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泉港二中陈晓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课标解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只有相似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逐级划分下去。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再次,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
而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的认识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1的最后一节课,从它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通。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的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
而且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是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
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另外,教材还设计了“活动”、“阅读”和“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使学生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2)、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教学难点: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五、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案例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具准备:自制电脑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幻灯片展示景观图片】我国炎热的南方、温凉的北方、多雨的东南沿海、干旱的西北内陆,感知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感性认识【教师介绍】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其中,我们熟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幻灯片展示归纳】五带分布图、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板书】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思考】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特点。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过渡】陆地上有哪些自然带呢?(引导学生读图5.6,)【板书】2。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北半球为例)【游戏探究】假设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尽量按下图排列模拟最好)【多媒体演示】以亚、欧、非为例,演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大陆中部,引导学生探究【过渡】为了更容易掌握自然带的分布,我们把这个图简化一下【多媒体展示】陆地自然带分布简图,引导大家对号入座,注意对应的纬度是多少,以及位于大陆东岸还是西岸或是大陆中部。
【讨论问题】(1)请将板图中符号与你所在的自然带“对号入座”,提问扮演自然带的同学,说出所在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或者说出所在区域的特征(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等)。
分析该自然带的成因。
(2)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大陆内部)【游戏互动】在上面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景观图判断自然带并进行空间上的排列1.我国从南往北的景观排列,提问排列的思路,自然带分布的成因?2.我国从东往西的景观排列,提问形成这种景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为下面讲分异规律作准备)3.怎样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观察植被状况: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4.给出自然带分布图,在图上完成对象的拖放。
(起归纳巩固作用)5.说说我们家乡的自然带【课堂小结】略。
影响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多媒体展示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图。
【课后作业】熟练记忆自然带的分布。
【课后思考】世界上的自然带分布有无规律呢?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一课时)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大陆内部)苔原带、冰原带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5.6)中可以看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多媒体展示由赤道到高纬的自然带】由于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称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师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在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都各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
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带组合有两种形式: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景观欣赏】各自然带景观,进一步感知,加深对各自然带的认识,扩大见识。
【启发提问】在景观上我国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学生甲答)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
东部地区离海近,受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大,所以降水较多。
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影响不到,所以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学生乙补充)降水多少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
降水丰富的地方会生长森林,降水较少的地方形成了草原,降水很少的地方便形成了荒漠。
【教师归纳】这两位同学肯动脑子,分析得很好。
由于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
这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大致与经线方向平行的地域分异规律,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