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拉伸试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金属拉伸试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金属拉伸试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引伸计如果需要做σ,就需要引伸计。

一般结构钢机械性能试验不用引伸计。

引伸计一般用于屈服强度台阶不明显的材料。

不要引伸计的拉伸曲线,是把标距以外的变形等干扰都包含进曲线了。

试验的可靠性或称准确性值得商榷。

用引伸计才是最准确的。

引申计的量程小,一般用在屈服和屈服之前使用,如在屈服后继续使用,会损坏引申计,引申计用来测量弹性模量,如用一般的差动编码器测量,计算结果会和真实的弹性模量差一个数量级,由标距造成的,引伸计在测量中精度高,但是量程小,所以一般试验机进行拉伸压缩试验都不用引伸计,除非测量弹性模量和要求很高的精度时,而一般试验,一般的差动编码器测位移精度足够,引申计是用来测量变形部分延伸率的,如果不用引伸计就不能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因为此时得到的应变把拉伸机齿轮空转及位移和非测试部分的位移都算上了。

但是不用引伸计还是可以得到抗拉强度的,另外对于有屈服平台的材料也能得到屈服强度,但是对于没有屈服平台就是连续屈服的材料就没办法得到屈服强度了。

关于引伸计除了通产所见的机械引伸计外,目前比较流行的是激光引伸计,测试时有激光打在样品上作为测量位移的标定。

这样就能测试机械引伸计所无法测的叫做post-uniform elongation的参量,即试样发生颈缩后到断裂前的延伸率。

这个参量在表征带孔件冲压时扩孔率时非常重要。

拉伸试验, 金属虽然说每一个试验机厂家对金属拉伸都很熟悉,但是真正完全能够把标准以及标准后面的理由吃透的厂家并不多,所以现在每一个试验机厂家在指导用户完成金属拉伸试验的时候一般是从他们自己设备的能力出发,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试验,比如全部以横梁位移的速度来完成整个试验过程。

金属拉伸试验还是有很多细节问题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是拉伸速度的问题。

在弹性变形阶段,金属的变形量很小而拉伸载荷迅速增大。

这时候如果以横梁位移控制来做拉伸试验,那么速度太快会导致整个弹性段很快就被冲过去。

以弹性模量为200Gpa的普通钢材为例,如果标距为50mm的材料,在弹性段内如以10mm/min的速度进行拉伸试验,那么实际的应力速率为 200000N/mm2S-1×10mm/min×1min/60S×1/50mm=666N/mm2S-1一般的钢材屈服强度就小于600Mpa,所以只需要1秒钟就把试样拉到了屈服,这个速度显然太快。

所以在弹性段,一般都选择采用应力速率控制或者负荷控制。

塑性较好的材料试样过了弹性段以后,载荷增加不大,而变形增加很快,所以为了防止拉伸速度过快,一般采用应变控制或者横梁位移控制。

所以在GB228-2002里面建议了,“在弹性范围和直至上屈服强度,试验机夹头的分离速率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并在规定的应力速率的范围内(材料弹性模量E/(N/mm2)<150000,应力速率控制范围为2—20(N/mm2)?s-1、材料弹性模量E/(N/mm2)≥ 150000,应力速率控制范围为6—60(N/mm2)?s-1。

若仅测定下屈服强度,在试样平行长度的屈服期间应变速率应在s~s之间。

平行长度内的应变速率应尽可能保持恒定。

在塑性范围和直至规定强度(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和规定残余延伸强度)应变速率不应超过s。

”。

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应力速度与应变速度的切换点的问题。

最好是在弹性段结束的点进行应:力速度到应变速度的切换。

在切换的过程中要保证没有冲击、没有掉力。

这是拉力试验机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

其次是引伸计的装夹、跟踪与取下来的时机。

对于钢材的拉伸的试验,如果要求取最大力下的总伸长(Agt),那么引伸计就必须跟踪到最大力以后再取下。

对于薄板等拉断后冲击不大的试样,引伸计可以直接跟踪到试样断裂;但是对于拉力较大的试样,最好的办法是试验机拉伸到最大力以后开始保持横梁位置不动,等取下引伸计以后在把试样拉断。

有的夹具在夹紧试样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初始力,一定要把初始力消除以后再夹持引伸计,这样引伸计夹持的标距才是试样在自由状态下的原始标距。

能够这么做试验的试验机不多,请您在选购和使用的时候注意这几点。

任何的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产生变形。

在受力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这种变形与受到的外力基本成线性的比例关系,这时若外力消失,材料的变形也将消失,恢复原状,这一阶段通常称为弹性阶段,物理学中的虎克定律,就是描述这一特性的基本定律。

但当外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变形与受到的外力将不再成线性比例关系,这时当外力消失后,材料的变形将不能完全消失,外型尺寸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状,这一阶段称为塑性变形阶段。

由于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差异很大,弹性阶段与塑性阶段的过渡情况很复杂,通过和残余应力等指标作为材料弹性阶段与塑性阶段的转折点的指标来反应材料的过渡过程的性能,其中屈服点与非比例应力是最常用的指标。

虽然屈服点与非比例应力同是反应材料弹性阶段与塑性阶段“转折点”的指标,但它们反应了不同过渡阶段特性的材料的特点,因此它们的定义不同,求取方法不同,所需设备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笔者将分别对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分析屈服点的情况:一切的产品与设备都是由各种不同性能的材料构成,它们在使用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力作用,自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但这种变形必须被限制在弹性范围之内,否则产品的形状将会发生永久变化,影响继续使用,设备的形状也将发生变化,轻则造成加工零部件精度等级下降,重则造成零部件报废,产生重大的质量事故。

那么如何确保变形是在弹性范围内呢?从上面的分析已知材料的变形分为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两个阶段,只要找出这对已知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试验与理论分析,人们总结出了采用屈服点、非比例应力两个阶段的转折点,工程设计人员就可确保产品与设备的可靠运行。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准确求取屈服点在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的时候,它的重要性甚至大于材料的极限强度值(极限强度是所有材料力学性能必需求取的指标之一),然而非常准确的求取它,在许多的时候又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归纳起来有:*夹具的影响;*试验机测控环节的影响;*结果处理软件的影响;*试验人员理论水平的影响等。

这其中的每一种影响都包含了不同的方面。

下面逐一进行分析一、夹具的影响这类影响在试验中发生的几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试样夹持部分打滑或试验机某些力值传递环节间存在较大的间隙等因素,它在旧机器上出现的概率较大。

由于机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各相对运动部件间会产生磨损现象,使得摩擦系数明显降低,最直观的表现为夹块的鳞状尖峰被磨平,摩擦力大幅度的减小。

当试样受力逐渐增大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试样就会打滑,从而产生虚假屈服现象。

如果以前使用该试验机所作试验屈服值正常,而现在所作试验屈服值明显偏低,且在某些较硬或者较脆的材料试验时现象尤为明显,则一般应首先考虑是这一原因。

这时需及时进行设备的大修,消除间隙,更换夹块。

二、试验机测控环节的影响试验机测控环节是整个试验机的核心,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这一环节基本上采用了各种电子电路实现自动测控。

由于自动测控知识的深奥,结构的复杂,原理的不透明,一旦在产品的设计中考虑不周,就会对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难以分析其原因。

针对材料屈服点的求取最主要的有下列几点:1、传感器放大器频带太窄由于目前试验机上所采用的力值检测元件基本上为载荷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而这两类传感器都为模拟小信号输出类型,在使用中必须进行信号放大。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电磁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会通过许多不同的渠道偶合到测量信号中一起被放大,结果使得有用信号被干扰信号淹没。

为了从干扰信号中提取出有用信号,针对材料试验机的特点,一般在放大器中设置有低通滤波器。

合理的设置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将放大器的频带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就能使试验机的测量控制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数据的稳定显示看的非常重要,而忽略了数据的真实性,将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设置的非常低。

这样在充分滤掉干扰信号的同时,往往把有用信号也一起滤掉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电子秤,数据很稳定,其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频带很窄,干扰信号基本不能通过。

这样设计的原因是电子秤称量的是稳态信号,对称量的过渡过程是不关心的,而材料试验机测量的是动态信号,它的频谱是非常宽的,若频带太窄,较高频率的信号就会被衰减或滤除,从而引起失真。

对于屈服表现为力值多次上下波动的情况,这种失真是不允许的。

就万能材料试验机而言,笔者认为这一频带最小也应大于10HZ,最好达到30HZ。

在实际中,有时放大器的频带虽然达到了这一范围,但人们往往忽略了A/D转换器的频带宽度,以至于造成了实际的频带宽度小于设置频宽。

以众多的试验机数据采集系统选用的AD7705、AD7703、AD7701等为例。

当A/D转换器以“最高输出数据速率4KHZ”运行时,它的模拟输入处理电路达到最大的频带宽度10HZ。

当以试验机最常用的100HZ的输出数据速率工作时,其模拟输入处理电路的实际带宽只有,这会把很多的有用信号给丢失,如屈服点的力值波动等。

用这样的电路当然不能得到正确试验结果。

2、数据采集速率太低严格来说这需要许多的专用测试仪器及专业人员来完成。

但通过下面介绍的简单方法,可做出一个定性的认识。

当一个系统的采样分辨率达到几万分之一以上,而显示数据依然没有波动或显示数据具有明显的滞后感觉时,基本可以确定它的通频带很窄或采样速率很低。

除非特殊场合(如:校验试验机力值精度的高精度标定仪),否则在试验机上是不可使用的。

目前模拟信号的数据采集是通过A/D转换器来实现的。

A/D转换器的种类很多,但在试验机上采用最多的是∑-△型A/D转换器。

这类转换器使用灵活,转换速率可动态调整,既可实现高速低精度的转换,又可实现低速高精度的转换。

在试验机上由于对数据的采集速率要求不是太高,一般达每秒几十次到几百次就可满足需求,因而一般多采用较低的转换速率,以实现较高的测量精度。

但在某些厂家生产的试验机上,为了追求较高的采样分辨率,以及极高的数据显示稳定性,而将采样速度降的很低,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当采样速度很低时,对高速变化的信号就无法实时准确采集。

例如金属材料性能试验中,当材料发生屈服而力值上下波动时信号变化就是如此,以至于不能准确求出上下屈服点,导致试验失败,结果丢了西瓜捡芝麻。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系统的频带宽窄以及采样速率的高低呢?3、控制方法使用不当针对材料发生屈服时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发生屈服时,应力不变或产生上下波动,而应变则继续增大)国标推荐的控制模式为恒应变控制,而在屈服发生前的弹性阶段控制模式为恒应力控制,这在绝大多数试验机及某次试验中是很难完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