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11

必修二11

据右图找找反映古代农民理想的词:
男耕女织、丰衣足食、五谷 丰登(麻-稻、黍、稷、麦、 菽)、六畜兴旺(马、牛、 羊、猪、狗、鸡)
一、早起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 出土)
没有男耕女织的现象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 历史优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个体农耕为主 (3)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4)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5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6)世界地位: 发达
课堂总结
①本节课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及相对应 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联系: 都是自给自足不为市场而生产. 区别: 原始和奴隶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不是小农经济。 (因为是集体劳动,不是以家庭为单位)
探究三: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
济与小农经济的比较 相同: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 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
不同: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生产目的
(2)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 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 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 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 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 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 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江水从两边 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
白渠
漕渠
漕渠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 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 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井渠法
渠 郑 国 龙首渠
白渠 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 六辅渠 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 漕渠 山岭十余里闲。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 首渠。 ——汉司马迁《史记· 河渠书》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 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 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 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刀耕火种 耜耕(石器耕锄) 铁犁牛耕
原始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但到了近代,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石器锄耕为主,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
春秋铁农具出现;战国铁农具扩大。
春 秋 战 国
耦犁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机架牵引
种子箱
排种管 输种管
开沟器
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关中:井渠法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 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 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 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 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 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 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 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 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 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 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 进而成的。
黄梅戏《天仙配》片断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我们熟知的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 家还》选段。戏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农业经济形式呢? 男耕女织的小农 经济。 那什么是小农经济呢?它形成于什么时期?形成的 原因有哪些?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怎样?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 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 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 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 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水利工程
都江堰全景
鱼嘴
外江 内江
③耕作方法:主要是 刀耕火种 们被迫经常迁徙(“游耕”)。
粟 的国家。
。地力易衰,人
放火烧山
耨[nòu]:1. 古代锄草的农具。 2. 锄草:深耕易~。
•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 饶;江南地广,或火 耕水耨。民食鱼稻, 以渔猎山伐为业,果 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 地理志》
果蓏蠃蛤[guǒ luǒ luǒ gé ]
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②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
不利因素:
①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②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 ③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④旱、涝等自然灾害
知识拓展: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吗?
脚 踏 翻 车
筒车
唐朝时创制
筒车 ;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
高 转 筒 车
高转筒车是筒车的一 种。所谓高转筒车是指其 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 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 这种筒车的适用范围是水 很低而岸很高,应用其它 筒车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 么高,而应用高转筒车时, 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
筒车
高转筒车
翻车的模型
水利灌溉
风力水车
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 进的?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 木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 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 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材料:《诗·周颂》“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赶紧从事你们的耕作吧,众多人一齐来进行耕作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耕作方式: 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耕作方式的变化又体现我国古人的什么智慧?
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分散性。
你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吗?
牛 郎 织 女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小农经济的概念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
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 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 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 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 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 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 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 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 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 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 发明了“井渠法”,使龙 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 商颜山。
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 粟的国家。
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的变迁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迁徙到定居
商周时期
石器耜耕
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 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海南的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②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水稻和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风 力 水 车
风力水车是利用风车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工具。 明清出现厂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 有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清代长芦利用风力水车提取海水制盐, 一具风帆可带动两部水车。
风力水车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 向平衡 2、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汉朝的 漕渠 、 白渠 传西北形成 坎儿井 )等。
和龙首渠(井渠施工法,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 现雏形。
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 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 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都江堰 造福千秋
李冰父子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全景 宝瓶口
内江
飞沙堰
飞沙堰
外江
鱼嘴
外江 鱼嘴 内江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 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