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场地层压力计算

现场地层压力计算

在此处键入公式。

六、地层压力计算1、地层孔隙压力和压力梯度(1)地层孔隙压力H g p f p ⨯⨯⨯=-ρ310式中,P p ——地层孔隙压力(在正常压实状态下,地层孔隙压力等于静液柱压力),MPa ; ρf ——地层流体密度,g/cm 3; g ——重力加速度,9.81m/s 2;H ——该点到水平面的重直高度(或等于静液柱高度),m 。

在陆上井中,H 为目的层深度,起始点自转盘方钻杆补心算起,液体密度为钻井液密度ρm ,则,H g p m h ⨯⨯⨯=-ρ310式中,p h ——静液柱压力,MPa ; ρm ——钻井液密度,g/cm 3; H ——目的层深度,m ; g ——重力加速度,9.81m/s 2。

在海上钻井中,液柱高度起始点自钻井液液面(出口管)高度算起,它与方补心高差约为0.6~3.3m ,此高差在浅层地层孔隙压力计算中要引起重视,在深层可忽略不计。

(2)地层孔隙压力梯度HP G Pp =式中 G p ——地层孔隙压力梯度,MPa/m 。

其它单位同上式。

2、上覆岩层压力及上覆岩层压力梯度 (1)上覆岩层压力])1[(1081.93o ρρΦ+Φ-⨯=-m H P式中 P o ——上覆岩层压力,MPa ; H ——目的层深度,m ; Φ——岩石孔隙度,%;ρ——岩层孔隙流体密度,g/cm 3; ρm ——岩石骨架密度,g/cm 3。

(2)上覆岩层压力梯度HP G oo =式中,G o ——上覆岩层压力梯度,MPa/m ;P o ——上覆岩层压力,MPa ; H ——深度(高度),m 。

(3)压力间关系z p P p O σ+=式中,P o ——上覆岩层压力,MPa ; P p ——地层孔隙压力,MPa ;σz ——有效上覆岩层压力(骨架颗粒间压力或垂直的骨架应力),MPa 。

3、地层破裂压力和压力梯度 (1)地层破裂压力(伊顿法)p p z f P P P +--=)(1σμμ式中, P f ——地层破裂压力(为岩石裂缝开裂时的井内流体压力),MPa ; μ——地层的泊松比;σz ——有效上覆岩层压力,MPa ; P p ——地层孔隙压力,MPa 。

或 试P P P h f +=式中,P f ——地层破裂压力。

MPa ; P h ——液柱压力,MPa ;P 试——试验时地层破裂时的立管压力,MPa 。

(2)破裂压力当量密度H PLm f ⨯⨯+=-31081.9ρρ式中,ρf ——破裂压力当量密度,g/cm 3; ρm ——试验时所用钻井液密度,g/cm 3; P L ——试验时地层漏失压力,MPa ; H ——裸眼段中点井深,m 。

(3)地层破裂压力梯度HP H P G Lm f f +⨯==-81.9103ρ 式中 G f ——地层破裂压力梯度,MPa/m ; P f ——地层破裂压力,MPa 。

4、激动压力和抽汲压力计算(1)层流情况下:ph np h swD D L K n n D D vp -⋅⋅⎥⎥⎦⎤⎢⎢⎣⎡+-=4.0)12(4 (2)紊流情况下:ph swD D v L f p -⋅⋅⋅=22.0ρ式中, v ——环空流速,cm/s ; D p ——管子外径,cm ; D h ——井眼直径,cm ;n ——流性指数,无因次; K ——稠度系数,达因.s n/cm 2; L ——管柱长度,cm ;ρ——钻井液密度,g/cm 3;f ——摩阻系数。

5、摩阻系数计算nn nn p n bnn K v D D n b n a a f )312(12)(Re 7/)lg 75.1(50/)93.3(lg Re /12+⋅⋅-⋅=-=+==--ρ6、环空流速计算(1)封闭一关泵情况下(下钻下套管):)5.0(5.1222ph pp D D D v v -+±=下为正,起为负。

(2)封闭、开口一开泵(划眼、活动套管):)4)5.0(5.1222222p h ph pip p D (DQ DD D D v v -+--+±=π泵(3)开口一开泵(一般起下钻):)(4)5.0(5.1222222phiph pip p D D Q D D D D v v ----+±=π式中, v p ——钻具平均起下速度,m/s ; D p ——钻具外径,m ; D pi ——钻具内径,m ; D h ——井径,m ; D 泵——泵排量,m 3/s ; Q i ——钻井液进入钻具的量。

7、dc 指数方程计算:m nDW NT dc ρρ.)0684.0lg()282.3lg(= 式中,T ——钻时,min /m ; N ——转盘转速,rpm ; W ——钻压,KN ; D ——钻头直径,mm ;ρn ——正常压力层段地层水密度,g/cm 3; ρm ——实际使用的钻井液密度,g/cm 3。

8、正常趋向线通过下面的dc 和井深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表示: Y =αlgx+b2121111))(lg ()(lg )(lg )(lg i mi i mi i mi i m i i i m i x x M y x y x M a ∑-∑∑∑-∑======Mx y b imi im i a )(lg 11∑-∑===121]2)1(21[1])(lg )(lg [212121-∑=-∑=-∑-===∑M M i y mi i y mi M Mx x a i mi i mi γ式中 y ——井深,m ; x ——dc 指数; b ——y 轴截距; α——斜率;γ——回归相关系数。

七、压井计算公式 1、关井立管压力计算:ma a p md d P P P P P +==+ H P P m d p ⋅+=ρ00981.0式中,P md ——钻柱内钻井液液柱压力,MPa ; P p ——地层压力,MPa ; P a ——关井套管压力,MPa ;P ma ——环空内受侵钻井液液柱压力,MPa ; ρm ——钻井液密度,g/cm 3; H ——-井深,m ;P d ——关井立管压力,MPa 。

2、装有钻具回压阀的关井立管压力a d d P P P ∆-=1式中,P d ——关井立管压力,MPa ; P dl ——停泵时立管压力,MPa ; △P a ——关井时套管压力升高值,MPa 。

3、在循环钻井液情况下求关井立管压力ci T d P P P -=式中,P d ——关井立管压力,MPa ; P T ——压井时立管总压力,MPa ;P ci ——压井时的循环压力,MPa 。

4、压井所需钻井液的新密度计算:HP p e p ml )(102.0+=ρ式中, P p ——地层流体压力,MPa ;P e ——附加压力,一般为(0.980-2.940)MPa ; H ——井深,m ;ρml ——压井所需钻井液的新密度,g/cm 3。

5、压井循环时立管总压力计算:e c d T P P P P ++=式中,P d ——关井立管压力,MPa ;P c ——一定排量压井循环时钻柱内钻头水眼环形空间内流动阻力的循环压力,MPa ; P e ——考虑平衡安全时的附加压力,MPa ; P T ——立管总压力,MPa 。

6、初始循环压力计算:e ci d Ti P P P P ++=式中, P Ti ——初始循环压力,MPa 。

P d ——关井立管压力,MPa ;P ci ——低泵速下,如25、30、35、40、45、50冲/分记录下来的立管压力,MPa ;P e ——附加压力值,MPa ;7、终了循环压力计算:Tf ci mml cf P P P =⋅=ρρ式中,ρml ——压井时所需钻井液密度,g/cm 3; ρm ——关井时钻柱内未气侵钻井液密度,g/cm 3; P ci ——不同排量循环时立管压力,MPa ;P Tf ——用ρml 钻井液密度循环终了时立管总压力,MPa ; P cf ——终了循环压力,MPa 。

8、压井钻井液刚泵入钻柱时立管初始循环总压力e ci d Ti P P P P ++=式中,P Ti ——压井钻井液刚泵入钻柱时立管初始循环总压力,MPa ; P d ——关井立管压力,MPa ;P ci ——压井流量下的循环压力,MPa ; P e ——安全附加压力,MPa 。

9、压井钻井液到达钻头时的立管终了循环总压力ci dmlTf P P ⨯=ρρ 式中, P Tf ——压井终了循环总压力,MPa ;ρml ——压井时所需钻井液密度,g /cm 3;ρd ——关井时钻柱内未气侵钻井液密度(钻柱内钻井液密度),g/cm 3; P ci ——压井流量下的循环压力,MPa 。

10、压井钻井液从地面到达钻头时所需时间rd d Q H V t ⨯⨯='60式中, t d ′——压井钻井液从地面到达钻头时所需时间,min; V d ——钻具内容积,L/m ; H ——井深,m ;Q r ——压井流量,L/s ;Q r =(1/3~1/2)Q ; Q ——正常钻井时钻井泵实发流量,L/s 。

11、压井钻井液充满环空所需循环时间ra a Q HV t ⨯⨯=60式中, t a ——压井钻井液充满环空所需循环时间,min ; V a ——井眼环空容积,L/m ; H ——井深,m ;Q r ——压井流量,L/s ;Q r =(1/3~1/2)Q ; Q ——正常钻井时钻井泵实发流量,L/s 。

12、油气上窜速度计算公式(1)迟到时间法静迟钻头油t t H H V -=式中, V ——油气上窜速度,m/h ; H 油——油气层顶部深度,m ;H 钻头——循环钻井液时钻头所在深度,m ; t 迟——钻头所在深度迟到时间,h ;t ——从开泵循环到见到油气显示的时间,h ; t 静——从停泵起钻至本次开泵的总静止时间,h 。

(2)相对时间法对于相同井径的井眼,应用该方法计算比较简单,并且更准确。

①钻头深度等于油层顶部深度)(211t t t t H V +⨯=静钻头式中, V ——油气上窜速度,m /h ;H 钻头——循环钻井液时钻头所在深度(与油层顶部深度相等),m ; t l ——循环时油气显示时间,h ;t 2——从开泵循环到见到油气显示的时间,h ; t 静——从停泵起钻至本次开泵的总静止时间,h 。

②钻头深度大于油层顶部深度)(2121t t t t h t H V +⨯∆-⨯=静油式中,V ——油气上窜速度,m /h ; H 油——油气层顶部深度,m ; t l ——循环时油气显示时间,h ;t 2——从开泵循环到见到油气显示的时间,h ; t 静——从停泵起钻至本次开泵的总静止时间,h ; △h ——油层厚度,m 。

八、钻井液计算公式 1、井内钻井液量计算H D H D V 22785.04⨯=⨯=π式中,V ——井内钻井液量,m 3;D ——井径,in ; H ——井深,k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