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20年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年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 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XX 市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

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养老金水平自2011 年起连续得到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于2015 年实现全覆盖,全市60 岁以上城乡居民均享受了基础养老待遇。

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提高了参保人员的医疗报销比例,基本实现全民医疗的目标。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活动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

居家养老覆盖面不断扩大,机构养老进一步发展。

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较快发展,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优待政策得到落实,建立了户籍80 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制度。

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增强,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老年科学研究有所突破,XX 区被XX 老年学学会评定为富裕型“长寿之乡”。

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一方面,我市处于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预计我市60 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户籍老年人口将从2015 年的58.45 万人和52.75 万人分别增加到2020 年的77 万人左右和67 万人左右。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以及家庭小型化、纯老住户增多的趋势日益突出,对老年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的人口老龄化意识还不够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老年产业和老年服务市场发展较慢。

这些问题,各级领导和老龄工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XX 省的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从建设“民富市强、幸福XX”实际出发,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老龄战略规划体系、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和老年群众工作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总体目标。

建立更加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近89%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 7%左右的老年人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以上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增加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扩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规模。

健全和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建立职能明确、协调高效、社会参与的老龄社会管理体系。

健全老年维权机制,老年人优待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形成初步规模的老年产业发展体系。

(三)主要任务。

1.健全多层次的覆盖城乡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稳定增长调整机制。

在2015 年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基本养老制度。

继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市户籍二、三产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

2.健全多层次的覆盖城乡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支付比例。

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的制度。

加强社区卫生院(室)服务网点和队伍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方便老年人就近便捷就医。

原则上按照每3 至10 万名居民或街道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开展老年疾病预防工作。

“十三五”期间,力争为全体城乡老年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组织老年人定期定点进行体格检查。

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XX 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探索和加强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

重视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老年性痴呆早期发现率达60%,老年性抑郁早期发现率达40%。

总结、推广我市开展“家庭病床”护理和上门巡诊看病的做法和经验,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为老年病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卫生保健、健康监测、心理辅导等服务。

3.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1)完善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的家庭照顾养老。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完善区、镇(街道)和社区居(村) 三级服务网络。

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培养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和补贴标准,切实解决孤寡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等问题。

积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实现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助配置、精神慰籍、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方面延伸,为有需要的80 周岁以上老年人安装紧急呼援系统“平安通”,基本实现近89%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

(2)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

本着就近、便利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

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XX 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

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将闲置的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卫生站、旧厂房、仓库、办公楼等改建成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力争实现7%左右的老年人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养服务。

(3)加快养老机构建设。

按照省的要求,“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每千名老人平均拥有养老床位42 张。

若按2020 年我市60 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67 万人计算,届时我市需要近3 万张养老床位,若按常住老年人口计算,缺口更大。

为此,必须切实加快养老机构特别是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市要新建或扩建一所以长期护理、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为主要功能的专业性护理院,力争建成一个由民间投资、规模较大、具有示范作用的养老机构,努力创建1 所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专业性护理机构。

各区至少建1 所省二级以上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镇(街道)敬老院,使之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对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独资兴建的以护理功能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在用地、床位建设费和运营补贴上给予支持,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与居民同价。

要充分利用XX 区“XX 长寿之乡”和我市作为XX 长寿区域的品牌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若干个档次较高、功能较全、设施较完善的综合性老年公寓或养老机构,以适应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的养老需要。

要探索制定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4)加快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

按照城乡建设涉老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城乡“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方便老年人养老、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加强对居住小区、公园绿地、既有道路、建筑物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的无障碍改造。

市和各区要建有1 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到位的老年康乐中心。

保障房和拆迁房的安置,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安排有失明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的家庭。

创造政策环境,切实解决符合条件的高层住宅旧楼加装电梯问题。

(5)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社工+义工”养老服务模式。

引进与挖掘具有专业背景的社工人才,壮大养老服务队伍,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素质。

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

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发挥基层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开展助老志愿服务活动。

4.不断提高老年人优待水平。

全面落实户籍80 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发放制度,并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将津贴发放范围逐步扩大到70 周岁以上老人。

高龄津贴标准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调整提高。

进一步落实XX 市老年人优待办法,确保老年人在乘座公共汽车、地铁、就医、旅游景点门票等方面享受的优惠。

支持鼓励社会各行各业为老年人提供优待服务,进一步丰富优待内容,提高优待水平。

逐步推进“XXX”老年优待同城化。

5.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增加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规模。

“十三五”期间,在办好市、区综合性老年大学的基础上,各区建设和完善1 所以上老年大学,有条件的镇(街道)要争取建立和完善1 所以上老年大学(学校),50%的社区要利用老年活动中心、“XX 老年之家”等老年活动设施开设老年课堂。

老年教育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开设课程要从老年人实际需要出发,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老年教学质量。

加强基层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群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

为缓解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不足的矛盾,可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

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实现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老年人达到50% 以上。

鼓励有条件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社会福利中心(院)等活动场所,向社会老年人开放。

加强老年体育健身工作,在城乡建设、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的同时,安排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

坚持每两年举行1 次全市性老年文艺汇演、每4年举行老年人运动会。

电台、电视、报刊等媒介要开设老年人专题节目和专栏,加大老龄工作宣传报道,丰富老年文化生活。

6.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发展。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逐步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老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开发、扶持。

研究、制定、落实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

“十三五”期间,力争在老龄产业研发、生产、经营方面有新突破。

由政府牵头,大力发展老年卫生养生保健、老年养老服务、老年娱乐、老年教育、老年旅游服务等产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