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的课堂设计
[内容摘要] 随着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创建新型课堂模式是大家期盼的。
下面是结合新的教学思想创设的一节课堂设计,这是一节“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实质是:以问题为主线,以自主为核心,以互动为平台。
其中突出的是“如何建构生物重要概念”的逻辑思维。
[正文]:
一、概念解析
植物体吸进氧气,将有机物(主要是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植物体所有的活细胞都进行着呼吸作用。
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这样的概念: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教材分析
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凡是植物的生活部分都能进行呼吸,因此,本章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选新鲜的叶片进行实验,二是用已萌发的种子证明呼吸作用的存在。
呼吸作用的实质都是一样,它是一个分解过程,要放出二氧化碳、主要的是释放能量供各种生命活动需要。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不难证明这一点。
最后点出通过呼吸作用的教学,能把植物这一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与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三、学生分析
到了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
但是基础水平不一,所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自主的层次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验和讨论活动中理解抽象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乐意接受的。
四、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阐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3.说明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
4.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初步了解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
技能性目标
1.尝试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
2.运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原理来解决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呼吸作用的实验并得出结论。
2.呼吸作用的概念及表达式、实质、意义。
教学用具:
实验用具(一):新鲜树叶(松的叶)和干树叶(松的叶)《或菜豆种子》、塑料袋(黑色)、橡皮筋(或细线)、输液管(或玻璃管和带夹的胶管)、透明的饮料瓶(或试管或小广口瓶)、去掉上半部分的饮料瓶(或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暖水瓶、温度计、炒熟的种子和萌发的种子
实验器具(二):新鲜树叶(松的叶)、干树叶(松的叶)、暖水瓶、种子、广口瓶、细木条和煤油(或蜡烛、细铁丝、火柴)、温度计、三角架、空烧杯、石灰水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阶段》
(一)导入
1.骑自行车上学需要能量,动物的运动也需要能量,那么植物体由小长大、开花结果,需要能量吗?如果需要,这些能量从哪里来呢?
(学生猜想之后引出课题)
——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
(学生通过课前对导学卡的学习使用,会产生很多问题,整节课以问题引导教学)学生讨论探究后解决一些问题:
★植物为什么要呼吸呢?
★什么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质?
★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因素?(举例说明)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新授过渡:教师拿着带鲜叶的枝条,这个枝条这些叶片能否呼吸?(引入实
验)
《探究合作阶段》
(二)讲授新课
1.探究竟1--:证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人和动物的呼吸放出了二氧化碳,那么植物的呼吸放出了什么气体呢?
我们来看下面的实验
(1)组织学生看书,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设计实验。
讨论:a.新鲜树叶和干树叶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b.为什么要用黑纸包裹广口瓶?
c.A瓶中细木条迅速熄灭,说明了什么?
d.什么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呢?
(讨论前给学生讲个化学知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变浑浊)
(2)组织学生看和课本配套的实验课件。
然后分析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3)给学生提供简便的器材,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
2.探究竟2--:证明萌发种子呼吸放热的实验
大家都知道,刚打下的粮食要晒干后在贮存,否则就会发热、变霉。
这就是呼吸作用产生能量的结果。
(出示证明萌发种子呼吸放热的实验装置)这是老师四小时前放进去的,这个瓶子里装的是刚发芽的谷粒,这个瓶子里装的是煮熟的谷粒,同学们来看看温度计的读数。
学生上前观察,教师趁机让学生复习读温度计示数地方法。
师生讨论:
1.两个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不同?(装刚发芽的谷子的瓶子高很多)
2.为什么呢?(种子萌发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的时候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种子在萌发时放出的能量大部分供种子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出去。
师生小结:(从上述实验看出:萌发的种子和新鲜的叶片都进行呼吸作用。
它们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不但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而且还能放热。
)
3.学生展示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场所、公式、意义(教师帮助屏幕显示)
(1)其实,所有的活细胞的呼吸作用都会放出能量,我们把青草堆在一起,几个小时以后里面就会发热。
这种植物体吸进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
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细胞器。
呼吸作用可用公式表示为: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大屏幕显示呼吸作用的概念、场所、公式
过渡: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贮存了能量,呼吸作用又把有机物分解,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3)师生讨论,学生总结出: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1)我们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总结如下:
光合作用公式(在前面提问时学生在黑板上写出):
二氧化碳+ 水淀粉(贮存能量)+ 氧气
呼吸作用公式(让学生黑板上写)
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2)请同学们讨论说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大屏幕出示下面的表格,学生口头填写。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1.进行场所只有叶绿体所有活细胞,主要线粒体
2.对光的需求
光下进行有光无光都进行
3.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4.产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5.物质转化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糖类),吸收二
氧化碳,释放氧气有机物(糖类)→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6.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储存能量化学能→ATP,释放能量
联系
教师精讲点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过渡:人和动物的呼吸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那么植物的呼吸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3)学生讨论,教师强调:
植物在白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只是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太强烈,掩盖了植物的呼吸作用。
(4)教师提出问题(结合光合与呼吸的表达式):比较分析提出:植物的光合
和呼吸两个过程是不是正好相反呢?
(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6)教师提出问题:
①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活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呼吸作用强,什么时候呼吸作用弱?呼吸作用的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师举例师生共同分析)
②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葡萄特别甜美呢?(结合教材开眼界学生讨论回答)
(7)师生共同总结:
影响呼吸的因素: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达标提升阶段》
5、植物呼吸作用知识的运用
大屏幕出示:(学生讨论回答)
a.为什么要给农作物松土?
b.怎样才能延长新蔬菜、水果的贮存时间
c.为什么卧室不宜多方花草?
(三)课堂小结:
你收获了什么?
七、附:板书
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
1.呼吸作用的探究
2.呼吸作用的公式:
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3. 呼吸作用的意义
4.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5.呼吸作用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与评价
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实质和意义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植物的呼吸作用与其光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此,故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二者对比
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
比如,课程引入以表格的形式复习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简明地掌握植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做了个铺垫;另外,让学生学会用表格比较归纳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本章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内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
为了让实验更简单、直观化,我对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或器材做了创新,比如,证明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教材是将石灰水倒入广口瓶中,而广口瓶中原有叶片和石棉网,这样势必给实验现象的观察带来影响。
所以,把广口瓶换成塑料瓶,外加导气管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盛有石灰水的试管(或小烧杯)里,实验中既减少了一些器材,又使实验操作变得简单,同时实验现象观察起来更明显。
回顾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自主学习阶段表现得积极主动;小组合作探究阶段组内和组间合作效果较好;达标提升阶段突出了对知识的检测归纳和提升。
但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有效控制值得总结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