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厕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自2002年全面启动农村改厕工作以来,玉环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了一场艰苦的持久战,截至2008年,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
通过不懈努力,被列入改厕计划的294个行政村,全部通过验收;累计建成农村公厕951座,清理露天粪坑41035座,建成沼气式化粪池60564立方米,改建户厕92964户,二次接管再净化37060户;农村改厕涉及本地居民33万人,外来务工人员25万人,受益总人口达58万人。
一、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研,借媒体为工作造势。
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对改厕工作的可行性进行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专题组织新闻媒体深入农村,将镜头对准农村“脏、乱、臭”的环境和遍地的露天粪坑,结合肠道传染病高发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宣传,并发动社会各界进行讨论。
在改厕工作启动后,县内媒体对改厕工作进行了全程报道,及时地对改厕中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曝光,对改厕中先进的事迹进行宣传,在改厕工作全过程做到了每周乃至每日广播有声、报纸有字、屏幕有影,为全面完成工作目标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出台政策,用制度规范工作。
2002年,农村改厕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被列入年度中心工作。
随即,出台了《玉环县农村改厕工作实施计划(2002—2004年)》和《玉
环县2002年农村改厕经费补助和奖励办法》,用制度规范改厕工作,用政策激励改厕工作。
在实施方案中,提出按照“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卫生安全、注重实效、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对改厕目标、范围、重点、完成时间和具体步骤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补助和奖励办法中,县财政每年拨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改厕补助和奖励,对兴建沼气式化粪池予以300元/立方米的补助,对完成二次接管工作的,再给予200元/户的奖励。
政策实施一年后,根据反馈意见,又对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分别于2003年初、2004年初出台了相应的《农村卫生改厕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增强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改厕完成后,又出台《玉环县农村改厕后续维护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农村改厕后续维护工作作了周密的部署。
(三)分类实施,以点带面推进工作。
基于各行政村的经济状况、地理位置、饮用水源、生活习惯、地质条件等不同因素,在农村改厕中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将列入改厕计划的行政村分成三个技术类型。
第一类属于精致型,包括城郊结合部、外来人口众多区域、水源保护区、饮用地下水区域和肠道传染病高发区,全部采用二次接管技术接入大型沼气式化粪池;第二类属于普通型,包括地处相对偏僻区域、环境有一定自净能力、有一定外来人口区域、非水源保护区、不饮用地下水等区域,不强调二次接管,公厕
采用小型沼气式化粪池;剩下的地处偏远、无外来人员的区域被划入第三类,属于简易型,基本上以推动户改厕为主。
同时,采取协调为主、以点带面和特别补助的办法,促进了农村改厕平衡发展。
一是通过协调化解现实矛盾。
农村改厕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经济困难、露天粪坑拆除、公厕选址等现实问题,事关村民的切身利益,由此产生了诸如土地、邻里关系等现实矛盾,镇村两级干部通过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宣传改厕利弊得失,不断地摆事实、讲道理,逐个解决,确保了改厕工作没有因个别村民的阻挠出现停滞。
二是抓典型带动。
在启动之初,遵循“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原则,让有条件的村先上,让自愿改厕的村先上,为农村改厕工作开好头。
在此基础上,先后三次召开全县改厕工作现场会,推广沙门镇灵门村、楚门镇塘洋村、城关南大岙村和陈屿陡门头村改厕的先进做法,并授予县级卫生示范村称号。
先进村改厕经验被现场推广后,引起强烈反响。
会后,不少行政村自行组织村民代表、两委干部到改厕示范村参观学习,亲自体验改厕带来的变化,提高干部群众的改厕共识,推动了改厕工作迈向全覆盖。
三是实施特别补助。
全县有50多个行政村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共有低保对象2700多户,他们是全面完成工作目标的难点。
对此,及时调整补助办法,对这些村和贫困户、低保户的改厕补助予以特殊倾斜,其中低保户以县为主、县乡两级财政共同买单,加上各乡镇政府
相应的补助政策,使集体经济薄弱村与困难群体也能共享发展成果。
(四)长效管理,严格后续监管。
改厕工作从2002年全面铺开到2006年基本完成,但整个改厕工作并没有因此停止,而是在不断的管理、维护、建设中得到深化,实现了改厕工作由“建”到“管”的转变。
一是制定后续考核、补助政策。
出台了公厕管理考核细则,将农村改厕后续维护管理工作列入县对镇乡卫生工作考核内容。
从2006年开始,县政府每年拨出200万元专项经费,根据考核结果,专项用于农村公厕维护管理的补助和奖励,重点补助贫困村和奖励公厕维护出色的行政村。
二是完善管理协调网络。
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管理网络的基础上,形成“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村干部——镇乡分管领导——县爱卫办”的管理网络,实行“政府协调,镇乡落实,村居负责”制度,确保责任到人。
三是建立公厕日常管理制度。
加强农村公厕日常卫生管理,各行政村长期落实专人管理,确保公厕正常使用和村容村貌卫生整洁。
各乡镇卫生院的责任医生对公厕卫生情况进行检查,每月上报《责任医生对农村公厕情况调查表》,实现动态监管。
四是重视及时修理和再建设。
公厕化粪池出现堵塞和损坏现象,由农村公厕管理协调网络逐级上报,按市场化方式及时进行清渣和修理。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
在三格式化粪池不能满足净化的情况下,又对改厕工作进行动态调整,继续深化二次接管工程。
(五)着眼深化,不断拓展改厕外延。
着眼深化,从三个方面拓展改厕外延,不断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
一是严把农民建房审批关。
农民新建住房,要求卫生户厕和建房必须同时审批、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卫生户厕不达标,国土和建设部门将不予发放土地证和房产证。
二是严把生活污水处理关。
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农村二次接管相衔接,2007年,有条件地选择了7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投资105万元建设地埋式大型厌氧生化池,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二次接管网络集中到生化池进行统一处理,避免了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影响。
2008年,又投资300万元,确定20个村为第二批建设对象,今后还将逐年扩大建设范围,直至全面完成。
三是严把饮用水源保护关。
2006年开始,由环保部门牵头,将饮用水源库区保护与库区生活污水处理相衔接。
根据排放量和改厕情况,一方面投资1766.96万元,在库区外围兴建了两个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另一方面投资37万元直接将生活污水接入二次排污管网,实施深度净化,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
二、主要成效
(一)改变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的生活习惯。
通过改厕,直接带动了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变,村民绿化家园、美化家园、
净化家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脏、乱、差、臭等老大难问题。
同时,改厕也带动了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卫生知识的普及,农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悄然变化,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逐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二)控制了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玉环是肠道传染病高发的老疫区。
尤其是2001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肠道传染病局部流行。
然而从改厕的第三年即2004年起,肠道传染病呈明显下降趋势。
2004年肠道传染病发病934例,比2003年减少了491例。
2005年—2007年肠道传染病发病分别只有244例、129例和88例,呈逐年大幅度下降趋势,肠道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8年截至5月底,肠道传染病仅报告6例。
由于成效显著,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2004年10月,全省农村改厕现场会在玉环县召开。
(三)有效地保护了玉环珍贵的水资源。
玉环水资源极度匮乏,人均水资源不足全省的三分之一。
而部分地下水由于受到粪便等生活污水污染,根本无法使用。
通过农村改厕以及二次接管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技术的运用,粪便和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对水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