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春秋以后的社会变迁及其影响
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儒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法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春秋时期“铸刑鼎”公布法律的历史意义
战国时期法制发展概况 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 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 各诸侯国法律制度的转型
《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商鞅变法的主要过程和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的影响及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重点难点归纳】
一、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1.春秋以后的社会变迁及其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基本特点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
这一时期社会的基本特点是
“礼崩乐坏”,封建制逐步确立。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
的法律制度
①在经济上,春秋以后,铁器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开始普遍推广,这使得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春秋中晚期,在“井田”之外,出现了‘私田”,随之而来,私田不断增多,土地甚至可以交换、租赁、买卖,井田制渐趋瓦解。
②在政治上,至春秋末期,王室衰微,各大诸侯国争夺霸权;各诸侯国内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卿大夫专权跋扈,新旧势力矛盾日益激烈,出现了一个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变法改革,建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并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③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进入到一个从注重“神事”到注重“人事”,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大兴、“百家争鸣”的新时代,出现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大论战,形成了“礼治”、“德治”、“人治”与“法治”的对立。
(2)“礼崩乐坏”的结果
井田制被破坏,礼制衰落,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
这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逐渐兴起。
由此引发了法律制度的变革。
2.儒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1)儒家学派的形成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最早形成、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儒”的本义是指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精通周礼并以从事教育、执掌礼仪为业者。
(2)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末期的孔丘,战国中期的孟轲,战国后期的荀况。
①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其贡献在于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并构建了儒家法律思想的体系。
②孟轲沿袭孔丘的思想体系,一般被认为是孔丘的忠实继承者。
③荀况对孔丘的思想发展更大,具有部分质变,实际上是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
(3)儒家学派的法律思想
儒家代表了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因而其法律思想的基本点是为统治者建立统一的贵族政体出谋划策,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教育百姓要安分守己。
在继承和发展西周“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
3.法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是法家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法家思想的实践来源。
法家学派的鼻祖是战国初期的李悝。
根据不同标准,法家的流派大致有三种划分方法:
(1)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
前期法家指战国初期、中期的法家。
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
其中心思想是:批判传统“礼治”,论证变法的重要性和正义性,探讨薪兴地主阶级夺取诸侯国政权的途径;勾勒出一幅“以法治国”的政治蓝图。
后期法家指战国后期的法家。
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和李斯。
其思想宗旨是:总结变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经验,在前期法家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较为完备的、系统的“法治”理论,以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理论。
(2)从地域上,可以划分为:晋法家和齐法家
晋法家或称晋秦法家是以三晋文化和秦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法家派系,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等。
晋法家思想的特征是:重农抑商,严刑峻罚,否认道德教育作用,极端夸大刑罚的作用。
齐法家是以齐国文化为基础产生的法家派系,其法律思想主要反映在假托管仲之名的
《管子》一书中。
齐法家思想的特征是:重农而不抑商,重法而不全盘否认道德教育的作用。
(3)从理论上,可以划分为:法派、势派、术派
按照韩非的看法,前期法家可分三派:商鞅重法——法派,慎到重势——势派,申不害重术——术派。
二、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1.春秋末期的“铸刑鼎”事件
“铸刑鼎”事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成文法的产生。
(1)郑国、晋国“铸刑鼎”公布法律
春秋末期,首先创制成文法的是郑国的子产。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史称“铸刑鼎”事件。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
公元前503年,郑国执政驷敞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苟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
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但遭到了孔子的反对。
(2)郑、晋两国“铸刑鼎”公布法律所引起的争论
“铸刑鼎”之所以引起争论,就是因为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未公之于众。
“铸刑鼎”公布法律,是一种崭新的激进的东西,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
这是两种不同法律形态下的法律形式,其内涵也截然不同。
(3)“铸刑鼎”事件产生的社会条件
①郑、晋两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向封建制过渡的道路上比其他诸侯国先迈进了一步,因此,成文法最早在这两个诸侯国产生。
②春秋末期教育制度的变化也为郑、晋两国公布法律提供了条件。
2.春秋时期“铸刑鼎”公布法律的历史意义
春秋末期,郑、晋两国相继“铸刑书(鼎)”,这是中国法律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律事件。
(1)宣告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中国奴隶制法律形态的结束和成文法的诞生。
(2)将开始一种新的法律形态——封建制法律,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3)拉开了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的帷幕。
(4)对后世影响深远,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为历代封建王朝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
三、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
1.战国时期法制发展概况
(1)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
①韩国任用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为相,进行变法改革,颁布了大量的法令。
②赵国颁布了《国律》,魏国有《大府之宪》,楚国有《宪令》,秦国则有《秦律》。
③在魏国,产生了成文法运动的丰碑《法经》。
④在秦国,出现了成文法运动的集大成者《秦律》。
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表明,中国古代的成文法是君主专制集权社会特有的产物。
(2)各诸侯国法律制度的转型
①法律性质的转变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宗族国家制度法律转变为君主专制集权制度法律。
法律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a.维护封建财产所有权。
b.以君主专制集权等级制取代宗族国家等级制。
c.建立并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②法律内容的变化
a.法律调整的范围扩大,规定更加具体细密。
不仅有刑事法律规范,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非刑事的社会关系需要用法律来调整。
同时,法律规定也更加具体、细密。
b.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出现了新的刑种。
③司法组织及其活动
春秋时期,司法权下移至诸侯。
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司法组织,其名称不一;司法组织也开始独立出来。
战国时期,司法审判权相继由新兴地主阶级掌握。
各诸侯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司法组织。
各诸侯国除了国君享有最高审判权之外,还在中央设置了专门的司法机构。
地方司法审判权则由郡县行政长官兼理。
各诸侯国审判时都依据各自的法律和习惯。
2.《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1)《法经》的体例与主要内容
《法经》有6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盗法》、《贼法》列于篇首。
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①《盗法》是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
②《贼法》是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