学,并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28—1931年,在英格兰埃克塞特大学任讲师;1932—1937年,创办并主持了英格兰莱斯特市心理诊所。

1937年应美国著名心理生学家E·桑代克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工作一年,之后分别在克拉克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1944年以后长期供职于伊利诺斯大学。

卡特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他编写的《卡特尔十六项个性因素测验》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的个性测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的个性特征的研究,对人才选拔和培养也很有参考价值。

主要著作有:《多元实验心理学手册》、《人格的种类和测量》、《人格研究导论》、《人格》、《一个系统的理论与事实研究》、《人格和动机:结构与测量》、《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人格的科学分析》、《人格和学习理论:一个有关成熟和结构学习的系统理论》、《人格和学习理论:环境中的人格结构》,等等。

斯金纳,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190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从小对动物及人类行为感兴趣,1922年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

后上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师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E·G布林。

1930年和1931年分别获该校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5年时间留任哈佛大学研究员。

1936—1944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

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

1990年8月18日卒于波士顿。

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序》(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罗杰斯,卡尔·兰塞姆(Rogers,Carl Ransom 1902—?)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之一。

1902年1月8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历史,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上纽约联合神学院,二年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出任纽约罗切斯特“禁止虐待儿童协会”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罗切斯特儿童指导中心主任,1940年他成为俄亥俄洲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1942年,他的《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一书问世。

1945年,他供职于芝加哥大学,出任咨询中心执行秘书。

离开芝加哥后,他回到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1946—194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1年,他出版了《患者中心治疗:它目前的实施、含义和理论》一书,十年后《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点》问世。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

张厚粲教授张厚粲教授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系并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身兼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考试研究会副会长和国际心理科学联盟(IUPsyS)副主席等多种重要职务。

张厚粲教授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五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心理学、人类认知,以及心理和教育测量。

张教授极富开拓精神,是中国心理学的带头人,她1982年首次将认知心理学引入中国,在“汉字识别”、“认知方式”、“PDP 模型”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国心理学公认的奠基者;在心理统计和测验方面,她主编了我国最早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材,率先开设“心理测量”课程,并应用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验的理论,主持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修订和《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的编制等工作,这些量表在我国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和高度评价。

在80年代中期领导我国高考的测量学研究取得重要成绩,为教育考试改革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更注重心理学为社会服务,在公务员考试、专业资格考试和企业管理人员测评等方面开展心理测评的研究,有力地加强了心理学的社会影响,扩展了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她与国际学术界广泛联系,从事多项合作研究项目,积极推动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

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作重点演讲,并享誉其间。

张厚粲教授的著作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十余部,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鉴于她的成就和贡献,曾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市先进工作者称号,获曾宪梓高师教学二等奖,并被载入美国传记学会和英国剑桥大学传记学会世界名人录。

林崇德教授林崇德教授1965年7月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1984年3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87年6月-87年9月美国 Kent State University 讲学与访问;89年1-2月美国 Brighm Young University 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讲学与访问;91年3-5月去苏联教育科学院讲学、访问;92年后几乎每年出国讲学与访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