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概论
目录
• 肿瘤的概念与分类 • 肿瘤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 肿瘤的诊断,治疗和不良反应评价 • 肿瘤的疗效评价
肿瘤大体形态
肿瘤微观形态
正常细胞形态
什么是肿瘤?
肿瘤的定义
• 异常增殖的细胞构成的肿块或病变;
• 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 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 成的新生物。
病史,体格检查
血液化验 l 血液学、生化 l 肿瘤标记物
影像学 l B超 l X光片,乳腺钼靶照相 l CT l MRI
核医学 l 骨扫描 l 正电子发射扫描(PET)
细胞学(cytology) l 体液涂片 l 穿刺标本
病理学(金标准)
l 活检标本(biopsy specimens) l 手术标本(gross specimens)
结肠癌
19
肿瘤分期
目的:
l 确定肿瘤负荷及其位置,以确定治疗方案,有助于判断预后
类型:
l 临床分期:基于体检、影像学资料和组织活检等进行的诊断分期 (此时尚未进行治疗)
l 病理分期:基于手术后标本病理检测结果进行的分期
原则:
l 无论治疗效果如何均以诊断时分期为准,可以在诊断中添加信息
肿瘤分期——TNM分期
姑息性手术
对于晚期肿瘤,由于切除原发灶或 转移灶达不到根治,而做一些简 单的手术,旨在防止和解除可能 发生的症状,以提高生存质量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的作用原理
放射线进入人体能产生次级电子,引起电离效应
直接作用:作用 于DNA分子链
间接作用:放线电离水分子 产生的自由基作用于DNA链
DNA分子链断裂,细胞失去分裂增值能力
剂量密度(dose intensity, DI)
每周药物按体表面积每平米的剂量,而不计较给药途径
爱必妥按体表面积给药,贝伐单抗按体重给药
恶性肿瘤治疗的几个概念
根治性治疗(curetive therapy) 对于局限期病变采用手术或放疗等
清除全部病灶 姑息性治疗(palliative therapy) 对于终末期病例采用支持治疗缓解 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l CR+PR+SD
行为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 PS)
定义:PS是对肿瘤患者健康状况进行的量化评估,为开展治疗提供依据
分类:
KPS
评分 描述
ECOG
评分 描述
100 正常,无症状及体征
0 无症状,正常活动
90 可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及体征
80
勉强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 及体征
• 饮食及营养因素
肿瘤的三级预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 针对肿瘤病因, 包括发现肿瘤发
生的原因,并针
对病因采取有效 措施
• 早期诊断,通过 早发现早诊断来
提高治愈率和生 存率,措施为人 群普查、自查等
• 临床治疗、康复 治疗、临终关怀
肿瘤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
肿瘤的三级预防——二级预防(诊断方式)
T:原发肿瘤
N:淋巴结转移
TX : 原发肿瘤的情况无法评估
NX: 局部淋巴结情况无法评估
T0 : 有恶变迹象,但无初期瘤变损 伤
Tis : 原位癌(Tis N0 M0 )
N0: 局部淋巴结未受累 N1-4:局部淋巴结转移程度逐渐加重
T1-4 :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逐步扩 大
M: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放射治疗的治疗方式
远距离照射:
又称外照射,是指照射源位于 体外一定距离,集中照射机 体某一部位,放射线必须经 过皮肤和正常组织才能到达 肿瘤部位。
分割法、多野照射:
选择不同能量的放射线,采用分 割法、多野照射技术已获得 高的均匀的肿瘤照射剂量。
放射性同位素释放 的α.β.γ射线
放射源
X射线治疗机及加
速器产生的不同能 量X射线
各类加速器产生的
电子束,质子束, 中子束等重离子束
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
急性不良反应
l 消化道反应,乏力 l 骨髓抑制 l 上皮组织损伤
(皮肤黏膜,消化道) l 水肿 l 生殖功能障碍
慢性不良反应
l 组织纤维化 (皮肤,肺脏,心包)
l 脱发 l 外分泌腺损伤 l 骨骼生长抑制 l 第二原发肿瘤 l 全血减低 l 白内障
1 有症状,几乎可完全自由活动
70
生活可自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 或工作
2 有症状,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
60 有时需协助,多能自理
50 常需照料及医疗 40 生活不能自理,需特别照顾
3 有症状,白天卧床时间超过50%
30 需住院,但无生命危险
20 病重,需住院积极支持治疗
4 卧床不起,需住院
10 病危,临近死亡
肿瘤诊断之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
肿瘤组织产生的可以反映肿 瘤自身存在的化学物质
标志物特点
1. 特异性强:只由肿瘤组织 产生
2. 敏感性好:可用于肿瘤的 早期诊断和筛选
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 肝癌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标志
癌胚抗原(CEA) 大肠癌、肺癌、胰腺癌、胃 癌、乳腺癌等可升高
CA153 和粘蛋白样癌相关抗原 用于乳腺癌和 卵巢癌等诊断、病情追踪。
• 一定时期内(1年),人群中死于某种癌症(或 各种癌症)的病例数
• 期内新病例/期内平均人口数 x10万
全寿命风险(lifetime risk):一生中发生或死于癌症的可能性
肿瘤的发病因素——外源性
化学性
• 直接致癌物:烷化 剂,亚硝酰胺类
• 间接致癌物:多环 芳烃,亚硝胺类, 重金属,黄曲霉素
内部使用• 爱必妥(EGFR),格列卫(BCR/ABL),赫赛汀(HER2),安维汀(VEGF)
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
Ø细胞周期的概念
时相 G0 静止期
G1 DNA合成前期 间S 期 DNA合成期 G2 DNA合成后期 M 有丝分裂期
经历时间 不定
数小时-数天
5-30hrs 最长60hrs 1-2.5hrs 0.5-1.5hrs
0 死亡
5 死亡
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原则及作用
Ø 明确诊断及病理分期
Ø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早期癌瘤:早期根治术 局部晚期癌瘤:新辅助治疗,再手术 有癌残留或多个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治疗
重建
Ø 选择合理的术式
根据病理及生物学特性选择术式 根据患者年龄及全身情况选择术式 两个最大原则: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
内科治疗
化学治疗的目的与应用
目的
减少毒性反应 减轻肿瘤症状 延缓癌肿转移
治愈肿瘤
应用
l 作为主要治疗,单用或联 合用药
l 作为手术/放疗等主要治疗 的辅助治疗或新辅助治疗
化疗药物的分类
烷化剂 • 活泼的烷化集团,氮芥(NH2),环磷酰胺(CTX), 异环磷酰胺(IFO),瘤可宁,美法兰,塞替派,马利兰 抗代谢类 • 干扰核酸代谢而影响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甲氨蝶呤(MTX),巯基嘌呤(6-MP,6TG), 5-FU,阿糖胞苷,健择 抗生素类 • 插入碱基对,引起DNA双链解离。更生霉素(Act-D), 柔红霉素,阿霉素(ADM),吡柔比星(THP) 微管蛋白抑制剂 • 与肿瘤细胞核的微管蛋白结合。长春新碱,长春花碱,泰素,泰素帝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 抑制拓扑异构酶I的作用,造成DNA断裂。伊立替康 激素类 • 抗雌激素类(三苯氧胺,法乐通);抗雄激素类: 氟他胺 分子靶点类
•霉菌
肿瘤的发病因素——内源性及其他
• 内分泌功能紊乱
• 神经精神因素
• 机体自身的免疫状况
• 遗传因素(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氏瘤,神经母细胞瘤)
• 年龄因素:儿童(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
•
青年(骨肉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
•
成人(癌)
• 性别因素:女性(乳腺癌,胆管癌)
•
男性(前列腺癌)
发病率
(incidence rate)
• 一定时期内(1年)具有某种癌症发病风险的人 群中的新发病例数
• 期内新病例/期内平均人口数 x10万
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
• 在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种肿瘤新旧病例数 所占的比例
• 其中存在的病例数/某时点人数x10万
死亡率
(mortality rate)
获得完全缓解(108以下) 仍应继续化疗
诱导缓解期,巩固强化期
联合化疗方案的选择
构成联合化疗方案放入各药,应该是单独使用时证明对各 种癌症有效者
应尽量选择几种作用机制、作用时相不同的药物组合
应尽量选择毒性类型不同的药物联合,以免重复毒效相加, 使患者难以接受
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 对于局部病灶较大而没有远处转
移的病例采用区域放疗或全 身治疗使病灶缩小,使之能 够接受根治性治疗
恶性肿瘤治疗的几个概念
总生存时间 Overall survival (OS)
l 从随机分组或第一次治疗至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 l 是抗肿瘤药物最可靠的疗效评价指标
无疾病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l 从随机分组或第一次治疗至疾病复发或发现肿瘤病灶的时间 l 常用于治疗开始时无任何肿瘤证据的患者,常用作辅助治疗的主要疗效评
价指标
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l 从随机分组或第一次治疗至肿瘤进展或死亡时间 l 广义的PFS包括DFS和time-to-progression (TTP)的含义 l 在缓解率较低或较难检测生存期的临床试验中常用作主要观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