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B.F. 斯金纳(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 — 1990 )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成为行为主义的领袖。
.\&m2T"~-G'p6M-H;}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斯金纳在机械制造方面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他有制作复杂小玩艺的嗜好。
斯金纳在一份简历中回忆到:“我总是在做东西。
我做了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和在浅池子里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我做了弹弓,弓和箭,气枪,用竹筒做的喷水枪;用废锅炉做成了蒸汽炮,这个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邻居的房顶上;我做了陀螺、空竹,使用橡皮筋推动的模型飞机,盒式风筝,用轴和弦转动送上天的竹蜻蜓。
我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我载上天的滑翔机...... 我曾经摘熟浆果挨户去卖,所以就做了个分选生熟浆果的浮选系统。
我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没有成功)。
”平易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
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
:|3j!}:X6w/H#E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
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在哈佛大学研究老鼠时,他对所用的装置做了一些重要的修改,制成了一只迷箱,后来这种箱子在研究中广为应用,并被称作“斯金纳箱”。
这种箱子的基本形式是一只可以让白鼠舒舒服服的呆在里面的小笼子,一面的箱壁上有一根横杆,恰巧装在一只小食盘和喷水口上面。
老鼠在笼子里面爬来爬去,当它碰巧把前爪放在横杆上并压下它时,一粒饲料会自动落下到食盘里。
笼子外面连接的一些设备会自动的在移动纸带上画出一条线,一分钟一分钟的记录下压下横杆的次数,从而记录老鼠的行为。
这比桑代克的迷箱方法先进了很多,更容易收集数据,实验者所作的工作也更为简单、容易,他们不需要时时盯着老鼠,更不需要在横杆压下时及时的递送饲料,而只需要查看纸带上的记录就行了。
.a,k0N#[;B${%j(`;I8K斯金纳还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对人的研究,他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
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因此,人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I%i-v(v$n#R斯金纳还将自己的强化理论推广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研制设计出了新型的教学机器。
在他的领导之下,新教材开始编制,教学机器也在各大中学校广为应用,一时间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程序教学运动。
中国口吃人社区::西安顶呱呱口吃俱乐部官方社区i$k9c(c3n$G5u1k 斯金纳在各个领域推销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他提出了塑造行为的行为矫正技术,不断地利用奖惩来塑造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作出好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
现在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矫正技术仍然在心理治疗领域广为应用。
&c7U'?;g9V:W5G斯金纳还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在其名著《沃尔登第二》一书中,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通过强化来进行严格的行为形成训练,孩子们要被训练成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人,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和幸福。
这本书在美国极受推崇,大学生们尤其热衷于阅读此书,在弗吉尼亚州,甚至还有人真正根据《沃尔登第二》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公社。
!\ F*M$K6[!e4J7B(e#B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 科学家英雄,普洛米休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 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
”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斯金纳在自己习得的,有很的研究和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还是华生的S -R 理论都不能解释人类习得的所有行为,它们都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解释那些经历了类似于从“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发射”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过程的发射行为。
但是,人类的行为并不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多行为,例如吹口哨、走路,就不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它们也不具备巴甫洛夫所谓的条件反射的种种条件。
首先,没有任何一种刺激物可以算得上是人们吹口哨的“非条件刺激物”,吹口哨并不是一种“非条件发射”;其次,人们吹口哨或走路并不是因为某种刺激的出现,有时候根本是自发的动作。
平易成功心理因此,斯金纳认为,人类习得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过程建立起来的,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对一定刺激的应答反应,因此,他把这类行为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而另一类习得的行为最初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也许有刺激(但不明显),也许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一类行为称作“操作性条件反射”。
2p+g8J&~8\)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两点:"?$\4k3E)u"V1 .刺激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6['f%J1j.S/|8T)h4e*K-^(X8R/O+v6?所有的应答性条件反射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S — R 。
S 在行为的形成中扮演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中,条件刺激总是伴随着非条件刺激而出现。
例如,要想让狗对铃声形成条件反射(一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就必须在每次出现铃声之后紧接着向食桶中倾倒食物,这样持续多次,狗才会形成对铃声的条件反射,一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
另外,条件发射的分化、消退也都取决于铃声和食物以何种方式结合,如果只给铃声不给食物,条件反射很快就会消退,以后即使再给铃声,狗也会认为是在欺骗它,不会再分泌唾液了;同样,如果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给狗食物,不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不给狗食物,狗就学会了区分高频和低频铃声,只是当出现高频铃声的时候才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认为,非条件刺激物必须紧接着条件刺激物出现,而不能在反射行为作出之后才出现,在反射行为之后出现的非条件刺激物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0H$u1[+I4K然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刺激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述,但不是S -R (刺激-反应),而是“反应-强化”,在行为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反应前出现何种刺激,而是反应后得到何种强化。
; 2 .强化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口吃人社区::西安顶呱呱口吃俱乐部官方社区8A ~&I4h H+o在应答性条件反射中,人们重视的是反应前的刺激而不是反应后的结果,没有人关心反应以后会得到何种结果,因此“强化”在这类反射行为中没有任何意义;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中,强化才是最重要的。
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作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作出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作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
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前的刺激导致决定了行为的保持或消退。
2y4p5f9w y3k,n7d:k 在斯金纳看来,人和动物并没有两样,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哪些行为会得以保持,哪些行为最终会消失,都取决于这些行为的后果,取决于人们做出这些行为之后是受到了奖励还是惩罚。
因此,培养人们的行为习惯只需要不断的应用奖励和惩罚来进行控制就足够了。
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实验者首先观察被试的全部行为反应,然后对其中的部分行为反应进行奖励,忽视其中那些实验者不希望保留的行为反应,通过不断的奖励、强化而塑造出一种基本上是全新的行为模式。
利用这种方式,斯金纳曾经成功的教会了鸽子打乒乓球,甚至还教会鸽子在一架玩具钢琴上弹一支曲子。
下面,我们以斯金纳教鸽子啄彩色圆盘为例来说明具体的操作过程:在一只斯金纳箱里,在一面箱壁上某个地方嵌上一个与与箱壁平齐的彩色小塑料圆盘,训练的目的是让鸽子啄这个彩色圆盘而不是箱壁上的其他任何地方。
一开始,只要鸽子在箱子中的任何地方朝盘子这个方向稍微转动身体就给鸽子喂食,这样,多次强化以后,鸽子朝这个方向转动的频率就会提高,到鸽子经常做出这一行为时,我们就提高要求,不再满足于这一行为了;这时候,我们只对鸽子转向圆盘这个方向时才予以强化,给鸽子喂食,由此强化鸽子的行为,等鸽子达到要求后再提高要求,最后,只有当鸽子啄向圆盘时才予以强化,多次强化以后,鸽子就学会了啄圆盘,行为塑造就完成了。
;_ 按照这个方法,还可以塑造很多更加复杂的行为反应,马戏团的动物就是用这种方式训练成功的,还有人利用这一方法教会一只兔子捡起一枚硬币含在嘴里,然后扔进一只小猪储蓄罐里;也有人教会了一口猪打开电视,捡起脏衣服扔进一只大篮子里,以及用吸尘器打扫房间。
平易成功心理网+i"_%M0D;{)M斯金纳将行为塑造用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对一些精神和情感疾病的治疗起到过不小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奖励可以重新塑造精神病人的行为方式。
他和两位研究生从四十年代首次开始实验尝试,后来叫做行为矫正法。
他们在波士顿附近的州立医院进行实验,如果病人做出合适的行为,例如自愿进食、自我修整或者协助整理房间等等,就会得到一些奖励,如糖果和香烟,或者得到一些特权,比如自由选择进餐地点,与医生交谈、看电视等等。
行为塑造的方法后来传播到了许多精神病院和感化院,现在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广为应用,但是,精神病医生们认为,这种方法虽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对严重的精神病人来说尤其如此,但是,这是一种昂贵的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在家庭教育中,虽然对于塑造孩子的行为很有效,但却显得过于严格、没有人情味,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严格的按照行为塑造的技术来实施对孩子行为的控制,因此,它只能作为多种手段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斯金纳在自己的研究和观察中发现,无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还是华生的S-R理论都不能解释人类习得的所有行为,它们都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解释那些经历了类似于从“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发射”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过程的发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