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m趸船方案说明书
200M趸船
方 案 设 计
标记
数量
修改标记
签字
日期
船体说明书
WTU9XX-100-01SM
编制
校对
计算
标检
总面积
m2
共 6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1页
审核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工程设计研究院
审定
日期
06.01.19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工程设计研究院
船体说明书
WTU9XX-100-01SM
本船为长江口码头配套工程使用的专用趸船。主要用于系靠港口工作船舶。
1)2002年《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
2)2004年《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
3)2001年《钢质海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
设计建造检验按中国现行船舶规范、国家标准、部颁标准要求执行
本船材料试验、密性试验、倾斜试验、系泊试验,起重机性能报告按“内规”及有关标准的要求进行。所有试验均应满足现行相关规范的要求,提供CCS和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相关的试验报告和证书。
舷侧强肋骨间距为1800 mm,距基线1600mm设有舷侧纵桁一道。
舷侧肋骨与甲板纵骨和底纵骨间设置肘板连接。
1.6.2材料
船体结构均采用“CCS”认可的材料,主船体钢材采用船用A级钢材,外板为低碳钢。
焊条采用J422型,大合拢采用低氢碱性焊条,焊接要求按焊接规格表及图纸要求进行。
1.6.3肋距及纵骨间距
船体放样、构件、加工、船体加工、焊接精度,主尺度及变形量精度均按CB*3330-88,A级要求执行。
本船布置设计根据趸船的工作特点,力求使用和维护方便、实用和投资节省。
1.4.3.1舱底
本船主船体甲板以下设4道纵向桁架,1道纵舱壁,主体设7道水密横舱壁。设有4个压载水舱,左右舷各4个。本首尾各设30m长付体,付体与主体宽度、型深相同,但不承受浮力和水体波浪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1.4.1主要性能
1.4.1.1稳性
本船稳性满足中国海事局《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内河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4)对“A”级航区趸船的要求。
1.4.1.2干舷
本船干舷按中国海事局《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内河船舶法定检验规则)载重线篇对“A”级航区的最干舷进行计算,并根据实际要求确定干舷。
漆前船舶钢板表面按GB8923-88要求一次处理为Sa2.5,二次处理为St3。涂漆按CB/Z231要求及漆厂的施工说明涂漆。
具体配备为:
救生圈 12只(其中带救生浮索 4只,气胀式救生筏8只)
工作救生衣 9件
消防拴 4只
水龙带箱、水龙带、水枪 4套
手提式灭火机6只
消防桶4只
砂箱 2只
太平斧2只
铁扦1套
1.5.4门、窗、孔盖、梯
1.5.4.1舱室门
本船外围壁设塑钢门,舱室设木质门。
1.5.4.2窗
本船所有舱室采用PVC塑钢玻璃窗。
1.5.1.2系泊缆桩、系船索
全船设E400系缆桩12只;E350系缆桩4只。
1.5.2锚机
本船首尾各配100KN电动系缆绞盘1台,供锚泊及系泊之用。
1.5.3消防、救生设备
本船消防设备及救生设备按CCS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2002)及中国海事局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4)要求配备。
1.5.4.3孔盖
本船主体空舱采用630×630双面启闭钢质风雨密舱口盖;压载水舱采用450×600水密人孔盖。
1.6.1结构形式
本船为单底、单甲板、钢质全电焊焊接结构,纵骨架式。本船结构按“CCS”《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2002)进行设计,并根据本船的使用特点对局部构件进行特殊加强。
本船主体设有4道纵向桁架1道纵舱壁.
总 长L
200.00m
主体船长 L
140.00 m
计算船长L
140.00m
型 宽B
22.00m
型 深D
3.20m
设计吃水d
1.00m
肋骨间距
0.60 m
航 区
长江A级/沿海
本船为钢质单甲板方箱形全电焊混合骨架式,结构按CCS《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2002)对A级航区趸船要求进行设计,并参照CCS《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2001)进行校核。
1.4.3.2主甲板
主甲板:首尾为锚泊作业区,中部为泊船工作区。
1.5.1锚泊及系泊设备
1.5.1.1锚泊设备
本船停靠区域江面宽广,风浪较大,主要系靠港内工作船舶,锚泊、系泊的数量和规格的选择应能保证其安全,故采取6只锚(地牛)定位:
艏艉分别设固定式水泥墩各3只,AM2-70和AM2-64有档电焊锚链各3根,每根长7节(每节27.5m)。配A500系缆桩8只,作锚泊之用。
本船肋距为600mm,纵骨间距为600 mm。
1.7栏杆、扶手
本船主甲板内侧设置栏杆,栏杆高900mm,竖杆间距1800mm,横杆间距为230mm。
1.8.1表面预处理
所有钢构件板厚等于或大于6mm者,其表面在建造前均应预处理,使其达到中国CSQS标准要求的SA2.5级。
1.8.2油漆
木质表面应刨平,括灰磨光,并上清水漆二道或油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