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 件: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共31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 件: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共31张PPT)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 校庆大会上宣告,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 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 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 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 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 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 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 和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部分。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 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 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从城市 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
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
在一起。
军垦农场的北大学生
海 南 知 青 武 装 训 练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2.教育受冲击的危害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
2、80年代:“三个面向” 和《义务教育法》
1983年9月,邓 小平同志为北 京景山学校题 词:“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 未来”。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2、80年代:“三个面向” 和《义务教育法》 3、90年代:“211工程”和“985工程”
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 中华民族素质下降,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基础教育受害十分严重,出现人才断层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恢复高考制度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新秩序的开始,经受十年重创之久 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深刻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经历过 高考过程的人对恢复高考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不仅改变了个 人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走向。
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对于当时推动恢复确立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党的历史性转折具有重要意义,而 且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具有 重要意义。它顺应了社会公众对人才观念的认同,重建了价值 体系和观念,迎来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个人命运的时代,推动 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Hale Waihona Puke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⑴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依据《共同纲领》,各级人民政府和军 管部门,接管原属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各类 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初步 改造,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中小学等学校 改为公办。 ⑵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清华大学学生在批 斗“反动学术权威”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 批斗北大校长陆平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1)学校停课,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闹 “革命”,批“走资派”;
⑵1966年夏,废除高考制度; ⑶ 7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张铁生,1968年 中学毕业后下乡插 队。曾任兴城县白塔 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 产队队长。1973年被 推荐上大学,参加文 化考试时交白卷,被 树为“反潮流英雄”。 张铁生1975年任铁岭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同年当 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1976年被撤销党内外职务, 开除党籍。1983年因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 府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在高等教育 领域进行重点建设。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 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211 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建设。 “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 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 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 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 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
三、教育的复兴 1、70年代末: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
⑴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⑵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⑶组织编写新教材; 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风气; ⑸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 质,在于培养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1)学校停课,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闹“革 命”,批“走资派”,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
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 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 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 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 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 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 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2.制定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取得成就:
(1)逐步形成从小学到中学、从全日制到 半工半读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 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教育受冲击的表现
(1)学校停课,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闹 “革命”,批“走资派”;
⑵1966年夏,废除高考制度; ⑶7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山下乡运动 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被称为“老三届”),全 部前往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