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寓言教学

浅谈寓言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寓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由于中国古代寓言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和很高的美学价值,所以很多寓言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

“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这种故事叫寓言。

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上,平均每册只有两三篇,如何通过这为数不多的寓言让学生明理,受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珍视童趣多元解读在低年级寓言教学中要珍爱童心,珍视童趣。

不能以绝对的是与非来框定学生思想,不给学生想象的余地。

《坐井观天》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围绕小鸟与青蛙的“天有多大”展开争论。

在我们看来,天的确是无边无际,大的很,小鸟说的对,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无疑是错的,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就错了。

我问学生:小鸟和青蛙展开了争论,究竟谁对谁错呢?大多数同学纷纷表示小鸟说得对,也有同学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青蛙说得也对,同学们哗然,我接着问:“为“因为青蛙在井底,什么?”并且对这个同学的勇气提出表扬!他果然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说的是实实在在的真话,不是假话,所以不能算错!”同学们听后纷纷赞同,还有一个同学补充:“我爸爸去过内蒙古大草原,我觉得那儿的天比我们这儿的天就大。

”还有一个同学说:“我在电视上看过青藏高原上的天空,看起来比我们这儿的天要大要蓝得多!”这些都出乎我意料之外,我趁机引导点拨:“看来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那么假如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它会说些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也棒!”最后,我又说:“这则寓言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做什么事都不要骄傲,要做目光远大的人。

”“不嘲笑别人,多体会别人的处境。

”“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对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要全面地看事物”等等。

在这个课例中,学生的智慧能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跳出书本之外,得到扩展,是非常令人高兴的。

我觉得同学们从《坐井观天》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寓意的本身要多。

如果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用个人的主观意志限制学生的思维,那势必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教师就成了罪魁祸首。

所以我们在教学寓言时,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中一定要珍爱童心、珍视童趣。

二、深入文本多元解读有的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发散的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想,而不是单一的、一元化地理解文本。

如《纪昌学射》这篇寓言故事,就应该有多元的解读。

我们可以从“飞卫”的角度来理解,即严师出高徒;可以从“纪昌”的角度来理解,即学习一项本领,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

还可以这样理解,只有把一个个的小目标、阶段目标看大,做好,才可以更好的接近大目标,实现大目标。

当然学生理解到这一层次是不容易的。

可是,做教师的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有多元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这样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因势利导,顺学而为,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助学生“一臂之力”。

再比如《扁鹊治病》这篇寓言,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从扁鹊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既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又是一位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医生。

三、理解故事,感受形象。

寓言中的故事是形象地描绘,道理是抽象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所以寓言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形象。

这方面可从四个方面引导。

1、领会寓言里形象的语言。

寓言和其它的文体一样,也是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的。

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寓言。

例如《亡羊补牢》,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后悔”“还不晚”、“赶快”、“结结实实”、“再也没丢过”等这些形象的词语的含义,说明它的作用,从文字中掌握养羊人知错就改的形象。

2、想象寓言里的艺术形象。

寓言有明显的比喻性,作家总是把所包含的整个事件当作一个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着耳朵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人物或角色。

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发展经过、事件高潮、结果。

我们要利用寓言运用的这种表现手法,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要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但在引导学生想象时,不宜再扩充创造。

3、用朗读增强形象的鲜明性。

寓言故事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寓言教学中。

我们可借助朗读手段来增强形象的鲜明性,寓言是一个很有情趣的小故事,所以朗读寓言时应用日常讲故事的口吻即可,语调轻松、幽默中带有讽刺意味。

例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指导学生抓住教材中的人物语言特点,如狼的蛮横,小羊的善良等等,用有感情的朗读去突出狼和小羊的形象,去加强儿童对形象的理解。

4、观察插图深入画面的意境。

寓言故事常常配有插图,寓言作家所创造的插图具有幽默、风趣、童话般的意境。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要重视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深入画面的意境,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为揭示寓意做好准备。

例如,我在教《守株待兔》一课时,让学生联系插图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当这个种田人捡到这样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后会怎样想怎样做的情景。

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加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让学生感知这个种田人心存侥幸,把偶然当做必然的愚蠢可笑的形象。

四、多种途径明理解意由于教材选取的大多是古代寓言,所以寓意含蓄而深刻。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形象为主的,领悟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包括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理解寓意,教学时就要力求化难为易,注意下面几方面的联系。

1、与现实联通寓言教学需在虚构与实际之间游走。

寓言用虚构的故事、夸饰的情节道出恒久的道理。

天真的孩子会在课堂里无所顾忌地喊出:“老师,这是假的!”比如,教学《纪昌学射》时,有学生提问:“人的眼睛真的能够把虱子看得像车轮那么大吗?果真这样的话,不是人人都能在奥运会上得射击金牌了吗?”学生的话可能会给老师出一道难题。

如何破解?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四两拨千斤”的——师:同学们,他讲得对吗?(学生纷纷点头)师:没错!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另一篇短文。

(教师出示《邓亚萍的童年故事》,学生自由阅读)师:把这篇文章和《纪昌学射》对照起来读,你有什么发现?生1:达·芬奇学画的故事不是虚构的,是真实的故事,两篇文章有一篇真实,有一篇虚假。

生2:我发现两篇文章都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本领要苦练基本功,要有恒心与毅力!师:你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师:《纪昌学射》的故事是虚构的,但不叫虚假。

你觉得它的意义在哪儿? ??教师通过互文比照、联通现实、机智诘问等方法,使学生懂得了寓言情节的虚构性与寓意的普适性,更使他们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了优秀寓言故事对生活与人生智慧的巧妙揭示。

2、与古文接通寓言教学需在今文与古文之间转换。

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都是以现代白话文的形式选入的,虽然读来明白如话,但从语文课的角度来讲,古代寓言在经过翻译之后,其语言失去了典雅、庄重、凝练和隽永的意味。

这是一种遗憾。

儿童时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期,利用这个时机学习一点文言文事半功倍,也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提高艺术鉴赏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基础。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扁鹊治病》告一段落的时候,出示了文言文原文中的一段。

学生读了两三遍,有一位学生就在座位上嘟囔:“这段话说了些什么啊,怎么读不懂呢!”教师听到学生的困惑,没有马上回应,等到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之后,他组织了一次分角色朗读,并让刚才那位抱怨的学生担当“蔡桓公”的角色。

“当了一回蔡桓公,有什么想说的?”教师指名让这位学生回答。

“哎,这个蔡桓公,太自以为是了!我可不想做蔡桓公!”“那你想当谁?”“老师,能让我当扁鹊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又扮了一回扁鹊,表演的时候还摇头晃脑,煞有介事的样子!人人都有一张口,可以用来发牢骚,也可以用来读书;可以用来读现代文,也可以用来读文言文。

许多时候,学生不是不懂,而是不读,读多了就懂了,而且激发了阅读兴趣。

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3、与理性贯通寓言教学需在形象与抽象之间玩味。

寓言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认为由“体”与“意”组成。

故事是寓言的表层,它提供一种情境与情节,以丰富人们的感观,可以称为“寓体”;寓言的里层是“寓意”,它便是寄托在故事中的道理,启迪和愉悦人们的精神。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寓言的这种特点,对人类有两大启蒙作用:对人类群体而言,它引导初民从原始的形象思维,走向理性思维,从而迈进文明社会的大门;对人类个体而言,它引导每个人从形象思维发达而理性思维较弱的童年、少年时代,逐步迈进理性思维成熟的成年时代。

寓言能在这两种思维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寓言的特点,发展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对小学生凸现感性教学,以具体形象感染他们,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看,第二学段开始,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寓言教学要使学生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进行分析、抽象等思维活动,超越故事得到理的智慧启迪。

教学《南辕北辙》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经典的案例被教师们讨论过,即有学生在课堂上指出,地球是圆的,那个人最终还是能够去到楚国的。

现代社会,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的空间思维活跃,诸如此类的课堂小插曲不再罕见。

若是教学一味争论“能不能到达楚国”的问题,那教学本身也就“南辕北辙”了。

教师:聪明的同学要知道这是一则古代寓言,而我们是现代学生。

先不要争论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的问题。

“南辕北辙”是题目也是成语。

“辕”和“辙”大家已经知道了意思,那么“南”和“北”怎么理解呢?学生a:就是南面和北面的意思。

教师:再想一想,还有什么新发现?学生b:我觉得“南面”和“北面”表示方向相反,不只是“南”和“北”! 学生c:“南”和“北”可以表示不同目的地。

“南辕北辙”就是那个人想到南方去,但是驾着车往北方走了,表示自己所做的事和要达到的目的相反了。

??教师:这才真正理解了寓意!还需要争论“那个人能不能到达楚国”的问题吗?4、抓关键词句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

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

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的道德训诫的高度。

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

《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

”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