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动员大会资料

考研动员大会资料








学硕和专硕主要有以下五个区别: 一考试难度上,专硕相对容易,报的人比学硕少; 二学制上,学术型硕士一般都是三年,基本上以学习理论 为主 ;专业硕士一般是两年,其中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期, 重视操作能力 ; 三学费上,从2014年起研究生全部自费,学费不超过 8000,学术型的每个人都有奖学金,而专硕型,只有部 分人有。 四培养模式上,专硕是双导师制,校内校外两个导师,第 一年基本上是在学校上课,第二年是在校外导师的带领下 在企事业单位实习,到毕业的时候不一定是以毕业论文作 为毕业依据; 五学位证书上,专硕、学硕毕业证书一样,专硕的学位证 书上是具体的专业分类,比如“工程硕士”、“建筑学硕 士”等,学硕的学位证书上是“工学硕士”。 六考博上,专硕不能直博,考博正常。

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成绩有信心,可以选择上述一、 二、三类高校,一来它们的专业实力较强,名气比 较大,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都不错,社会认可度比 较高,发展潜力较大;二来它们是自主招生,有些 东西比较标准化一些,而且它们往往在其他院校之 前招生,实在不行可以调剂,同等条件下一般较普 通学校考生优先考虑。
一般情况下,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情况,量力而行。



1、摸清家底。 我国共有各类高校1000多所,考生在报名时,最 好查查该校的科研实力、校园环境、师资力量、专 业设置等,还要看该校历年报考的人数、录取分数、 比例等,同时还要分析一下当年考研的形势,查查 报考学生的数量、录取比例、竞争的激烈程度、自 己的实力排名,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使 自己的成功率最大化。
近几年研究生发展趋势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研究生招生总趋势一直呈增长态势。2010年教育部新增19 种专业硕士,到现在为止已有39种。从2011年开始,学术硕士招生逐渐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专业硕士招生数量逐年增长。 学术硕士将进一步减少,专业硕士持续增加。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差距越来越 小。最多三年,专业硕士将超过学术硕士,至少会持平。

3、报名 。报名时间一般在11月,这几年都是 10-14号。报名时填报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可以填 两个: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研究生考试的专业 课试题是各个招生单位自己命题,考生要按报第 一志愿的试题来考试。 4、初试 。试一般在12月底或1月初,考试要持 续2天,进行4门考试,每门考试3个小时,考试 地点一般在地市一级教委高招办设立的考点,或 者招生的高校,考生在报名时可以选择这两种考 点。

根据教育部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 录取硕士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学科是工学,人数达17.9万人, 其次是管理学,录取人数超7万人,排名第三的是医学,录取 人数超5.5万人。工学、管理学等专业录取人数明显高于其他 学科,历史学、哲学仍然是硕士研究生弱势学科。

统计数据显示,在考生计划报考地区中,北京、 江苏、上海、天津、湖北等地区占比居前,这些 地区普遍特点为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



从2012年起国家按照一区、二区确定考生参加复试基本 分数要求。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区域进行调整,原来 的全国复试分数线A、B、C三区调整为两个区,将原A、 B区合并为A区,C区变为B区。 A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 南、湖北、湖南、广东 、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 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 共21个省(市) B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 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分区的变化使得原A区学校的复试分数线降低,原B区学 校复试分数线提高。 从入围复试角度考虑,考生进入原有A区高校的几率提高。 报考B区的考生,录取的机会可能增多(更多考生选择报 考原A区高校,使原B区高校的报考数可能下降,接受更 多的调剂学生,但最低复试分数线还是高于原B区)。
在这些刷文凭的人当中,有很多都是上班族,那么上班族考研热 情高涨,又是因为什么呢? 根据调查显示:有61.7%的人选择“对当下工作不满,借考研提 高就业竞争力。”还有16.6%的人认为“工作中发现能力不足,通 过深造提高工作能力。”数据又是一边倒,将近80%的人认为自己 的核心竞争不够,再次说明说本科的学历不足以让他们在应聘或者 工作中脱颖而出。


是否跨校?是否跨专业?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 如何选择? 这是众多考生感到十分困惑、棘手和特 别需要咨询的事情,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一个十分 值得重视的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关 系着每个考生未来几年甚至一生的发展方向和人生 轨迹。
Hale Waihona Puke 在报考之前,要先想好这样几个问题: 1.你最向往哪所院校或研究机构? 2.你有为了考这所院校而不惜一切的决心吗?万一 第一年考不上,你的意志能否坚强到一直考上为止? 3.你觉得你的实力能使自己在许可的年限(如三年) 内考上吗?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还是理性一点, 报考一个相对容易的院校 。
详细的说,原因有三: 1.为躲避就业压力,应届生多选择考研“慢就业” 首先,巨大的就业压力是导致“慢就业”的最大原因,因而躲避就 业压力也就成了大部分本科生考研的主要动因。今年刚毕业的加上处于 待业状态的往届毕业生,有超过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这样的 业形势,放谁心里都犯怵,更别说应届生了。 2.复杂的职场环境,倒逼在职族“回炉”重造 复杂的职场环境也导致了“慢就业”这一现象的产生。在职“考研 族”大部分都是因为对目前的职业不满意,抱着改变工作环境和工作状 态的心态打算“回炉”重造。小编就是因为不满足于当前工作环境,所 以努力学习,转行,现在日子过得很自由也很滋润。现在都为自己做出 转行的选择而感到庆幸。 3.非全日制研究生并入统招,报考人数必然有所增加 在“慢就业”就业观及教育部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今年研究生报名 人数激增也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在职研究生十月联考取消,非全日制 研究生并入统招,所以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会增加一部分在职人员, 本身也会导致考研人数的增长,所以不少考生都觉得今年考研会难上加 难。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考生对于重点院校较为关注, 比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报考地 域也比较集中,多为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

在考生报考研究生的各种因素中,以增加就业竞争力为 目的考生占比最多,达到39%,其次为暂时不想就业。在 众多考研目的中,就业因素占比较大,考生报考越来越 看重就业方面因素。

理科 : 外语 政治 专业课 专业综合(或录取学校自己 命题的高等数学试题)

工科 : 外语 政治 专业课 全国统一考试数学(一,二, 三,四)
注: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的不一定都是工科,一般工科 都是考试数学一和数学二(高数78%、线代22%),数学三 和数学四一般是管理类的考。但是工科的就一定要考数学。 考研调剂时,一般工科可以调剂到理科,理科不可以调剂 到工科。

工科培养目标是在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从事设计、制造、 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工学类的这些专业 与能源、信息、制造、电子、服务等各个行业结合紧密。 每年这些行业都要招收大量工学类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 到生产一线、科研一线做生产与技术工作。从近几年普通 高等学校的就业率来看,工学类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 91.12%,位居各大类之首。



专业硕士是相对于学术硕士而言的,通俗的讲, 专业硕士更注重实践,学术型硕士注重理论研究。 之前应届毕业生直接考的基本上都是学术硕士, 专业硕士是从09年才允许应届生报考,之前专业 硕士都是给在职人上的,因为那时候专业硕士是 全自费的,我们比较熟悉的MBA就是专业硕士。

近两年国家大力发展专业硕士,11年改革力度很 大,专硕增加到40个,2012年国家在招收研究生 的时候,专业硕士的比例将会占到30%,到2015年 把学硕和专硕招生人数调整到1:1,这两年各个 高校一直在缩减学硕人数,增加专硕人数。


5、调剂 。大约在寒假过后,春季开学后1、2周, 专业课成绩差不多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可以打电 话向系里和研招办询问。再过1、2周,公共课的 成绩也出来了。这以后到发复试通知的一段时间 是很关键的,如果名次不是特别理想,录取在两 可之间,就要多和报考学校和导师联系,实在不 行就调剂到别的学校。 6、复试。包括专业课、中英文翻译、实验操作 等。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志愿采集系统数据显示,研究生 生源地,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四省生源占据将近40% 比例,既是高考生源大省,也是考研人数较多的省份。

非985/211高校的考生占据73%的比例。不少考 生想通过考研,进入一所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

近年来,辅导机构数量日渐增多,考生在复习考 试阶段必然涉及考研辅导班。但考研机构的实力 如何,考生是如何选择辅导机构,据中国教育在 线研究生志愿采集系统数据显示,新东方、海天、 跨考、启航等一部分考研辅导机构选择人数较多。


工科 工科是分类最多、专业最多的大类。它是应用数学、物理 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 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包括材料类、机械类、仪器仪表 类、能源动力类、电气信息类、环境与安全类、化工与制 药类、工程力学类等21个方向。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 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等十几个专业。
2018考研你准备好了么?
2017年共有201万人参加考研,考研大军创下史上最高记录。 人数相比去年增长了13.5%。
我们再看看网民调查数据。截至发稿,调查数据显示:有70.5%的人认为 就业形势困难,大家都想刷文凭。像这种一边倒的情况,只能说明,今年的 就业形势真的很差,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本科文凭含金量已经不够。



2、保持良好的心态。 考研七分靠实力,三分靠心态。良好的心态不仅为 复习增加成功的砝码,还能保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3、找准定位。 如果你想要比较安稳的考上研究生,完全不能承受 考研失败的打击,那么你应尽快放弃“名校情结”, 选择一个更有把握的学校,只有冷静和独立的思考, 才会使考研变得有灵活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