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生物)真题试卷

2016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生物)真题试卷

2016年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生物)真题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镜头组合是( )。

A.目镜15×,物镜10×B.目镜10×,物镜10×√C.目镜10×,物镜40×D.目镜15×,物镜40×解析:解析:显微镜的视野不变,显做镜放大倍数(目镜×物镜)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视野中细胞的数目越少;相反,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越小,视野中细胞的数目就越多。

本题四个选项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A项,150倍;B项,100倍;C项,400倍;D项,600倍,因此答案为B。

2.下列生物的发育方式都属于完全变态的一组是( )。

A.家蚕和蝗虫B.菜粉蝶和蜜蜂√C.蝇和螳螂D.蚊和蟋蟀解析:解析:完全变态发育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明显不同。

例如:家蚕、菜粉蝶、蜜蜂、蝇、蚊等。

不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非常相似。

例如:蝗虫、螳螂、蟋蟀等。

因此本题答案为B。

3.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化学性消化开始于( )。

A.口腔B.食道C.胃√D.小肠解析:解析:食物首先从口腔进入食道,然后进入胃,再到达小肠。

口腔和食道中都没有消化蛋白质的酶,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

因此蛋白质是从胃巾开始化学性消化的,本题选C。

4.某同学上肢伤口感染,医生在其臀部注射药物,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血液循环路线是( )。

A.只经历体循环B.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然后体循环√C.只经历肺循环D.先肺循环,接着体循环,然后肺循环解析:解析: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臀部注射药物以后,药物经过的循环为:臀部毛细血管→下肢静脉→右心房(体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肺循环)→左心室→主动脉→上肢伤口毛细血管(体循环)。

因此本题选B。

5.下列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是( )。

A.大米B.西瓜子外壳C.花生的外壳√D.蚕豆的豆瓣解析:解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A、D项分别为种子结构的胚乳、子叶,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B项是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的,子房壁发育成西瓜皮。

花生的外壳为果皮,故选C。

6.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学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不是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B.缺硼会导致油菜只开花不结果实√C.铁参与组成的血红蛋白是人体内环境的成分之一D.磷是组成NADPH及核糖等化合物的元素解析:解析:氮是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没有氮植物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项错误;人体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等,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C项错误;核糖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D项错误。

7.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内的ATP可在生物膜上合成B.原生质体融合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有关C.细胞分化后,细胞膜的通透性不会改变√D.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能实现能量的转换解析:解析:线粒体内膜是ATP合成的主要场所,A项正确。

原生质体融合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B项正确。

细胞分化为不同细胞后,膜上的载体发生变化,对膜内外物质的运输产生了变化,因此细胞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C项错误。

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这一过程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D项正确。

8.酶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

DNA酶、限制酶、蛋白酶可分别作用于( )。

A.DNA、质粒、胰岛素√B.RNA、DNA、生长激素C.质粒、RNA、雄性激素D.DNA、RNA、生长素解析:解析:限制酶作用于质粒或DNA,排除C、D项。

DNA酶作用于DNA,排除B项。

蛋白质酶作用于蛋白质,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是蛋白质,雄性激素是固醇,属于脂质,生长素是吲哚乙酸,是杂环化合物的衍生物。

故选A。

9.动物和植物细胞中的丙酮酸在厌氧环境下都会发生酵解反应。

下列化合物不是该反应直接产物的是( )。

A.NAD +B.乳酸C.乙醇√D.CO 2解析:解析:无氧呼吸第一步,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步,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和NAD +或者乙醇、CO 2和NAD +,无能量释放。

其中乙醇是由丙酮酸转化成乙醛后生成的,因此C项不是该反应的直接产物。

10.下列属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特点的是( )。

A.间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前期中心体移向细胞两极√C.后期着丝点分裂,纺锤体消失D.末期出现细胞板将一分为二解析:解析:A项应为分裂前期细胞特点,而不是间期,错误。

中心体为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器,B项正确;后期着丝点分裂,末期纺锤体消失是植物细胞的特点,C项错误;D项细胞板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特有的结构,D项错误。

11.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能合成端粒酶B.癌变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C.癌细胞的转移与细胞间黏着性下降有关D.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导致细胞癌变√解析:解析:正常细胞中的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缩短,直至不能分裂,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是因为能合成延长端粒的端粒酶,A项正确。

癌变细胞有些会变成球形,B项正确。

癌细胞表面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问黏着性下降,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C项正确。

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本来就有,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具有引起细胞癌变的潜能,原癌基因被激活后将导致细胞癌变,D项错误。

12.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是( )。

A.三碳化合物增多B.五碳化合物增多√C.ATP/ADP比值下降D.NADPH/NADP +比值下降解析:解析: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ATP、NADPH不再产生,暗反应继续,C 5继续与环境中的CO 2作用产生C 3,但是没有足够的ATP和NADPH使C 3转化为C 5和有机物。

因此,C 3积累、C 5减少、ATP减少、NADPH减少。

本题选B。

13.题13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该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C.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D.该细胞含有8个染色单体解析:解析:由图可知,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项正确。

已知该生物为二倍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加倍,故该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故B、C、D项错误。

14.某双链D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胞嘧啶n个。

该DNA分子复制四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 )。

A.15(m-n)C.√D.16(2m-n)解析:解析:由题意可得,该双链DNA分子中T 1 = -n。

该DNA分子复制四次以后,共有2 n =2 4 =16条双链DNA分子,其中一条是模板,相当于新合成15条DNA分子,因此需要的游离T 2 =15T 1 =15.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可被狐捕食。

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

A.通过兔的呼吸作用散失B.被狐捕食摄入体内C.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D.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解析:解析:兔同化所获得的能量的去向为兔呼吸作用散失能量、流入狐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选项C中兔的粪便属于未被兔同化的上一营养级(草等)的能量,而选项D中狐的粪便属于被兔同化而未被狐同化的能量。

16.题16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Ⅲ-11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1C.Ⅲ-8√D.若Ⅲ-9和Ⅲ-10解析:解析:“无中生有为隐性”,又由于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Ⅲ-11为患病男性,因此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为a,则Ⅰ-1基因型为X A Y,Ⅰ-2基因型为X A X a,Ⅲ-11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Ⅰ-1,故A、B项错误。

Ⅱ-4的基因型为X A X a,故Ⅲ-8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C项正确。

Ⅲ-9的基因型为X A X a,与Ⅲ-10(X A Y)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D项错误。

17.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用刚果红染色法C.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可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D.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样品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高√解析:解析: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样品时,由于多个菌落通常会重叠在一起,影响人工观察统计,因此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D项错误。

A、B、C项说法正确。

18.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多倍体育种方法可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B.采用诱变育种可将小麦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C.采用单倍体育种可改良缺乏某种抗逆性的水稻品种D.袁隆平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解析:解析:无子西瓜的培育方法是先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产生四倍体植株,后用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因发生联会紊乱而不能结了,属于多倍体育种,A项正确。

将小麦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采用的是杂交育种法,B项错误。

缺乏某种抗逆性的水稻品种缺乏相应的抗逆性基凶,应该采用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将其他生物的抗逆性基因导入到该水稻细胞内,从而达到改良目的,C项错误。

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杂交水稻运用的是基因重组原理,D项错误。

19.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提取叶绿体色素,研磨绿叶时应加入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可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再加乙液后水浴加热√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先进行低温处理后,再将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解析:解析: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A项正确。

甲基绿可以将细胞核内的DNA染成绿色,B项正确。

检验还原糖时,需要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加入,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不能分开加入,C 项错误。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应先将洋葱根尖进行低温处理一段时间,再制成装片观察,前后顺序不能颠倒,D项正确。

20.如题20图甲所示,将植物横放,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题20图乙所示,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图甲中的位置是( )。

A.aB.b √C.cD.d解析:解析:P点代表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该部位的生长,图甲中抑制生长的部位为b、c。

由于重力作用。

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甲图中各部位的生长素浓度a<b,c<d,而根、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浓度较高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