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材即“在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
如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
通常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内容主要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生产状况、文化设施、物产交通、内外贸易以及工农业发展的新成就等。
有利于教学紧密联系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树立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
”乡土教材只是专家的一厢情愿? 2005年10月27日05:07 中国青年报事实上,教材的编写者们也是带着镣铐在跳舞。
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他们通常是在一些民间组织的支持下,带着项目去编教材。
从目前已经编写完成的七八份教材来看,有环保组织背景的侧重于湿地保护等环保教育;有国际扶贫组织背景的侧重于通过学生带动社区发展;有国际文化保护组织背景的则侧重于保护当地特有的民俗、民族文化……因此,不少实践者对自己的教材是否真正符合当地需求也拿不准。
杨东平也认为,基础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来源生活,如果只是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将成为缺乏生活联系的无根教育,“民间参与乡土教材的编写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讨论,关键在于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教育探索”。
钱理群:如何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课题:如何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2003年11月20日09:24 ? 来源:[ 中国青年报]?日前,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等主持编写的《贵州读本》一书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该书的前言中,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当远离自己生长的土地,远走他乡与异国,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时,青年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对厮守在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更是人自身的存在危机”。
出于这样的忧虑,该书编者呼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
乡土教材编写与使用研讨会现场录音整理2005年10月21日根据我们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目前国内乡土教材的编写大概有四个切入角度:第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切入。
我们注意到从这方面切入乡土教材的比较多,这可能是因为环境教育已经得到比较多的重视,开始纳入学校的教学课程,教育部门有专门推进环境教育的机构和人员。
从这一角度切入比较容易与现有教学体系衔接。
第二、从扶贫的角度切入。
这主要是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
国际扶贫组织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多,他们和地方教育部门、地方大学合作,从教育脱贫的思路出发,把乡土教育的理念融入教材。
第三、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切入。
这方面现在比较典型的是云南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和贵州高地研究所。
主要是通过把学校作为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和社区其他成员共同参与,把学校变成儿童和社区居民进行自我教育的地方。
这种通过社区建设把学校教育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的方式比较有特色。
第四、从多元文化保护的角度切入。
做这个工作的主要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国际文化保护组织,另一种是完全从当地出发的,对本民族和本地域特殊文化有兴趣的教育界人士和民间人士,完全出于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热爱而做了自下而上的努力。
杨东平:大家之所以都投入到共同的事业中一方面是当前的教育改革到了这么一个阶段,要追求更好的品质,探索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们目前面对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把教育真正的活力和生命力全部都抹杀了,学生成了分数和考试的奴隶,整个教育都发生了很严重的变质,这引起了上下高度的重视。
应试教育从80年代到现在,愈演愈烈,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成为主导,教育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城市化、国际化、西方化。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内涵变质了,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独特的教育越来越模糊了。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不同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但这些都在慢慢地消失。
最典型的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双语教育,包括在蒙古族地区,这种民族文化越来越消失退化。
藏族地区文化独立性比较强,所以还好一些。
总之,地方化、个性化、基层化的东西越来越少,代之以城市化、国际化、西化,这是当今乡土教育中最基本的一个矛盾。
怎么协调这种关系,怎么把这种协调关系体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当中,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难题。
我们现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它,而且对教育的本意,尤其是基础教育,是对国民的基本素质、情感、文化、价值的养成都有重大意义的,所以这种教育应该是来自生活的、自下而上的、地方化的,否则这种教育就是无根的、和生活缺乏联系的教育。
这个概念很早就有,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强调它必须是来自教育主体本身生活的教育,而不是来自美国的生活、上海的生活,教育的素材和营养必须是从本身生活、家乡、环境获得的。
所以我们今天更应该好好地认识生活的价值。
另外还有一个教育家,在30年代提出一个教育目标或教育理论,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把中国现代教育目标定了三层:做人是一个最普遍的价值;做中国人,是说中国的教育要培养中国人,而不是一个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西方人;做现代中国人,因为现在是现代社会嘛。
这三个层面很好地打通了现代和传统、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前辈做了很好的探索,我们现在沿着这样一条教育的路径,继续深入地探讨、探索,希望中国的教育能真正地成为丰富多彩的、生机勃勃的、自下而上的、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
让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祝明华:我们对教材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共分了四课,可以在目录里面体现出来。
第一课是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信仰与风俗习惯,目的就是着重从家乡的人文环境入手,建立学生与家乡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增加对家乡的感情,因为我们认为孩子的思维主要是感性思维为主,所以目的就是建立学生和家乡的感情认同。
第二课是家乡的自然资源,我们着重从家乡的自然资源入手,加强对家乡自然环境的认识。
里面涉及了一些自然地理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在编排时选择了一些精美的图画和游戏的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自然。
第三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着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通过调查本地的人了解人介入到环境中后对家乡环境有什么影响,哪些是正面影响,哪些是负面影响,让学生去调查。
第四课是热爱家乡,为家乡而行动。
这一课的关注点在于学生的行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很自然地引出保护的愿望和观念,在这个基础上给他介绍本地的保护区,最后让他将保护本地的观念和意愿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出来。
我们结构上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根据环境教育的的线性模式,从知识的积累到观念的形成,最后到行动的落实。
最终的落脚点是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
小学里使用效果更好。
桑吉加:我在海西州调查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在教汉语文课《桂林山水》,老师讲得非常好,最后问桂林的山水美不美?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美,非常美!实际上学生并不知道桂林的山水在哪里,连老师都没见过。
其实我们家乡有那么多美丽的山水,可是教材却不讲。
这就是我们中国课改的重要性。
教材本身是实验性的。
小学一、二年级听不懂。
高年级没时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
这套教材不同于传统教材,参与性强,强调在参与中获取知识。
教材全部是藏文。
苏雄娟:这次教材的编写有三个特色。
第一:课本的编写材料基本都是老师和学生调查搜集的,我们基本没有参与。
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认可。
在当地开展的两次现场会,请来教育部门人员,还请他们并对我们提了建议。
现在教材已经从九月使用了,每周三劳动课时上,主要是学生调查,老师讲一部分内容。
下周上课时学生要反馈他们的调查资料。
第二:我们感到振奋的是,以前这个项目没有和当地政府合作,导致我们离开后就没有开展下去。
第二个项目我们主动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联系,于是可以持续下去,效果已经出来了。
还列入了教育计划。
第三:这个教材除了课本,还有录像带、DVD音像资料,这也是一个创新。
当地教育改革就提到了要利用当前的科技,影像设备。
把碟片放给学生看还是可能的,把摄像机发给老师,让他们自己拍。
我们帮他们编辑。
他们自己拍,主动性比较强。
问:教材是不是要关注当地儿童发展?怎么关注?答:这是要在教材中制定的,乡土教材都比较关注当地儿童的发展。
如果编教材,我们该怎么办。
实际上如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考虑学生的喜好。
比如国家统编教材都会讲到黄河,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黄河。
喜欢才能得到最大的教育价值。
问:我想乡土教材多是活动方案,但能否找到一些和知识教育相衔接的东西。
即在编写教材时要不要有一些恒定的知识因素,比如在参与黑陶活动时,能不能在活动的同时学一些知识,比如制陶工艺等。
因为我们的活动不是一次两次,如何将图画教材和知识教育相衔接的地方做好。
要跟主流教材相结合吗?或者说它就不需要这样做。
答:我觉得乡土教材有它特定的希望和要达到的目标,更多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情感的建立。
其他学科尽可能跟乡土教育融合,比如多加入一些活动。
而且乡土教材很注重学生、老师的参与性,如果传统化的知识太多,就又变成注重老师授课的教材性教育了。
韩静:信息和经验的分享。
举办冬夏令营我们会请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中小学老师,这也是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将我们认为正确的一些环境教育的理念和经验传达给他们。
因为毕竟我们不可能长期生活在当地,能对孩子和自然保护起作用的还是当地的人。
所以我们希望教材能真正被使用,当我们离开时他们能继续做下去。
我还想强调的是,希望教材不仅传递知识,还能改变心灵和行为;并通过孩子影响长辈。
我们教材编写思路以人际关系为主线,使用当地真实发生的故事。
编写框架包括五个方面:鸟类、湿地、人文、当地环境问题、我们作为当地人该怎么办。
具体做法包括调研;收集地方文化方面的素材;收集民间故事、谚语、气候、生态、主要动植物在当地的名称;了解当地人生活状态和想法。
我们想传递一个信息给孩子,就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到底是怎样一个环境。
乡土教材,是相对国家统编教材而言。
它关注的重点,是乡土的历史和文化。
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自己开发本土教材,就是俗称的“乡土教材”,许多教育界人士和民间机构,迅速进入这个领域。
天下溪,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在国际鹤类基金会的资助下,先后开发了系列乡土教材,包括《草海的故事》、《霍林河流过的地方》、《白鹤小云》、《扎龙》、《与鹤共舞》等。
我国乡土教材建设急需加强记者刘茜发布时间:2009-10-11 08:40来源:光明日报“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乡土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仍然比较薄弱,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没有自己的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合格师资比较缺乏;乡土教材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有效的激励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