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 其主要理论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 其主要理论

• 阿德勒的生平概况表• 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排行第二。

父母皆为犹太人。

• 1875年得了严重肺癌,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 1895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为一眼科医生。

• 1902年参加弗罗伊德所主持的研讨会。

• 1911年因与弗罗伊德理念不合而离开佛氏。

之后走向个体心理学之路。

• 1912年发表论文“神经质性格”,奠定个体心理学派的基础。

• 1919年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中心”。

• 1924年在维也纳召开第一届个体心理学大会。

• 1926年将个体心理学介绍到美国。

• 1927年出版“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及“了解人性”。

• 1931年在维也纳创办第一个个体心理学实验学校。

• 1935年定居美国,并开业为精神科医师。

• 1937年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阿伯丁市的街道上[2]。

阿德勒的生平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

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

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

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

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

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

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

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

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

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

”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

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

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阿德勒5岁时上小学,9岁时进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过的中学。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

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

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

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在这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

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

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以至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

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

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

这大概与医学博士特有的耐心、细腻的引导有关吧!他们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亚历山德拉和老三库尔特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

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

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

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

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

鉴于阿德勒在这个小群体中智力最为出众,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

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负责该协会会刊的编务。

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

阿德勒从一开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两人之间也从未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

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

两人在理论方面分歧越来越大。

1911年,阿德勒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阐述他对精神分析性倾向的反对。

两人的矛盾激化,最后阿德勒辞去协会主席之职,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

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

在行医期间,阿德勒曾就公共卫生问题写过几篇文章,这是同他早期的兴趣,即社会民主运动相一致的。

就在这一时期,阿德勒读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一书,他写了一篇捍卫弗洛伊德所论观点的论文。

基于这一原因,1902年弗洛伊德邀请阿德勒加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并当选为该协会主席。

但是不久,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便日渐显露。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学,主张从根本上限定里比多和压抑等机械概念。

阿德勒自称自己是根据心理学术语,或者说文化心理学术语探索神经病概念。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他于1907年出版了《器官自卑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一书,扩大了从性到整个有机体的生物学基础;1908年发表论文《攻击的内驱力》,主张用一种追求的内驱力,来取代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作为主要内驱力的性;1910年发表论文《自卑感》和《男性的抗议》,进一步提出用作为过度补偿的男性的抗议来取代包括价值在内的整个内驱力概念。

在某种意义上说,男性的抗议不久又被追求权力,也即追求优越所取代。

阿德勒认为,个体在其统一和目标定向操作方面好像遵循着自我创造的生活规划,后来他称之为“生活风格”。

内驱力、感觉、情绪、记忆、无意识等所有过程都从属于生活风格。

1911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终于辞去精神分析研究协会的主席职位,并退出该协会,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12 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1914 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

另组非精神分析协会,不久又更名为个体心理学协会。

1912年,阿德勒在其《神经病的形成》一书中提出他的新心理学。

新心理学包含了他的大多数主要概念。

1918年,他引进了“社会兴趣”这一概念。

社会兴趣,边同克服自卑感一起,成为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心理病理学的个案里,阿德勒把这些人称之为生活失败者,其社会兴趣的倾向未能得到适当的发燕尾服。

这些人追求社会上无用的个人权力,而反对健康的、社会上的有用的、克服一般困难的追求。

心理病理学家通过鼓励、证实患者的错误,以及增强其社会兴趣来提高患者的自我尊重。

治疗家的工作是帮助患者认知重组,并习得社会上更有用的行为,特别是早期回忆和出生顺序,也包括梦,都被用来促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生活风格。

本世纪20年代,阿德勒对预防发生了很大兴趣。

这包括参与维也纳教育学院的儿童指导师资培训,在那里,阿德勒有了他的第一个学术职务;在公立学校他建立了众多的儿童指导中心;而成人教育课程又使他的通俗读物《了解人的本质》得以问世。

从1926年起,阿德勒多次访问美国,为大量的听众讲课。

1932年,他成为长岛医学心理教授。

1934年他定居纽约。

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脏病逝世于苏格兰的阿伯登。

关于阿德勒的工作有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他的概念已得到普遍证实,并进入大多数人格理论,包括精审分析。

但是,这些要领却未被最后承认。

然而,阿德勒传统却由北美阿德勒派心理学协会所继承。

该协会出版了通讯的季刊《个体心理学》,举办定期聚会,组织研究班。

R.德莱斯库为创建阿德勒培训学院、地区组织、家庭教育中心、研究团体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许多车家都有阿德勒派协会,最大的是在德国,那里出版了季刊《个体心理杂志》。

个体心理学国际学会每3年举行一次会议。

阿德勒夏季学校和学院已加入国际委员会。

在许多国家,这些学校和学院已加入国际委员会。

在许多国家,这些学校和学院每年只办2周。

从一些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阿德勒不甘人后的一面。

他曾自述过一件小事:“我记得走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

每次走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颤,然而看到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

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

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

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而间隔了一段距离,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过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

”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与同伴玩时被人所接受的感觉使他感到高兴和满足。

阿德勒一生写下了许多著作和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对非专业人员的公开演讲。

他的理论,在《美国个性心理学杂志》上并通过美国个性心理学协会继续得到促进和发展。

“思想是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

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用在阿德勒身上却是极其贴切的。

我们透过他的生平可以明了他的几乎所有重要观点之来源。

兹举几例。

如:他在身体上的缺陷,使他日后观点中非常重视器官缺陷的研究。

写于1907年的其主要著作之一《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就是对此的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