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采用)

第二章 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采用)


最经典的表述出自柯达公司的总裁裴学德,他说:“只要 中国有一半人口每年拍一个36片装胶卷,已经足以将全球影像 市场扩大25%:中国每秒多拍摄500张照片,便相当于多了一个
规模等同于日本和美国的市场。”
在那个年代,外国商品仍然是高消费的代名词。面对着动 辄能抵一年工资的外国家电,只有少数人能把它们从免税店和 高档商场弄回来。就连现在看似大众化的麦当劳,也是看热闹 的人居多。“太贵了,我一月来吃一次都承受不起”,一个市 民对采访他的《北京日报》记者说。 跨国家电品牌至今仍是高品质的保证。2003年,《环球企 业家》杂志联合AC尼尔森调查公司,曾对在华跨国公司的公众 形象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发现,对作为商业组织存在的跨国
教学环节1: 教学环节 :
引入问题(案例或资料) 引入问题(案例或资料)
背景资料1: 背景资料 : 如何看待中国从全球化中的获益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 博客网,作者: lcd ,2005年09月01日 关键词: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受益与受损; 策略;
中国是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这个问题,国 内一些学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一些统计数字印证了这种观点:
公司,民众认知程度最高的是两个领域:电子/电器类和汽车 类。有近1/4的受访者表示,在其消费过的有品牌的产品中, 跨国公司的产品已超过国内公司的产品。
不过,在最近一段时期,跨国公司的产品缺陷却频频曝光。 肯德基食品涉嫌含有苏丹红,强生护肤品被疑含矿物油,金百
利巧克力的质量检查不合格,立顿速溶茶被指氟化物含量过高, 宝洁的SK-Ⅱ化妆品含有特氟龙…… 是偶像走下了神坛吗?或许,经济领域正发生一股超越民 族主义的潜流,跨国公司脸上的油彩或头上的光环,都在缓慢 褪去,还原为纯粹的公司。不仅在政策上,在形象方面,这些 海外机构也终于和国内企业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 拉美化之忧
跨国公司交替扮演着从恶魔到天使的各种角色。它们曾被 看作资本主义金钱机器的化身,它们榨取世界上最廉价的劳力, 它们给中国人带来消费主义和品牌惯性,它们生产的产品占据 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它们的投资已成为中国GDP成长不 可分割的重要力量;他们聚集的地方,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 个经济圈。跨国公司是比民族国家更难以琢磨的一种组织力量, 在当下我们或许有必要仔细审视跨国公司的本质。
所有这类观点的目标,并非遏制FDI,而是希望政府修改 相关政策,让民营企业获得平等的国民待遇。今年年初的内外
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事件,正是这种呼吁的一种表现。
据媒体报道,54家在华跨国公司联合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 一份报告,要求延长外资企业优惠政策。而财政部副部长楼继 伟在1月的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则表示,给外资企业超国民 待遇,对内资企业不公平,尤其是对民营企业不公平。这些年 来,外资企业比国内企业的有效税率要低10到12个百分点。
光环下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其实也才10年左右的时间。在整个1980 年代,中国每年实际使用的外资不过二三十亿美元。而今天, 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资(FDI)接受国。 《财富》500强的企业中,大部分已在中国“落地”。 决定性的转折始于1992年的“南巡谈话”和1993年中央高 层对跨国公司的公开邀请。从那一年开始,一场大规模的跨国 公司“淘金热”在中国上演。1993年,肯德基第一家特许经营 店在西安开业;宝洁在中国一口气建立了四家公司和五家工厂; 柯达赞助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东亚运动会;花旗银行把中国 区总部从香港搬到了上海……
现在越来越浓,比如有人质疑,“中国引进外资是否过 多?”“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是否过大?”一位官方研究机 构人士甚至提出,外资的大量涌入,使中国可能出现“增产而 不增收”、“繁荣而不富裕”的后果。
安邦分析师认为,这些质疑虽然没有反对全球化,但提出 了如何评价中国从全球化中受益的问题。在中国,事情的“问
产业分工与知识产权之战 所得税并轨,只是从政策上让内外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 上,但另一个层面——产业分工,国内公司仍远远落后。跨国
公司控制了技术核心,在产业链的上游赚取了大量利润。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在一篇报道中以罗技Logitech 公司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这家总部设在加州的瑞士-美国合 资公司,每年向美国运送2000万个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鼠 标,所有这些鼠标都是在苏州装配完成的。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人 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和跨国品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 苏丹红、转基因等名词频繁出现在报纸上时,跨国公司的产品 成了消费者警惕的对象;当SA8000这一新名词在媒体上流传时, 一些天真的学者把跨国公司视为维护劳工权益的一股力量;当 华为、海信遭到海外公司的起诉时,人们又想当然地把跨国公 司看作民族工业的巨大威胁。
第二章 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
教学环节1 引入问题(案例或资料) 教学环节1:引入问题(案例或资料) 背景资料1:如何看待中国从全球化中的获益 背景资料2:跨国公司还原记 :从恶魔到天使的 各种角色交替 教学环节2 教学环节2:本章知识要点 1.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国际化 2.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教学环节3 教学环节3:相关知识扩展 案例1:跨国公司在中国年采购额突破千亿美元 案例2:全球化的又一生动案例
经常开支全都包括在这3美元里。 许多产业的情况类似:外国公司拿走收入的大部分。他们 供应大部分零部件、让设在中国的装配厂完成零部件组装、最 后将组装好的成品运到海外销售赚取利润。在中国的高科技出
口中,外国公司所占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三。中国商务部公布的 中国十大出口商中包括两个美国公司:摩托罗拉和硬盘制造商 希捷技术公司。
对于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大部分人持肯定态度。 但也有不同声音,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宏伟是较早发言的工 商界人士之一。从2002年开始,他在各种场合反复提起国内零 售企业在扩张上遭到的“非国民待遇”。他发现,在零售行业 中外资更受欢迎,得到的优惠也更多,而国内企业在扩张时往 往受到限制,并面临着被外资垄断的危险。
题化”往往是决策的前奏,如果这些看法上升到政策层面,就 可能导致政策的方向调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有客观而慎 重的判断。
质疑者认为,如果从“投入”角度来看待中国从全球化中的 “收益”,就会得出非常不同的结论。首先,劳动力成本低廉
是目前中国立足全球化的核心要素。正是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 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以惊人的 低价迅速抢占市场。而许多地方政府,也一直把所谓劳动力成 本低当作招商引资的法宝,更有不少企业,把压低劳动力价格 当作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的唯一手段。质疑者认为,中国的廉 价工人以极低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以自身生活水平 长期得不到提高为代价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劳动者又有什 么意义呢?
Wanda无线鼠标是罗技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在美国的售价 大约为40美元。在这一价格中,罗技拿8美元,分销商和零售 商拿15美元。另外14美元进入Wanda零部件供应商的腰包。负 责营销的公司在加州弗里蒙特,这里450名员工的薪水加在一 起比苏州装配厂4000名中国工人的薪水总和要高出很多。中国 从每只鼠标中仅能拿到3美元,工人工资、电力、交通和其他
其次,中国迈向全球化的背后,还有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 费。据统计,仅2003年,我国便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30%的
铁矿石,27%的钢材以及40%的水泥,而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 4%。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 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巨大的能源消耗 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测算,目前我国因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经占GDP的15%。 上述质疑,的确指出了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的负面问题。 然而,对全球化的评判应该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待。
从家电、手机、电脑到汽车,中国企业都面临类似问题: 如何从装配工厂爬升到技术含量更高的环节。以DVD为例,全
球每年的DVD需求量约为4000万台,而中国DVD的产量已经占到 了全球产量的90%。但由于DVD的核心技术和标准都掌握在外国
开发商手中,解码芯片、激光头、机芯等核心部件我国都无法 生产,不但完全依赖进口,而且每台产品还需缴纳4.5美元的 专利费,使得国内厂商赚到的钱少之又少。从宏观观察,国内
2003年12月,在“2003中国企业领袖论坛”上,许多企业
家表达了一种担忧——中国经济有可能重走“拉美化”的老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国家如巴西、阿根廷走了一条“外资 主导型”的开放道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国内市场等 比较优势吸引大量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进入,拉动 本国经济发展。外资的进入的确令拉美国家的GDP在短时间内 高速增长,但是当全球产业的风向一转,跨国公司纷纷把投资 从拉美抽出转向其他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后,这些国家迅速 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பைடு நூலகம்
利避害,获得更大的收益。但首先,我们不能因为局部的问 题而否定全球化。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 收益,肯定远大于付出的代价。
背景资料2: 背景资料 : 跨国公司还原记 :从恶魔到天使的各种角色交替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 《环球视野》2005年7月26日 环球视野》2005年 26日 关键词: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 利弊; 利弊;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第三,中国所出现的以极低价“出卖劳动力”的情况,以及 承受环境与资源代价的情况,不能全部算到全球化的账上。在
相当大的程度上,有我们自身的问题。以环境保护为例,中国 的环境保护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对外开放之前。但事 实上,在中国还未进行大规模对外开放之时,中国的环境污染 情况就已十分严重。中国各级政府对全球化认识的偏差,以及 追求GDP政绩的导向,加剧了这些负面问题的严重性。
第四,全球化使得中国意识到了市场制度与国际规则的重要 性,也催生了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的观念向政策的转化。
目前中国从市场建设到股市的改革,都可以说不同程度地受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