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习题二

刑法习题二

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其含义是()。

A.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处
B.不构成犯罪
C.表示宽大的刑事政策
D.构成犯罪,但可以免刑
2.故意杀人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

A.修正的构成
B.派生的构成
C.复杂的构成
D.加重的构成
3.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4.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抢夺罪
D.抢劫罪
5.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
A.故意杀人罪
B.放火罪
C.遗弃罪
D.过失爆炸罪
6.某甲为铁路扳道工,其工作是在相向的火车驶来时负责将铁轨岔开,以使火车安全运行。

一日某甲因奖金分配问题与领导发生争执,为了发泄不满,在其值班期间擅自离开,结果造成两列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

则某甲的行为()。

A.属于作为的故意犯罪
B.属于作为的过失犯罪
C.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罪
D.属于不作为的过失犯罪
7.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B.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
8.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A.应当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9.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A.精神障碍人
B.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
C.醉酒人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10.必备的主观要件是()。

A.罪过
B.犯罪目的
C.犯罪动机
D.意外事件
11.下列何种犯罪,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的是()。

A.杀人罪
B.强奸罪
C.诬告陷害罪
D.抢劫罪
12.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13.甲某蓄意杀害乙某,某夜将乙某骗至某工地,用预先准备好的木棍猛敲乙某的头部,认为乙某必死无疑,遂弃“尸”而去,后乙某被巡夜的联防队员所救,则甲某存在的认识错误是()。

A.假想的犯罪
B.客体错误
C.因果关系的错误
D.对象的错误
14.某高校食堂的炊事员某乙在做菜时,误把仓库中的一瓶农药当做菜油用来炒菜,致使多人食后中毒,但因抢救及时,未造成任何伤亡。

某乙的行为()。

A.构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C.属于意外事件
D.不构成犯罪
15.某汽车司机在雨夜行车,从马路中间的一塑料布上驶过,司机以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的稻谷,结果压死了塑料布下睡着的一精神病人。

司机对精神病人的死亡其主观心理态度属于(D)。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过失
C.过于自信过失
D.意外事件
二、多项选择题
1.甲某看到一辆自行车上挂有一个提包,就乘物主不留意时,将包顺手拿回家。

该包里有300元。

甲某的行为()
A.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犯罪
B.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
C.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偷窃行为,应当给予治安处罚
D.构成盗窃罪,可以单处罚金
2.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主观有责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
3.危害结果是()。

A.任何犯罪所必备的要件
B.选择要件
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间接故意犯罪的必要要件
4.关于不作为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为人因为不履行抚养义务而构成遗弃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B.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范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不作为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没有实施法律要求的行为。

5.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正确的说法有()。

A.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

认为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

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

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

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

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

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

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

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

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

钟的死亡和丁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分为()。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B.限制刑事责任年龄
C.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D.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7.《刑法》第30条所规定的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

A.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B.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
C.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D.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8.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的人,犯()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伤害罪
B.故意杀人罪
C.强奸罪
D.爆炸罪
9.罪过是指()。

A.犯罪故意
B.犯罪过失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10.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是()。

A.都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都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都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D.危害结果的发生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
三、简答题:
1.简述刑法中危害社会的行为。

2.简述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3.简述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异同点。

4.简述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

四、论述题:
1.如何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2.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认定及处罚原则。

五、案例分析:
1.某县幼儿教师邹某,于某日上午10时,带领幼儿4名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幼儿李某(男,5周岁半)失足坠入路旁深约75公分的粪池。

邹见状惊慌失措,只向行人大声呼救,但不肯跳入粪池内救幼儿。

最后有一农民范某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抢救,但当幼儿被救上来后,幼儿已经停止呼吸。

对邹某应否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2.某保卫干部平某(按规定配枪),家住城郊。

精神病患者钟某于凌晨1时许误入平宅,将睡在外屋的平某之女惊醒。

平的女儿大喊:“谁?来人啊!”平某问讯持枪冲出,恰与欲入里屋的钟某相撞,由于天黑情急,遂向自己脚下开了一枪,不料子弹反弹后击中钟某。

平某一家人将钟某急送医院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死亡。

问:平某对造成钟某的死亡,其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