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经济法的定义、调整对象和地位【讲授内容】 1、经济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2、经济法的地位【讲授重点】经济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授课时数】4课时【授课内容】第一节经济法的定义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对经济法的不同定义(一)经济法是以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为中心内容的法。
(二)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
(三)经济法是调整普遍经济利益的法。
(四)经济法是企业法。
(五)经济法是公法和私法的交错。
(六)经济法是社会法(以私人和特殊社会集团的关系为规制对象)。
以上定义的共同点:指出了经济法具有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性质。
二、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者对经济法的不同定义(一)前苏联学者哥里班诺夫和克拉萨夫奇科认为,经济法就是苏维埃社会主义的不同部门的、在调整经济活动中起职能上的相互配合作用的规范和制度的总和,不是苏联法律体系的独立部门。
(二)前苏联学者拉普捷夫认为,经济法是规定领导经济活动和进行经济活动的方法,调整社会主义组织及其所属内部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并运用各种不同的法律调整方法以保证合理地进行社会主义经营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苏联法律体系中的独立部门。
(三)前东德学者海尔和克灵格认为,经济法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调整国家机关与作为劳动集体组织的企业及其经济单位的相互关系,以及调整社会主义经济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和实现这些规范的法律形式的总和。
(四)前南斯拉夫学者安多列限维奇认为,经济法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法,它包括调整在经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联合劳动组织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和旨在调整联合劳动组织和社会共同体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以及包括为了调整连同业务活动在内的这些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
三、俄罗斯学者拉普捷夫对经济法定义的重新认识他指出,经营活动法是市场经济的经济法。
主张制定《经营活动法典》。
四、我国学者对经济法的不同定义(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的经济法定义1、否定论:(1)综合经济法论。
王家福、王保树教授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认可或制定的以经济民法方法、经济行政法方法、经济劳动法方法分别调整平等的、行政管理性的、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学科经济法论。
佟柔教授认为,经济法是综合运用各个基本法的方法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独立论:(1)经济行政法论(梁和王)认为,经济行政法是国家行政权力深入经济领域,对国民经济实行组织、管理、监督、调节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纵向经济法论。
孙亚明教授认为经济法就是调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宏观纵向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是郭锐、谢次昌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宏观国民经济管理关系和微观企业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是谢怀栻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里的各种关系的法律部门的总和。
(3)纵横经济法论。
经济法既要调整一定范围内的纵向经济管理关系,也要调整一定范围内的横向经济协作关系。
但对于如何界定“一定范围”,存在不同认识。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者对经济法的定义1、国家协调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该说将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纳入其调整范围。
2、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经济组织和公民个人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经济法的体系由市场管理法、宏观经济管理法和对外经济法三大部分组成。
3、纵横统一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或表述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4、国家调节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简称为经济调节关系,包括市场障碍排除关系(含反垄断和限制竞争关系以及反不正当竞争关系)、国家投资经营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5、国家调制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体系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大部分。
6、需要国家干预说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五、教材的定义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该定义包含以下意蕴:(一)经济法的最基本属性在于它体现了国家运用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在李昌麒教授认为,干预包括了介入、调节、协调、调控和管理等内容。
国家干预不是泛指国家意志的体现,也不是泛指国家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它是经济法的一个特定范围,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标志。
从国家干预产生和存续的条件上分析,国家干预是商品经济社会及其高级形态——市场经济社会的特有现象,离开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市场机制,与市场调节或自由经营相对应的国家干预便无从谈起。
从国家干预的目的上分析,国家干预以社会经济生活为作用对象,其旨趣在于克服市场失灵,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法并不调整所有的经济关系,而仅仅是调整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
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政府自身的需要,干预不是政府利益的生产机制,而是着眼于个体在公共中的利益实现。
这就是是揭示了经济法是以社会本位作为存在基础的,从而划清了它同以国家为本位的行政法和以个体为本位的民法的界限。
(三)对于全局性的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是否需要由国家进行干预,取决于市场机制的界限,即市场失灵为经济法的国家干预划定了界限。
这表明市场失灵是该定义的逻辑起点:1、市场机制是国家干预的前提;2、推动市场经济机制的高效率运转是国家干预所要达到的目的;3、国家干预自身也要接受市场的干预。
4、对于“需要”这个限定词的说明:第一,由于市场缺陷的差异性、阶段性、相对性等,导致在不同暑期市场对国家干预的需要在质和量上存在差异,并且干预成本、干预能力及经济法功能局限等因素,使干预的范围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加上“需要”这个限定词,就能反映出经济关系的动态发展及干预环境的复杂性,有助于动态把握市场和国家的功能边界,最终达到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和谐。
第二,此“需要”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即经济法律关系的形成,一方面要取决于市场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又要取决于国家经济职能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干预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一、经济法调整的概述(一)法律调整的一般含义法律上的调整是指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规范。
把“调整”归结为“规范”,既可以体现调整的法律属性,又可以表明对社会关系的整顿。
这种整顿既可以表现为对已经成熟且稳定发展的社会关系的整顿,又可以对尚处萌芽状态,还未充分发展的社会关系的整顿,同时还表现为对按照通常规律可能出现的社会关系进行事前的整顿。
其目的是对社会关系进行梳理,以促进社会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进而受到法律的保护。
这表明法律上的调整不仅仅是理顺现有的社会关系,而且还包括对社会关系进行事前的有条件的创制,即“超前规范”。
法律上的调整是指主体违反了法律规定时,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也就是运用法律的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或者活动纳入可操作的轨道。
法律调整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
(二)经济法调整的含义经济法调整是指国家将其意志深入到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物质关系领域,使其上升为法律规定的机制。
将经济法的调整归结为一种机制,表明经济法的调整是从经济法律规范的形成、遵守和实施,到产生预期的、最佳的法律秩序状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的综合运动过程。
其目的是对社会关系进行梳理,对社会关系中需要国家干预但不具备强制执行力的一般社会关系,变为由法律保障实施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社会关系。
(三)经济法调整的法哲学依据1、经济法调整取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
2、经济法调整取决于法律对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
3、经济法调整取决于现代社会中经济运动过程与法运动过程必须协调并完成于同一时空。
4、经济法调整取决于经济人和政府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是相对于完全理性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个人理性在理解它自身运作的能力方面有着一种逻辑上局限,这是因为。
它记过无法离开自身而解释它自身的运作;而另一方面,个人理性在认识社会生活的作用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限度,这是因为,个人理性及是一种植根于由行为规则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的系统,所以它无法脱离生存和发慌它的传统和社会而达到这样一种地位。
个人理性意味着,一方面经济人在追求其自身利益的过程同步中,将无法预知所有的行为选择方案及其后果,由此形成了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市场失灵,并决定了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个人的行为加以实施的,缘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形成政府的有限理性和干预失灵,进而决定了政府或国家不可能完全替代市场而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宰,决定也国家干预只能是适度的干预。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经济法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社会关系的范围。
简而言之,也就是国家运用经济法的形式干预社会经济关系的范围,或者说经济法律规范效力所及的范围。
由此区别于民法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要注意的是:经济关系和经济法律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范围(一)市场主体调控关系1、市场主体调控关系的含义。
是指国家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在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过程中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包括两个层面:(1)国家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在对市场主体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或其他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2)国家对经济个体的内部进行管理进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调控,即国家对经济个体在进行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活动中与其组织机构和成员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调控。
其目的在于优化经济个体的内部结构,实现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完善管理体系。
2、经济法对市场主体进行调控的客观必然性(1)所有权的社会目的的导出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国家必须对企业的活动进行干预。
(2)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运行实行干预是许多国家的共同取向。
(3)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国家干预,不仅是国家的愿望,同时也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内存要求。
①经济个体的发展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法为企业创造一个能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②经济个体的发展必须依靠国家的全局指导。
③经济个体的发展需要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出面组织协调和提供服务,以完成大规模的技术开发和资本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