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6课

第五单元第十六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宿迁高一检测)《故都杂咏》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C)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解析]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

2.(2019·铜陵高一检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 266种。

《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

这表明,近代报刊(A)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解析]“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与材料中“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反映了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而非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销路很广”,但未涉及推动习俗的变迁,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 786种”不等于文化多元,故D项错误。

3.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

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A)
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报纸是第一媒介,可以迅速传递信息,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故①②正确;图中文字“宣统元年”即1909年,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发起,故③错误;④属于古代
印刷技术,可排除。

故选A项。

4.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D)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D.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斗争。

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当时还有很多的人并未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还在坚持极“左”的思想路线,反映了此时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

故选D项。

5.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

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

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C)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解析]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

故选C项。

6.位于无锡市中心的锡金公园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具有现代意义和特征的公园。

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不可能看到(B)
A.一对年轻人拿着报纸阅读新闻
B.看国人所造汽车,长中国人志气
C.看到电影,但没有声音
D.有人穿西装革履,有人穿长袍马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能力。

中国人自己制造汽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故B项错误。

7.(2019·常州高一检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燎原》《平原游击队》《董存瑞》《白毛女》等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于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

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A)
A.教化价值B.娱乐价值
C.商业价值D.艺术价值
[解析]题干中电影歌颂“战争胜利”、控诉“旧社会”,体现了电影的教化价值。

故选A项。

8.(2019·宿迁高一检测)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

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

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

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

这种传媒是(D)
A.报纸B.电影
C.电视D.互联网
[解析]报纸的信息不具有可选择性,A项错误;电影、电视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B、C两项错误;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详细、系统,具有可选择性、可保留性,成本低,故选D 项。

9.(2019·贵州学业水平测试)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这反映(C)
A.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B.传统交流方式被完全抛弃
C.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西化
[解析]“发邮件”“写日记”“沟通”是指生活与交往方式,互联网在改变着这一切。

故选C项。

A、B、D三项说法错误。

10.(2019·苏州高一检测)2016年4月,阿里巴巴公司依托互联网推出Buy+的全新购物方式,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

这说明互联网(C)
A.颠覆了人们的学习方式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解析]据材料“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商业模式没有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们的学习方式的问题,故A项错误;2016年之前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记载,革命爆发前夕的1788年,法国约有报刊60种。

1789年则有报刊250种,整个革命时期出现过的报刊达1 350种。

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笔调犀利,论战激烈,有些革命报刊以唤起民众为主旨,主要面向大众,用语粗浅通俗。

材料二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1912年,华文报刊由百余种增至500种,连同断续刊行者,共有七八百种之多。

年度发行量仅据1913年邮政系统运送的报纸印刷品计,即达51 524 800份,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

……据《大公报》1905年统计,标明为白话、俗语
的报刊就有20种,还有很多报刊开辟了白话专栏。

(1)材料一、二反映出报业发展的什么趋向?归纳说明共同的历史原因。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提到“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材料二中“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1912年”报刊数量的增加,也是为宣传革命服务的,由此可知,报业发展的趋向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材料显示共同的历史原因都是政治革命、思想启蒙的推动。

[答案]趋向:鲜明的政治倾向。

原因:政治变革、思想启蒙的推动。

(2)“从戊戌变法一直持续到1912年”中国出现过许多进步刊物,试举两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举例:《时务报》《民报》。

(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材料二中报刊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解析]注意关系是双向的,相互促进的。

[答案]关系:相互促进。

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目前中国有2 000多家报纸、9 000多家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

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 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材料二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友联系方式的变迁
古代:“鸿雁传书”等。

近代: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等。

现代:打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上网发E-mail、QQ 聊天、写微博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需对材料一反映的信息进行高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业的迅速发展。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思想的开放。

(2)结合材料二,回答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友联系方式变迁的趋势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感想。

[解析]从沟通联系的渠道、便捷程度等角度概括“趋势”;“感想”可以自由发挥。

[答案]趋势: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

感想:虽然出现了新的联系方式,但旧的联系方式并没有消失,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不同作用;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
不断地丰富;沟通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