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鸡的历史典故

宝鸡的历史典故

穆公称霸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以任贤著名,他的称霸,正是从招贤开始的。

蹇叔和百里奚是秦穆公的左、右宰相,他们二人在当时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百里奚家境非常苦,他虽然才学过人,但始终得不到赏识,因此困苦到讨饭度日。

后来,百里奚沦为奴隶。

晋献公的女儿出嫁到秦国,让百里奚当陪嫁的奴隶。

半路上,百里奚逃到楚国,给人家养牛看马。

秦穆公发现晋国送来的陪嫁奴隶中少了一个老头,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个有才德的老人,便派人打听,知道百里奚正在楚国放牛。

秦穆公求才心切,就派人去找百里奚,又怕楚国生疑心,就派人带了5张羊皮去楚国说:“我国有个老奴隶逃到了贵国,我们愿意用5张羊皮赎回去处刑”。

楚国犯不着因为这么点小事得罪秦国,便派人把百里奚抓起来,让秦国使者带走。

百里奚到秦国后。

秦穆公和他谈了三天三夜,更觉得他有不凡的治国才能,就把国政大事交给他管。

后来,百里奚又竭力推荐蹇叔,秦穆公爱才求贤。

又用隆重的礼节请蹇叔出来。

由于秦穆公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在众多人才的辅佐下,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秦穆公是一位颇有心计的君王,他懂得人才的价值。

春秋五霸称霸的方式虽略有差异,但是在重贤纳才方面则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懂得人才乃立业之本,都能礼贤下士。

文王访贤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时他在道教和民间的地位也较高。

他出身贵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吕,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

姜子牙生于山东日照,自幼聪慧。

据说,他还能预测世界上将要发生的大事。

当时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纣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统治期间战争不断,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到中国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

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3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

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

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

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

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

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

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

在以后的中国各朝代都为他建立了神庙,而道家也传说他升天成仙了。

周公制礼周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整套礼制,史称“周公制礼”。

这次制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规定。

大的方面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制度礼仪,小的方面包括人的婚姻、丧事、成人礼仪、祭祀活动等等。

通过周公制礼,统治阶层力图使西周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和人们生活以及思想,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

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替很多,但西周时周公制礼所确定的各种礼制都被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周礼的影响(参见“六礼”和“七出三不去”)。

周礼的有关内容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详细程度,现摘要如下:办丧事的时候禁止谈笑;远望灵柩的时候不许唱歌;吃饭的时候不要叹息;邻居有丧事,不许在街巷唱歌;听音乐的时候不要唉声叹气。

暗度陈仓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刺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敌人、隐蔽进攻的作用。

二者的不同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

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

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

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

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

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日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关学之宗所谓“关学”即关中(函谷关以西、散关以东,古代称关中)之学,是从地域角度而言的,无论是张载之前的申颜、侯可,还是张载之后的吕大钧兄弟、李复、范育、游师雄、种师道以及金元明清时期的杨奂、杨恭懿祖孙三代、吕柟、冯从吾、李二曲、李因笃、李雪木、刘古愚等,都是关中人,故其理学又称为“关学”。

如果就关学的内涵性质而言,它属于宋明理学中“气本论”的一个哲学学派。

张载“关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

他提出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哲学思想。

认为宇宙的构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太虚枣气枣万物,三者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这是一种“气”一元论的唯物论之本体论,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哲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张载还从其“气”本论的哲学出发,提出了“民胞吾与”的伦理思想,确立了他对佛道思想的批判立场。

与一般理学的学派不同,关学特别强调“通经致用”,以“躬行礼教”倡道于关中,并且十分重视《礼》学,注重研究法律、兵法、天文、医学等各方面的问题(参见本书“张载”条)。

张载创立关学之初,关中学子便积极追随,其中以蓝田吕氏兄弟最为踊跃。

张载开始在关中讲学时,首和者就是吕大钧,接着,其兄吕大忠、其弟吕大临都相继拜张载为师。

蓝田吕氏兄弟五人登科及第,是闻名遐迩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加入至关重要,为关学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使关学与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形成鼎立之势。

可惜的是,张载病逝后,三吕却投奔二程的门下,靠近“洛学”,致使关学一时冷落下来。

好在还有李复、张舜民、游师雄、种师道、薛昌等人坚持进行研究,才没有使关学中断。

但比起三吕来,他们的著述较少。

三吕的主要著作有《吕氏乡约》《吊说》《克己铭》《吕蓝田语录》《中庸解》等。

这些著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忽必烈建元之后,并不看重儒学,而是把儒排在娼之后、丐之前,所谓“八娼九儒十丐”是也。

这种疏离状态,使得儒家思想很难再登堂入室。

这个时期,只有杨恭懿与其父杨天德、其子杨寅三代极力倡导关学的精神。

他们祖孙三代孜孜不倦地以讲学为生,弘扬张载一贯主张的实学风格和为人“气节”。

于是有“杨氏三代”、“郁郁遗风”之美誉。

元代文学家姚燧称颂杨恭懿为“西士山斗,学者宗之”。

杨氏三代的努力,终于使关学在元代尚未失忆失语,也为明代关学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明朝以理学开国,使儒家书籍遍及天下,为关学振兴开辟了一条坦途。

据有关史籍记载,在明代中后期,关中的理学家竟达百人之多,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吕柟。

他与统治了百年的“阳明学”对衡,而盛赞张载、二程和朱熹的学说。

晚年吕柟辞官回乡,建立书院,培养学生,著书立说,撰有《四书因问》《宋四子抄释》《周易说翼》《礼问》《泾野先生文集》等,成为张载之后的关学大学者。

另外,还有一位学者是冯从吾。

他本来在朝做官,因对宦臣魏党极为不满而回到家乡,二十六载闭门著书,著有《关学篇》《凝思录》《辨学录》等,为弘扬关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金鸡鸣瑞据《宝鸡县志》记载:“鸡峰插云,县境峰岳之奇,唯鸡山为最;天柱矗立,玉[1]笋排空;西连吴岳,东接太华;云绕峰腰,触石时呈五色,鸡栖山顶,惊人只在一鸣。

”又载:“三峰如削,徙巅者必援铁索而上,有石鸡大如羊。

”《明一统志》云:“山有三峰并峙,为一邑之冠”。

鸡峰山奇景甚多,历来有“三十六景”之说。

宝鸡原称“陈仓”。

相传春秋时,秦文公在此狩猎,获雌鸡,后飞至山上化为石鸡,立祠祀为“陈宝”。

“得雌者霸,得雄者王”。

到秦穆公时果得霸业。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陈仓山复闻神鸡啼鸣,声传10余里,皇帝以为这是瑞祥之兆,便下诏改陈仓为“宝鸡”。

金阁流霞金台观为宝鸡三大观之一,地处市区北部陵塬山腰,四周树木森森,景色秀丽。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处著名的宝鸡旅游游览胜地,也是宝鸡旅游景点之一。

金台观创建于元末明初,很久就听过有位著名道人张三丰在此修行。

这是一座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道教古观。

观内有玉皇阁、三清大殿、祖师殿、玄帝殿、太皇宫、东华亭、除了亭、阁、殿、洞外。

古柏参天,生机盎然,听当地的道长说这些都是张三丰张天师亲手所植。

有近700年的历史,观内还存有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都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和观赏价值。

金台观不仅是一处宝鸡旅游景点道教活动场所,还是一处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因此除了节日庙会外,来宝鸡旅游参观金台观的游客也非常多,也反映了张三丰对民间的影响及百姓对他的崇拜。

于此同时也可以去银洞峡。

走进金台观有一种民俗的氛围,但却有着特别的气息,这不得不让来到这里的游客赞叹。

NO.1 周文王中国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

姬姓,名昌。

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

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

亦称西伯昌。

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

周人谥西伯为文王。

其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

他在位50年,主要功绩是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

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个“方伯”的面目出现,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

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争取与国,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

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

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

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

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

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

NO.2 周武王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3年)周文王姬昌次子。

中国西周第一代帝王。

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