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理县乡土地理

会理县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汇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国土资源学院2010级4班陈开铃201012140402序言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用两个词来表示:离家,回家。

一般的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母校上学时都会觉得它千不是,万不是,但一旦毕业离开,不仅自己对待他的态度会改变,同时也不许身边的其他人对他进行诋毁和污蔑。

之于家乡又何尝不是了。

所以叫我们编介绍家乡乡土的作品,我敢保证大多数人都会夸自家的家乡千般好,万般好。

都想把家乡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众人,我所编的(应该说是整理的)这本著作就是站在此角度的,也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我的家乡会理县。

之于大家的意见,可以提但仅供参考,若想论证,那么就请亲临吧,美食美景期待你及家人的品鉴。

目录●地理位置地图位置-------------------------------------- 4描述位置-------------------------------------- 6●人文环境-------------------------------------- 6——131.行政区划2.历史沿革3.区划4.历史文化5.经济大事6.经济区位7.基础设施8.公路和城市建设情况9.骨干企业概况10.民族风情11.宗教信仰12.抗震救灾13.文化名城14.人口民族概况●自然环境-------------------------------------- 13——151.气候2.地形、地貌3.水文4.生物5.资源●会理特色-------------------------------------- 15——93特色经济1.农业四大支柱产业2.工业六大产业集群特色旅游1.自然景观2.人文景观3. 品味古城特色饮食地理位置1.地图位置图中A为会理县2.描述位置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位于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理位置为东经101°52′--102°38′,北纬26°5′~27°12′,东与会东县毗邻;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西连攀枝花市;北与宁南、德昌县接壤。

全县地形轮廓由东北到西南呈一狭长的山间盆地,东北-西南最长处约14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55公里。

处于攀西资源开发区腹心,西连攀枝花,南与云南省昆明市和楚雄州相邻,扼川滇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南与滇西及南亚商贸往来周转重地,为古丝绸路必经要塞,素有“川滇锁钥”之称。

全县辖50个乡镇,304个行政村,幅员4522平方公里,总人口43.3 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人文环境1.行政区划会理县辖3个街道、6个镇、43个乡、1个民族乡: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北关街道、城关镇、鹿厂镇、黎溪镇、通安镇、太平镇、红旗镇、益门镇、果元乡、南阁乡、内东乡、老街乡、外北乡、彰冠乡、爱民乡、爱国乡、凤营乡、白鸡乡、矮郎乡、小黑箐乡、河口乡、中厂乡、关河乡、鱼鲊乡、绿水乡、黎洪乡、金雨乡、树堡乡、江竹乡、新安傣族乡、普隆乡、竹箐乡、新发乡、杨家坝乡、江普乡、木古乡、富乐乡、海潮乡、芭蕉乡、横山乡、马宗乡、法坪乡、槽元乡、黄柏乡、云甸乡、仓田乡、白果湾乡、下村乡、龙泉乡、六华乡、三地乡、六民乡。

2.历史沿革会理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通过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四千多年前古人类已在境内开拓生息。

商周至战国之时,为西南夷邛都国地。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在境内建会无、三绛2县,隶属越嶲郡。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移越琅郡治会无县,裁三绛县并入会无县。

刘宋之时,郡治移还邛都,其后会无县废治。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在境内设和集县。

高宗上元二年又于会无县故治设会川县,玄宗天宝初又于县侧设会同军。

至德元年,会川为南诏蒙氏所据,设会川都督府,辖清宁郡。

大理时期改会川府,下辖有泸州、隆州、黎溪、永昌、会理5州。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置会川路总管府,辖黎溪、姜州、通安、永昌、武安、隆州、会理、麻龙8管民千户。

至元十七年在会川归依城设永昌州、改龙泥千户为武安州、改麻龙千户为麻龙州。

至元二十七年后,会川路领武安、永昌、麻龙、黎溪、会理5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会川路设会川府,洪武二十五年废府,改设会川军民宋御千户所,隶建昌卫,洪武二十七年改设会川卫民军指挥使司。

清康熙元年(1662)改设会川卫军民守备,隶属建昌监理厅,康熙二十九年于卫东大桥复置会理州。

雍正六年,裁会川卫守备,移会理州治卫所,隶属宁远府。

宣统元年,境内披砂、苦竹、者保、通安、会理村5土司改土归流。

民国二年会理州改县,民国二十四年隶属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划属西康省。

1950年3月23日会理解放后,成立会理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对国民党旧政权进行军事接管。

西昌专区成立后,会理属西昌专区。

1978年随西昌地区建制撤销划入凉山州。

会理县幅员总面积4521.53平方公里,南北长140公里,东西宽55公里。

县城北距西昌市185公里。

3.区划汉置会无县。

唐设会川县。

会通河流经县东,以川原并会为其所理而得名。

元置会理州。

1913年设县。

2000年,会理县辖6个镇、44个乡:城关镇、鹿厂镇、黎溪镇、通安镇、太平镇、益门镇、果元乡、老街乡、南阁乡、内东乡、外北乡、彰冠乡、爱民乡、爱国乡、凤营乡、白鸡乡、矮郎乡、小黑箐乡、河口乡、中厂乡、关河乡、鱼鲊乡、绿水乡、黎洪乡、金雨乡、树堡乡、江竹乡、新安乡、普隆乡、竹箐乡、新发乡、木古乡、富乐乡、海潮乡、芭蕉乡、杨家坝乡、江普乡、横山乡、马宗乡、槽元乡、法坪乡、黄柏乡、云甸乡、仓田乡、白果湾乡、下村乡、龙泉乡、六华乡、三地乡、六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3318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 18610 、鹿厂镇 17765 、黎溪镇 14919 、通安镇 12498 、太平镇 13276、益门镇 12084、果元乡 37526 、南阁乡 13834 、内东乡 9530、老街乡15624 、外北乡 11286、彰冠乡 15163、爱民乡 10305、爱国乡 3845 、凤营乡 5912、白鸡乡 4145、矮郎乡 3669、小黑箐乡 5163、河口乡 9293、中厂乡 6386 、关河乡12294、鱼乍乡3854、绿水乡 10570、黎洪乡 3482、金雨乡 3327 、树堡乡 6390、江竹乡 4423、新安傣族乡 4059、普隆乡 4519 、竹箐乡 7254 、新发乡 17015 、杨家坝乡 10197、江普乡 4056 、木古乡 9418、富乐乡 11183、海潮乡 6759 、芭蕉乡 4047、横山乡 8613 、马宗乡 2822、法坪乡 2071 、槽元乡 4426 、黄柏乡 1597、云旬乡 15662 、仓田乡 7996 、白果湾乡 9473、下村乡 6727、龙泉乡 3086 、六华乡 3799 、三地乡1074 、六民乡 2159。

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会理县地图2004年,会理县辖3个街道(北街、南街、北关)、6个镇(城关、鹿厂、黎溪、益门、通安、太平)、43个乡(果元、老街、南阁、内东、外北、彰冠、爱民、爱国、凤营、白鸡、矮郎、河口、中厂、关河、鱼鱼乍、绿水、黎洪、树堡、普隆、金雨、木古、富乐、海潮、芭蕉、江普、横山、马宗、法坪、槽元、黄柏、云甸、仓田、下村、龙泉、六华、六民、三地、江竹、竹箐、新发、小黑箐、杨家坝、白果湾)、1个民族乡(新安傣族)。

4.历史文化会理历史悠久,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称会无县属越嶲郡,晋为越嶲郡治,唐、宋时设会川都督府、会川府,元为会川路,明为会川卫,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改为会理州,民国二年(1912年)改州为县,始称会理县。

会理县是省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对外开放县。

县城大量的明清建筑、寺庙、四合院的民居,老城的钟鼓楼、城南白塔山文塔,成为会理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

会理的本地方言、民风民俗、各类小吃,受川滇文化交融,既有川味,又具滇风。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在会理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为会理人民留下了长征精神的宝贵财富。

会理古代为邛都国地,据清《会理州志》记载:“会理州在唐虞时荒远难稽,禹贡为梁州之城,至周末秦惠王使司马错伐蜀,始有其地”。

秦灭蜀后,会理实际已置县,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司马相如开灵关道,通西南夷,建会无县属越嶲郡,是会理有文字记载的建制之始,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1992年,会理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走了近20年。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一个古城,建设好一个新城。

”会理县委书记李宁一告诉记者,“十二五”,会理计划围绕打造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南部区域金融中心和南部区域物流中心三大中心,推进县城+黎溪等9个重点会理县集镇建设,修缮古城风貌,建设南北新城,实现城市改版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把会理县城建成国家生态文化名城。

2011年11月,会理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同意将四川省会理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建设发展会理地处攀西资源开发腹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国土资源富集,全县有耕地62.68万亩,其中中低产田土38.2万亩,另有可供开发宜农非耕地30万亩。

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光照强(年均日照2388小时),热量丰富,年温差小,无霜期长(241天),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粮食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经济作物以烤烟、石榴、蚕茧、甘蔗、早市蔬菜等为主。

畜产品中的黑山羊、乌骨鸡、瘦肉型猪、黄牛等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另外,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富集,素有“聚宝盆”、“攀西明珠”美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打基础、立支柱,综合开发地上地下资源,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县级经济实力,初步形成了“一个基础(粮食)、五根支柱产业(烟、桑、果、畜、矿)的经济结构2011年,全县实现GDP156.95亿元,比2006年增加103.38亿元,年均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亿元,比2006年增加44.7亿元,年均增长4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7亿元,比2006年增加18.57亿元,年均增长22.5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5亿元,比2006年增加8.52亿元,年均增长33.5%;农民人均纯收入7183元,比2006年增加3419元,年均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29元,比2006年增加8746元,年均增长16.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