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种植新技术

水稻种植新技术


为了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
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提高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从 2012年以来,在粮食增产工程、
高产创建项目实施中,开展了人
工播种与机播种对比试验、机型 适应性对比试验、机插密度对比 试验、育秧基质对比试验、机插 稻品种展示等攻关试验,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人工播种与机播种对比试验

三、引导流转土地开展规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极 大的影响了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为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 我县引导实力较强的优质稻加工企业连片集中流转土地。
2014年,公司在永兴镇永兴桥村和界溪村流转土地1200亩,再 分片(每片200亩-500亩)转包给种植大户开展优质稻“大粒香” 订单种植,种植前种植大户不承担土地流转费,在优质稻订单收购 时才扣除土地流转费。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了种植大户的资金成本 和种植风险,促进了土地流转,实现了优质稻订单生产,保证种植 大户和企业的利益,促进了优质稻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提高。
每亩节约成本200元。(具体见下表)
内 容 机械化插秧(元) 50 60 20 50 130 310 200 常规育秧(元) 100 50 40 120 200 510
苗床制作及营养土备制 种子、农膜、软盘等 播 种 大田移栽 机 收 合 计 相差金额
统一集中育秧
机耕、机整
机 插
机 防
机 收
水稻绿色增产模式现场
汇 报 材 料
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努力在粮
油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上寻求突破,促进农民
增产增收,我县在实施高产创建、粮食增产工程等农业部、省农委项目 中,充分利用水稻机械化种植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好、灌溉方便等
优势,积极开展了粮食绿色增产模式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绿色增产增效
四、实施优质稻无公害订单生产示范

在实施粮食增产工程、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同时, 加大了与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的结合力度,实施优 质稻无公害订单生产攻关示范,实行优质优价收购, 既增加农业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统一选用高 产、优质的品种如宜香优2115、渝香203、Q香优 100、玉针香等,开展了沼肥培肥苗床、安装频振 式杀虫灯诱杀害虫,运用沼液和低毒、低残留生物 农药综合防治病虫害。

稻 蟹 共 生

2014年,我县积极开展稻蟹共生种养试验示范,在黄家坝镇官堰村、 鱼泉镇鱼合村、复兴镇两路口村等地区开展试验示范,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由于种植过程中不施农药,生产的大米主要走优质绿色的 道路,选用的水稻品种以宜香优2115、渝香203、丰优香占、Q优6 号等优质稻为主,该品种抗性强、米质优,生产的大米非常受欢迎,
育秧基质对比试验
机插密度对比试验
机型适应性对比试验
机插稻品种展示示范

在高产创建项目实施中突出集中育秧和栽培模式攻 关示范,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稻米加工龙头 企业为依托,全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关模
式,积极实施1个龙头企业对接1个万亩高产示范片、
带动5个专业合作社、服务10户种粮大户,全力推 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关模式。
生、稻鱼共生、稻蟹共生、稻虾共生攻关示范,以质优价高的方式发
展高效农业。
稻田养鸭

我县历来有稻田养鸭的习惯,即在水稻生长季节在稻田里放养一定 数量的鸭子,一般每亩8-10只,使鸭子在稻田里正常生长发育的同 时起到除掉杂草、防治害虫、培肥地力的作用。 2013年在永兴镇实施了稻田养鸭 防虫示范,示范面积1050亩,于 6月下旬田埂围网放鸭2420只, 水稻移栽至收割未用药防治害虫, 7月22日调查:对杂草防治效果 达92%以上,二化螟枯鞘率0.58%, 枯心率为0.03;8月下旬调查: 稻飞虱百丛虫量36头,取得较好 防虫效果。据农牧局植保站测算, 稻田养鸭一亩可节省药费、人工 开支100元左右, 同时养鸭可收 入400元左右,防虫除草增收培 肥效果好,米质优。
技术;加强了与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相关项目的整合,加大与种 粮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结合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普 及率,突出了项目实施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科技含量, 使项目的实施更上一层楼。现将近几年在绿色增产和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攻关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如下汇报:
一、开展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攻关示范

我县水稻主要分布丘陵平坝地区,
地势平坦、灌溉方便,水稻机械
化种植有一定基础。特别是,近 年来国土部门通过“山、水、林、
田、路、村、人”的综合整治,
建成旱涝保收、适宜机械化生产、 规模化经营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10575亩,保灌农田面积由原来的 29%提高到93%,田间道路有效通 达度由22%提高到90%,这为水稻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二、开展稻(优质稻)鸭(鱼、蟹、虾)共生攻关示范

稻田生态养鱼(鸭、蟹、虾)是水稻生产降耗保优、节本增效的一项 技术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水稻核心技术与综合配套技术的有机结合, 全面推行水稻健身栽培,抑制稻飞虱等害虫的发生,确保稻田高产增 收,增加稻田收入。

湄潭县生态条件好,是优质农产品的优势区域,为充分发挥好这一优 势,从2005年以来,我县结合粮食增产工程的实施,陆续开展稻鸭共
实现了质优价高。

据调查,亩产稻谷250公斤左右,蟹亩产25公斤左右,取得了较好 的经济效益,为养殖发展和粮食安全同步发展探索了可行之路。
稻虾共生

2015年,开展了“稻虾共生”示范。 “稻虾共生”种养结合模式可实现优质 稻产业和水产养殖业同步协调健康发展, 是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虾以稻田中杂草、害虫等为食,稻田水 清洁无污染,养殖密度相对小,养殖成 本相对低,出产的水产品品质特别好, 养殖方式符合绿色食品水产要求;同时, 稻田中因养有虾,水稻种植过程中不能 施用化学农药,采用农业、物理等方法 防治病虫害,采用绿色食品的种植方式, 生产的稻谷达到了绿色食品的要求。
稻(优质稻)鱼共生

受“稻鸭共生”的启示,我县积极发展“稻 渔共生”模式, 2005年,我县与浙江大学 合作开展稻鱼共生攻关试验,该模式取得较 好的经济效益并在全县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 用; 稻渔共生”种养结合采用绿色、生态 的发展模式,出产的农产品质优价高,经济 效益特别好。 2014年,我县继续在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区推 行青田鱼与水稻共生种养模式,实施面积 1.28万亩,采用水稻绿色栽培综合技术,生 产的稻米品质高,同时稻田每亩平均产青田 鱼25.2公斤,综合效益突出。

项目区生产的稻米属于无公害优质米,订单销售到贵师大、贵州大学、 茅台酒厂、贵州铝厂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发展优质稻无公害 订单生产,实现水稻生态栽培、良性循环、环保健康,质量安全,达 到水稻优质高效,为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稻谷,这对做大做强优质 米产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谢 谢

2014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区开展栽培模式攻关示范面积0.2万亩左右,占5%左 右,通过推广“六统一”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技术方案、 统一集中育秧、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机插机收、实现了机耕、机整、机插、机
防、机收五个环节“齐步走”,取得较好的增产增效。据测产,项目区栽培模
式攻关平均亩产624.8公斤,与项目区常规手工移栽相当,但省工节劳特别明显。 机械化收割,节本增效明显,初步统计,机插秧育苗,移栽大田和机收每亩成 本为310元,常规旱育秧育苗,移栽大田和机收每亩成本为510元,机插较常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