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大力改善老年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快我?老龄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老龄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基本要求(一)充分认清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老年人口增速明显加快,截至2010年底,我?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老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口群体进入老年,文化层次越来越高,社会需求越来越广,对老龄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老龄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增多。
(二)增强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紧迫感。
近年来,全?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应当看到,我?老龄事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不相适应,存在着对老龄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到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不够得力,老龄法规政策体系不够健全,老龄事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不配套,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基层老龄工作基础薄弱。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三)加快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老龄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坚持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老龄事业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不断提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水平,使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促进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二、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四)大力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
围绕“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目标,继续健全完善和落实好各项保障制度。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养老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力度,尽早实现全覆盖。
(五)大力提高老年人医疗保健水平。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将老年人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政策解决困难老人、高龄老人、重病老人等的医疗问题。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政府兴办的综合性医院要加强对老年病的科研,积极兴办老年病专科医院、老年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
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要设立门诊部或卫生所,符合医疗保险定点资格条件的,优先纳入定点范围。
各级卫生部门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
加强老年健康知识教育普及,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能力,促进健康老龄化。
(六)大力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
坚持老年人享受优待的原则,不断完善优待老年人的政策,提高优待水平。
进一步健全完善高龄津贴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发放范围,提高发放标准。
倡导经济强镇、强村及社会经济组织为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
免除农村老年人“一事一议”筹资义务。
逐步建立政府为孤寡、贫困、高龄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提高“三无”“五保”老年人福利水平。
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
(七)大力提高困难老年人社会救助水平。
把困难老年人作为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把高龄特困救助常规化,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质量。
将所有符合救助条件的老年人优先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将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纯老年家庭户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将农村贫困老年人无房户、危房户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三、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八)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将社会养老服务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服务业发展规划,坚持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以扩大规模、合理布局、强化管理、提升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形式多样、功能完善、基本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网络,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九)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以社?服务机构、社?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相关服务单位为骨干,以志愿者服务为补充,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到2015年,各乡镇办、城市社?和农村中心社?,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网络,实现全?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制定全?统一规范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明确服务内容,开展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购等生活服务,兼顾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在全?逐步建立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全方位服务的信息平台。
各级政府要对居家养老服务给予财政支持。
(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
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养老床位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城乡机构养老床位达到老年人口比例的3%以上。
政府兴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要逐步转变职能,面向社会老年人开放,参与社?居家养老服务,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各乡镇办可采取土地划拨、收费减免、贷款贴息、开办补助、运营补贴、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社?、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
鼓励有条件的村居和经济组织,规划投资建设老年人集中居住服务?。
认真落实对养老服务机构税费减免政策。
新建养老服务设施要优先安排用地,按规定给予减免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
对社会力量兴办、达到一定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奖励扶持,推动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加快发展。
(十一)大力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
针对高龄、空巢、病残、孤独等导致老年人心理问题日益加重的现实,切实重视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等科普教育,建立老年人心理服务组织,培养心理服务专业人员,设立老年人聊天、心理咨询服务场所,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开设老年心理关爱热线、栏目,志愿者组织要把开展老年心理关爱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
家庭成员要探望老人日常化,把心理关爱与物质照料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市、县要建立“爱心护理院”,开展长期护理和关爱服务。
(十二)大力加强养老人才服务队伍建设。
鼓励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开展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和养老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执业资格鉴定工作,推行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
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就业给予政策扶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四、加快发展老年文化体育事业(十三)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
将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统筹兼顾,保证老年人就近有活动场所。
到2015年,各乡镇办至少要有1处设施齐全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社?、村居全部建立健全老年活动室(站)。
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要优先向老年人开放,广场、健身路径、居民小?及基层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要设置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地、设施、器材。
文化惠民工程要增加面向老年人的项目。
加强老年文体设施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十四)加强老年文体组织建设。
引导和支持老年人建立各级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支持和加强各级老年文艺协会、体育协会等老年文体组织建设。
加强老年文体骨干队伍建设,扶持培养有特色、有影响的老年文艺、体育团体,各级要有一定数量规范、稳定、水平较高的老年文体活动团队。
(十五)加强老年文体活动指导。
把老年文体活动列入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各种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活跃基层群众生活。
要定期举办老年运动会、老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促进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十六)加强老年教育工作。
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
办好市、县老年大学,建立健全乡镇老年学校,改善教学设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
到2015年,各级老年学校在校(注册)学员不低于老年人口的10%。
有效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展老年人远程教育、函授学习。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老年教育事业。
五、培育发展老龄产业(十七)积极推动老年产业规划发展。
各级政府要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机遇,发挥各自优势,科学规划,统一部署,大力发展“银龄经济”。
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老年产业快速发展。
(十八)积极推动老年产品开发。
引导和鼓励企业市场规律和老年人各种需求,开发生产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用品。
优先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社?服务及老年特殊用品,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业,积极开发老年文化产业,推出一批适合老年人的优秀文化作品。
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金融、理财、保险产品。
(十九)积极引导扩大老年消费。
引导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质量。
积极培育发展老年消费市场和老年用品服务销售网络(网点),鼓励商家设立老年用品专柜,组织老年产品展销活动。
加强对老年消费市场的监管服务,净化老年生活消费环境,维护老年人免受欺诈伤害。
六、倡导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二十)积极开展老有所为活动。
坚持自愿、量力的原则,倡导鼓励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老有所为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聪明才智。
组织老年人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宣传和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
鼓励具有专业职能的老年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经营管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活动。
倡导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安、民事调解、移风易俗、社?活动、养老服务、环境美化等社会事务。
(二十一)推进建立老有所为工作机制。
坚持“共建、共享、共融”理念,建立健全老有所为管理服务机制。
人力资源市场要把老年人力资源纳入服务范围,搭建老年人才与社会对接的服务平台。
加强老年志愿者队伍建设,支持老年人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加强各类老年社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依照有关规定评选表彰模范老人。
七、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