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填空题1、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2、普通刑法、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3、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4、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5、当然解释、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二、选择题1.ABD2.C3.AB4.AC5.A6.B7.B8.A9.B 10.ABCD 11.AD12.B 13.AC 14.B 15.B 16.B 17.AB三、判断题1.错2.错3.错4.对5.错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填空题1、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3、所犯罪行承担的刑事责任4、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5、适用法律二、选择题1、B2、B3、B4、B5、ABCD6、D7、ABC8、B9、A 10、D 11、C 12、BCD 13.D 14.C 15.D 16.D 17.C 18.D五、案例分析二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填空题1、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2、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3、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4、免除或者减轻处罚5、外交特权、豁免权二、选择题1、D2、B3、ABCD4、C5、BC6、BD7、AB8、AB9、C 10、C 11、A 12、ABC 13、ABCD 14、B 15、ABCD 16、ABCD 17、D 18、C 19、A 20、AC 21、ABC三、名词解释(略)四、案例分析1、李某的申诉理由不能成立。
因为刑法的溯及力针对的是新刑法生效后,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而本案不属于这种情况。
2、对王、李某能适用我国刑法。
对王某、李某应定故意杀人罪、抢劫罪,并按刑法第64条规定,对王某、李某实行数罪并罚。
理由是:按我国刑法第7条的规定,王某、李某是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杀害我国公民程某,并抢劫财物,所以应适用我国刑法。
3.适用中国刑法,根据刑法第7条属人原则的规定。
4. 对被告人甲应适用我国刑法。
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关于属地原则之规定。
5.适用中国刑法,根据刑法第7条属人原则的规定。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一、选择题1、B2、D3、A4、A二、判断题1、对2、错3、对4、对5、错6、错五、案例分析不构成犯罪。
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第五章犯罪客体一、选择题1、ABC2、A3、C4、B5、CD6、AC四、案例分析甲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利。
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一、选择题1、A2、D3、B4、B5、ABD6、C7、D8、B9、C 10、A 11、B 12、B 13、D 14、A 15、D 16、ABCD 17、ABCE 18、ABCDE 19、A 20、BCD 21.ACD 22.C 23.BD 24.C 25.D 26.D 27.D 28.ABC 29.C二、判断题1、对2、错3、错4、错5、错6、错7、对8、对9、对 10、对 11、错 12、错 13、错五、案例分析1、保育员王某因其职务上的要求而负有保护幼儿安全的作为义务,能抢救幼儿李某而不予抢救,致李某溺死,王某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刘某没有救助幼儿的义务,不构成犯罪。
张某属于见义勇为。
2、乙将甲殴打成重伤,已构成伤害罪。
但在乙发现甲尚未死亡之时,因其先行伤害行为,推甲下河的行为而产生了救助义务,所以,应负不作为杀人的罪责,与先前的伤害罪数罪并罚。
第七章犯罪主体一、选择题1.ABD2.BD3.ABCD4.B5.ABC6.D7.D8.A9.ABD 10.A 11.D 12.A 13.C 14.D 15.D 16.BC 17.B 18.B 19.C 20.ABCD 21.D22.二、判断题1.错2.错3.对4.错5.错五、案例分析题孙某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因为孙某15周岁,本案是过失致人死亡而非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一、选择题1.CD2.C3.BC4.C5.BCD6.C7.D8.A9.D 10.D 11.B 12.ABC 13.C 14.D 15.A 16.D 17.A 18.A 19.C 20.D 21.C 22.D23.C 24.ABCD 25.ACD 26.BCD 27.ABCD 28.AC 29.A 30.AD第九章正当行为一、填空题1、不法侵害正当防卫2、明显应当减轻或者免除3、绑架暴力防卫过当4、不应有的应当应当5、职务上业务上6、故意挑逗正当防卫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错5、对6、错7、对8、错三、选择题1、B2、B3、C4、C5、B6、ABC7、CD8、AC9、BC 10、A 11、D 12、 D 13.B 14.D 15.D 16.B四、简答:(略)五、案例分析:1.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2.本案甲砸伤警察乙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
意外事件3.钱某的行为属于事后防卫,防卫不适时,按故意犯罪论处。
4. 甲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
5. 假想防卫,意外事件。
6. 开始属于正当防卫,后来转为故意犯罪。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填空:1、准备工具制造条件2、意志以外3、自动放弃犯罪自动有效4、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5、从轻或者减轻6、免除减轻7、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8、实行终了的未遂未实行终了的未遂9、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10、结果犯行为犯举动犯危险犯二、判断:1、错2、错3、对4、对5、对6、错7、错8、错三、选择题:(单选)1、A2、C3、B4、D5、C6、B7、B8、D9、C 10、B 11、D 12、D 13、A 14.A 15.B 16.B 17.A 18.B 19.B 20.D 21.ABCD 22.C 23.B 24.B25.BC 26.AC 27.CD 28.C 29.ABCD 30.AB四、简答:(略)五、案例分析:1、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因为甲将乙击倒,以为乙已经死亡,是一种认识错误,乙实际上只是暂时昏迷,乙的死亡是卡车轧死的,并不是甲的行为直接造成的,乙的死亡与甲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
2、甲的行为是犯罪。
首先,甲构成强奸未遂,理由是甲并不知道所奸之妇女为其妻,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不影响犯罪性质。
甲还构成抢劫未遂,理由是甲并非明知所抢之物为己物,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不影响犯罪性质。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一、填空:1、故意2、犯罪集团3、犯罪集团主要全部罪行4、次要辅助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5、从轻或者减轻6、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主犯从犯胁从犯二、判断:1、错2、错3、错4、对5、错6、错7、对8、错9、错 10、对三、选择题:1、C2、C3、B4、D5、BD6、AB7、ABC8、ABC9、BCD 10、ABD 11、ABC 12.D13.BD 14.B 15.D 16.BC 17.BC 18.BD 19.D 20.B 21.CD 22.ABD23.D 24.ABCD 25.A 26.BCD 27.D 28.ACD 29.CD 30.C 31.ABC 32.C 33.ABD 34.D四、简答:(略)五、案例分析1、构成共同犯罪。
共同预谋,虽然高某没有参与实行行为,但共谋也是共同犯罪行为的组成部分。
2、不构成共同犯罪。
没有共同犯罪的意思联络,也没有共同犯罪行为。
第十二章罪数形态一、填空:1、继续犯(持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2、持续犯犯罪行为不法状态3、择一重处断4、同一概括相同二、判断:1、对2、错3、对4、对5、错三、选择题:(单选)1、C2、A3、C4、B5、B6、B四、简答:(略)五、案例分析甲的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
第十二章罪数形态一、填空题1.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2.持续犯不法状态3.则一重罪处断4.同一概括同一二、判断题1.对2.错3.对4.对5.错三、选择题1.C2.A3.B4.B5.B6.B7.C8.D9.C 10.B 11. 12.A 13.A 14.C 15.D 16.D五、案例分析属于想象竞合犯,一个行为,触犯数个不同的罪。
第十四章刑罚概说一、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6.对;7.对。
第十五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一、判断题1.错;2.错;3.对;4.错;5.对;6.错;7.对;8.对;9.对;10.错;11.错;12.对; 13.错;14.错;15.错。
二、填空题1.司法行政机关2. 3个月以上2年以下; 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6个月以上15年以下3.判决确定之日4.应当5.只能不能;既能又能三、选择题1.C2.C3.CD4.ABCD5.AB6.BC7.D8.ABD9. B 10.B 11.A 12.D 13.A14.BCD 15.B第十六章刑罚裁量第十七章量刑制度一、单选题1.B2.B3.C4.C5.D6.C7.AC8.BC9.B 10.ACD 11.BCD 12.AD 13.C 14.BC 15.BC 16.B 17.C 18. BC 19.B 20.AB 21.C 22. CD 23. ABD 24. D 25. D 26. ABD 27.BD 28.BD 29.D 30.D 31.ABC 32.ACD 33.ABCD 34.D第十八章刑罚执行制度一、选择题1、CD2、B3、C4、C5、B6、CD7、ACD8、ABCD9、C 10、 AD 11.C第十九章刑罚的消灭一、选择题1、C2、B3、B4、D 5.B 6.ABD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