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着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第一方面:学习的本质;第二方面:学习的过程;第三方面:影响学习的因素;第四方面:教学与管理❖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意义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理论意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教育实践意义:①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②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 3.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①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②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学心理化”思想,主张从教育实践中探讨和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
③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人。
④乌申斯基是在教务工作中最早系统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
⑤1877年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⑥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903年《教育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4.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我国科学教育心理学起步较晚。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乐一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 5.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研究方法两类:㈠实证研究方法、㈡描述研究方法(p21-27)(1)实证研究方法(量化研究):⒈相关研究:最常用方法是测验法,它的优点是能对心理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可同时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缺点:难以从中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⒉因果研究:一般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优点:可获得较精确的实验结果,并可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缺点:学生容易产生被试效应而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自然(现场)实验优点:学生能消除紧张情绪而处于自然状态中,研究结果比较切合实际。
缺点:实验情境不易控制,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因果研究优点:对某行为为什么产生,或某心理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与预测。
局限性:对变量有较严格要求,一般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
出于伦理和现实考虑,有些课题无法采用因果研究。
(2)描述研究方法:(质性研究)⒈观察法:优点: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与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具有逼真性。
不足:观察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带有被动性。
(不能解释为什么的目的,只能说明现象是什么)⒉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①访谈法的优点: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适用范围广,能灵活有针对性地开展收集资料工作可以叫详尽、真实、确凿地了解被试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和有关细节。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
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很大程度受研究者素质的影响,还可能受到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研究资料难以量化。
②个案法:优点是能够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个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说。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方法的使用效果与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水平关系密切。
第二章学习理论考试要点❖ 1.学习的定义学习是在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疲劳、药物反应等因素带来的。
)❖ 2.学习的分类—加涅的分类、奥苏贝尔的分类加涅:按学习结果划分:①言语信息②认知策略③智力技能④动作技能⑤态度我国学习者将学习分为:知识、策略、技能、道德品质的学习奥苏贝尔:按学习的实现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考虑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3.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饿猫开迷箱)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S-R之间的联结)学习遵循三条原则①准备率(有准备而感到满意,无准备而烦恼)②练习率(练习和使用频次越多,联结越强)③效果律(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增强;反之,减弱)❖ 4.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34-36)学习的实质是有机体经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间联结的过程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律:学习的消退律、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消退: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泛化:经典性作用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相似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5.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正强化: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能够减弱或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Ⅰ型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频率Ⅱ型惩罚: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频率)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社会强化、信物、活动普雷马克原则(祖母的法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做我要你做的事,然后你才能做你想做的事)❖ 6.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形式观察学习的具体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四个子过程(p4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7.格式塔的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苛勒、韦特默、考夫卡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第一,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第二,从学习的过程来看,首先,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p46)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优点:①强调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内部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从而实现顿悟的过程,而不是通过试误而形成的联结活动,主张从问题情境的整体出发去知觉、学习、记忆,反对刺激―反应学习②它的知觉组织原则对学习和记忆问题有很大的作用③它对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加以批判。
缺点:把学习完全归之于有机体自身的一种组织活动,从根本上否认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是主观主义的;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相对立,完全否认试误学习。
❖8.认知-目的说的基本内容(在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中)⒈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概念的核心概念)⒉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优点:①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地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
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②用实验的方式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批评并引申出对学习的认知解释,这种研究范式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先行的作用缺点:①整体观点还是行为主义的,提出的目的、认知、期待等中介变量本身很难用精确的程度维系于可测的刺激与反应变量②对学习的内在信息加工过程缺乏深入探讨。
❖9.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布鲁纳)①反对以S―R联结和对动物的行为习得的研究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学习活动②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
学习理论:⒈认知结构⒉学习是类目化过程(p51)教学理论:⒈结构教学观⒉发现法教学理论偏颇处:他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讲授,而以发现法教学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10.有意义学习的定义、条件和类型(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论)有意义学习概念:针对机械学习而言。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条件: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⑴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⑵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⑶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类型:①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②概念学习(指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③命题学习(学习以命题的形式表达观念的新意义)❖11.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学习过程加工模式(p55)控制执行: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2.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立,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回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
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㈠知识观⑴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⑵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⑶知识的外在形式与学生的理解与表征可能有差异。
㈡学生观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在现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以及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㈢学习观⒈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⒉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学习不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⒊学习的情境性: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3.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概念: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起桥梁,使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知识(有助于学习和保持知识)14.最近发展区(唯果斯基提出)概念: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下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意义:①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现实性,教学间相互作用促进发展。
②最近发展区存在个体、情境差异。
不同个体、情境中,会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p62第三章知识的学习❖1、知识分类;1)在学校教育中分为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学科知识2)苏贝尔将知识分为表征、概念、命题、问题解决及创造五类3)加涅将知识分为连锁、辨别、具体概念、抽象概念、规则及高级规则六类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现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②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