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跨国公司理论演示文稿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早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标准化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 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这时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 不高,原来新产品企业的垄断技术优势已经消失, 成本、价格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时发展 中国家已经具备明显的成本因素优势,创新国和一 般发达国家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大量地在 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再将产品远销至别国和第三 国市场。
两个基本观点: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
思考题 为什么没有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
性,跨国公司就不能成功排斥东道国国 内企业?
东道国民族企业的优势: 更适应投资环境有优惠和保护政策,成本少,风险小 跨国公司成本和风险: 远距离经营的各种费用等附加成本,汇率风
险,政治风险等
第二节 垄断优势理论
二、垄断优势
第二章跨国公司理 论演示文稿
跨国公司理论
跨国公司理论:
人们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 动机、条件、特征、区位与方式等决 定因素所作出的解释和推断,又称对 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一、演变过程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阶段
20世纪60年代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阶段
第一阶段
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 赋理论解释资本的国际流动。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寡占反应理论
寡占反应:在由少数几家大企业构成 的行业中,由于每一企业的任何行动都会 影响到其他几家企业,因此任何一个大企 业都对其他几家企业的行动很敏感,并针 对某一企业率先采取的行动而随后纷纷采 取类似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竞争对 手获得新市场和新优势。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优点: 进行了动态分析,有一定合理性;适应于当时美国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区位选择;
要素禀赋理论: 一国倾向于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
产要素的产品。
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 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
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第二阶段
跨国公司理论真正产生是始于美国经济学家斯蒂 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
“个论”:主要研究某一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与决定因素;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美国;边际 产业扩张理论——日本。
跨国公司以创新为基础的垄断优势消失,规 模经济成为其垄断优势的基础。为了在竞争中 处于有利地位,各国的跨国公司到双方的主要 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削弱对方的竞争力;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修正后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衰老的寡占阶段 跨国公司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垄
断优势已经消失。由于大量的竞争 者的进入,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厂 家退出该领域。这一阶段,跨国公 司进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的主要 因素是生产成本。
成本较高,且有政治风险。 跨国公司愿意对外直接投资,且能盈利的原因:
垄断优势——可消除不利影响。垄断优势得以维 持和利用的原因:市场的不完全。
第二节 垄断优势理论
一、基本观点
垄断优势理论为上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教授斯蒂芬·海默所首创,是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的先驱。得到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支 持,被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
二、垄断优势
3、规模优势 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4、管理优势 现代公司制 5、资本优势 公司利用各种优势,可使其长 期保持较大资金流量
第二节 垄断优势理论
三、市场不完全性
具体包括: 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
规则的缺陷、某些市场运行 规律的驱动,以及政府行为 的影响等。
第二节 垄断优势理论
四、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条件
1、知识优势 即一种无形资产,具备这些可使企业的生产、
管理、成就均不一般。其生产成本高,利用成本 低,使得跨国公司极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超 额利润。是跨国公司的主要优势,其他优势的基 础和源泉。
2、产品差异优势 跨国公司必须生产东道国不能生产供应的产
品,否则会受当地消费者抵制。
第二节 垄断优势理论
直接投资与出口:成本比较模型 直接投资成本=东道国生产成本 +当地生产的附加费用 出口成本=母国生产成本+出口税费
直接投资与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不具备长期投资条件时 直接投资——具备长期投资条件时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早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费农 费农把各个国家依次分成三类:创新国/最发达 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早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成熟阶段,由于创新国技术垄断和市场寡占 地位的打破,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激烈,替代产 品增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走低,企业越来越重视 产品成本的下降,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寻 找新出路,选择经济水平和消费结构相仿的国家进 行出口,但国外也出现了仿制者,进口国为保护国 内市场会设置一些贸易障碍,于是对外直接投资成 了最佳选择。
20世纪70年代中期
“通论”:统一的或一般的跨国公司理论,说明不同国家、 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成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二、各学派的共同出发点
1、研究对象——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单纯的资本国际流动,还包
括技术、管理和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
2、立论基础——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 经营环境差异,不够了解市场,海外生产经营
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早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创新阶段,创新国利用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 势,开发新产品,由于产品尚未完全成型,技术上 未加完善,加之,竞争者少,市场竞争不激烈,替 代产品少,产品附加值高,国内市场就能满足其摄 取高额利润的要求等,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 绝大部分产品都在国内销售。
二、寡占反应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尼克博克提出的,观察发现 美国一些企业存有这种现象,他们的对外投资 大都在同一时期成批发生。
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 进攻性投资 防御性投资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修正后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 应把生产地点放在发明创造国,以把生产过
程同研发和市场购销活动结合起来; 2、成熟的寡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