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提问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从11月至11月我承担了课题〈〈初中语文课堂师生有效提问的实践与研究〉〉的实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制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科学地实施了课题研究的各个步骤,在伏荣超老师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学生的配合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效果。
目前课题进入结题阶段现将课题的实验过程及取得的成效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课堂师生提问的有效性。
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
有的只是老师在漫无边际的发问,学生只能是有一句无一句得在应和;甚至有的课堂只有老师的滔滔不绝,很鲜见有学生举手发问。
何谈师生提问的有效性。
本课题的研究是根据新一轮的课堂改革的要求下而提出来的。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课堂上用提问点击学生兴趣点的的规律、总结出一条让学生产生疑问的的教学策略。
2、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一组课堂师生有效提问的典型案例。
3、重视研究过程,在课题研究中习得新的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三、本项目研究的实践意义:
1、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实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主动学、会学、善于学,动脑分析理解、学会提问。
2、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思维、分析、想象能力。
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培养自主有效、自主提问的习惯,克服掰嘴喂食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有效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使教师自身获得轻松提问,能够抓住时机提问,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
四、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研究生活的有效能力,形成有效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语文课教学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提问的形式实现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多但却较少是有效性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有效。
本研究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南,以〈〈新课标〉〉的要求为航线进行实验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主要策略是: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主动性、直观性、可接受性的原则,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反思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如期实现了实验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8.9—2008.10
通过文献研究,搜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08.11---2009.8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调查课堂师生提问的现状,研究在师生提问中如何做到有效性
3、总结、结题阶段(2009.9—2009.10
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11月至2月
每天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读《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山版社及一些教育杂志,上网搜寻关于课堂提问的一些内容,在双休日相对应就多读一些时间。
3月至5月
每天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读《有效教学方法》(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及一些教育杂志上关于提问的内容,上网搜寻关于课堂提问的一些内容,在双休日相对应就多读一些时间。
6月至9月
这时已是放假时间,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到读书中去,读《和教师的谈话》(苏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及一些教育杂志。
六、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1月至2月
边读书边完成“教师在课堂上发问的诀窍”等一些问题的读书笔记。
在这期间也记录上课时自己有意的提问,为课例分析准备素材。
3月至5月
边读书边完成“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问出精彩”等一些问题的笔记。
在这期间也记录上课时学生有意的提问,为课例分析准备素材。
6月至9月
这时已是放假时间,就好好利用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也要整理好课例分析,给结题做准备。
9月--10月,撰写专题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教师提问的内涵进行了整理。
早在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然而研究者又同时发现:在这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的问题,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回忆或对具体事实作回答,而很少要求学生做高水平思维。
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虽多,但却较少是有效性的。
所谓有效性提问是指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
然而研究者又同时发现:在这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的问题,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回忆或对具体事实作回答,而很少要求学生做高水平思维。
通过一年教材的探索,我总结得出:
〈1〉有效性提问具有鼓励性,
鼓励性提问应是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学生。
许多教师常常是通过学生自动举手的办法选择答题的对象,这样虽然避免了强行要求学生答题的弊端,但由于经常举手的往往总是那几个优秀生,难免使提问面过窄,使多数学生得不到口答问题的机会,受不到应有的锻炼。
因此,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
〈2〉有效性提问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回答的提问,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
当教师向学生提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教师能从学生的口答和提问中了解学生。
〈3〉有效性提问具有顺序性。
有效教学中的提问不能随意而为,显得杂乱无章,而应当事先经过精心设计,有效各阶段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有效活动。
(二对有效性提问的环节进行了研究、总结。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提问分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种。
教师的提问是“为学而导”的手段,学生的提问是“循导而学”的途径。
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
学生则不敢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要想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有效、勤于动手、相互合作的有效式教学在新课改中顺利实施、有效性提问可以起到开路引行的作用。
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环节入手: 〈1〉创设情景,激励探索的欲望,学生形成问题轮廓。
〈2〉把握问题的“度”,教师明确提出问题,阶梯式呈现。
〈3〉自主的采集信息,交流合作,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4〉善于留白,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
〈5〉适时点拨,思维升华,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
(三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推进了教学改革。
进行课题研究,不仅要乐于实践,更要勤于积累,善于总结,在课题研究中注重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的同步发展,撰写论
文,反映课题研究的成果。
使自己能自如地驾驭教材、驾驭课堂。
以课堂教学和活动为突破口,致力与培养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创造了和谐、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
能恰当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问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
(四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形成有效性学习的学习氛围。
实验前学生不善与提问,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甚至不敢回答问题,课堂教学没有活力,在实验班,我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了多项活动,充分利用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以此带动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参与,积极思考,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在课题研究的后期,学生能把课本上的知识融汇到活动中,他们情绪高涨,思维灵活,把自己所学的思品、社会、自然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各个学科的课堂上,应用到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组织能力、整合能力,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