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梁顶推临时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1、顶推临时结构设计总说明在N37-N36设置顶推平台一个,左右幅公用。
拼装平台中央设置顶推点一个;N36-N35跨中设置临时顶推墩一个,其他临时顶推墩均设置在各墩承台上;另外,N37-N25右幅在顶推支N25位置时,其前方钢梁已经安装完成,对倒梁形成阻碍,因此额外再N25-N25跨中增加顶推过渡墩一个,故该段落合计顶推点13个。
表1-1 N37-N25临时顶推墩(顶推点)汇总表2、拼装平台设计N37-N36拼装平台为左右幅连体设计,平台尺寸约30m×30m,平台承重采用Ф800*8mm钢管立柱,基础为永久结构承台或打设钢管桩,平联管采用Ф426*6mm 钢管,考虑到高空平联管的安装,设计哈夫接头现场焊接。
由于N37-N25段钢梁底板宽度存在变化,要求纵梁能够适应底板宽度变化,设计原则为让纵梁(钢梁拼装支撑)在横梁上滑动。
纵梁采用四拼HN500*200型钢,跨度6-7m;横梁跨度≤4m时采用三拼HN500*200型钢,横梁跨度大于4m时采用四拼HN600*200型钢并设置加劲。
N36-N37拼装平台设计如下图所示。
图2-1 N37-N36顶推平台平面设计图图2-2 N37-N36顶推平台纵断面设计图图2-3 N37-N36顶推平台横断面设计图3、临时顶推支墩设计根据顶推千斤顶的构造要求及顶推全过程最大支反力进行顶推临时墩的设计。
N37—N25段顶推临时墩采用Ф800*8mm钢管作为立柱,除跨内部位的临时墩基础采用钢管桩外,其余均利用承台作为临时墩基础。
N37-N25段落钢梁底板为变宽设计,其靠近中央分隔带一侧的底腹板交界线与整个段落的平曲线平行,而远离中央分隔带一侧的底腹板交界线则跟随梁段宽度进行变化。
因此,内侧步履千斤顶顶推全过程不需要水平移动,为固定设置;而外侧步履千斤顶则需要适应底板宽度在横桥向不断调整位置。
该段落临时顶推墩的设计也是根据这一特点,为外侧千斤顶提供了横向移动的空间。
图1.3-1 N37-N25段临时顶推墩设计图4、施工通道设计钢混组合梁施工通道主要用于顶推平台、临时顶推墩以及提升站等位置,用于人员登高以及人员在各位置的工作及通行。
本标段施工通道类型分为登高通道、定型设计的侧边通道及护栏、现场临时搭设的施工通道和平台三类。
4.1 登高通道施工人员从地面至顶推平台、临时顶推墩、提升站等登高通道统一采用专业厂家生产的定型笼梯。
计划在钢混组合梁断落的上下层单幅每个墩位以及提升站的每个支腿位置分别设置。
图4.1-1 登高笼梯设置示意图1)笼梯基础下方回填50cm宕渣并压实,其上浇筑20cm厚混凝土底座(或混凝土预制板)并设置笼梯固定预埋件;2)笼梯在高度方向每隔6m-10m设置扶墙,扶墙需与墩身或者临时结构立柱进行可靠连接;3)每处笼梯安装完毕后,需经监理工程师验收通过方可投入使用。
4.2 顶推平台通道顶推平台位置,人员作业空间需覆盖全平面,其设置方式为在平台支架最顶面一层平联管上横桥向按照1m间距满布I25a工字钢,工字钢顶面铺设1cm厚镂空钢板。
同时I25a工字钢外悬1.5m作为侧边通道,安装定型栏杆。
登高笼梯与施工通道采用定型过道连接,通道宽度1.5m,两边设置护栏,确认施工人员方便安全的由笼梯进入施工平台。
图4.2-1 顶推平台位置施工通道及作业平台布置平面图图4.2-2 顶推平台施工通道及作业平台布置立面图4.3 临时顶推墩通道4.3.1 整体布置临时顶推墩的施工通道设置由定型托架式通道与临时搭设的通道进行配合使用。
其中定型托架式通道焊接在钢管桩侧面,托架标准间隔3m;临时搭设的通道,其模式基本与顶推平台类似。
图4.3-1 分离段临时顶推墩施工通道立面布置图图4.3-2 分离段临时顶推墩施工通道平面布置图4.3.2 侧边托架式定型通道专项设计托架式定型人行通道及操作平台设计宽度80cm,采用110×70×6mm不等肢角钢作为主受力构件,11cm高侧肢兼踢脚板功能,角钢通过间接不超过100cm 的5(10)cm宽6mm厚钢板加劲肋连成整体,上铺设4mm厚花纹钢板作为面板。
栏杆立柱设计为Φ50×3mm钢管,间距不超过100cm;扶手采用Φ50×3mm钢管,距离面板120cm;中间横杆为Φ50×3mm钢管,横杆与扶手间距44.5cm,中间横杆间距44.5cm,最底层横杆距离面板20cm。
9701000970857800标准段平面图12009701000970300445445标准段立面图a 标准段平面图b 标准段立面图8578001200300445445标准段断面图c 标准段断面图d 标准段效果图图4.3-5 托架式人行通道及操作平台设计示意图托架采用50*5mm 角钢焊接为80cm*80cm 三角托架,焊接或采用膨胀螺栓固定于桥墩或钢管立柱上。
使用时托架间距需控制不大于3m ,立柱及加劲钢板间距不大于1m 。
在上述控制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实际使用长度自行调整通道长度,通道直角转弯处加设加劲钢板及立柱,保证转角处至少有一根立柱。
图4.3-6 托架设计图5、临时结构施工5.1 临时结构安装拼装平台搭设起重设备主要利用提升站,临时顶推墩搭设的起重设备主要利用100t履带吊,另配一台25t汽车吊进行辅助。
将至少两根钢管立柱通过平联管在地面胎架上加工成桁架,利用提升站(或者100t履带吊)整体安装桁架。
首次安装的单片桁架选择离墩身最近的一片桁架,安装完成后将桁架与墩身固定保证桁架的稳定性。
剩余桁架片依次搭设直至形成整体。
利用平联管安装操作平台,在操作平台上安装墩顶托梁并架设纵梁,最后安装沿纵梁布设的人行通道兼操作平台,完成拼装平台的搭设。
人员上下通道采用正规厂家箱式安全梯笼,型号规格为3m×2m×3m,按照厂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或操作规程进行搭设。
5.1.1 基础施工根据钢管立柱位置不同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
插入基础钢管桩在支架搭设前采用DZ120A液压振动锤打设至设计深度。
严格按照方案设计位置放样(测量、施工要求参照桩基测量、施工要求),必要时采用导向架确保钢管桩中心偏差满足要求。
打桩初时,起锤激振力应较小,通过观察桩身、导向架、振动锤等中心轴线一致后,方可转入正常施打,以避免偏心振动。
振动沉桩过程中,起先宜采用激振力低振,在桩由软土层进入硬土层时,应改用高振动力;快至设计桩顶标高时,应按使用高激振力档位施工,以确保桩的承载力在设计要求的停锤贯入度下达到设计承载力,无特殊原因,振动要保持连续,以免土壤恢复而增加其对沉桩的阻力。
钢管桩打设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标高作为校核。
桩端已达到设计标高,而贯入度大于控制贯入度时,应继续锤击,使贯入度接近控制贯入度,控制贯入度为最后3min沉桩不大于10cm。
当基础全部或部分位于承台上时,施工承台时注意预埋件的埋设及螺栓连接螺纹的保护,可采用塑料保护套保护螺纹。
5.1.2 地面加工场加工地面加工场设置专用的加工平台及胎架,根据起重设备的起重能力确定每两根钢管桩通过平联组成桁架。
场内加工平台上按照图纸设计将钢管桩加工组装成桁架(含未安装平联管的接头)。
加工完成后喷涂防腐油漆并编号,采用平板车运输到待安装位置。
5.1.3 桁架片安装现场使用龙门吊、履带吊进行吊装作业,安装时使用全站仪或经纬仪全程监测,保证其垂直度。
用龙门吊/履带吊吊起钢管立柱/桁架片,其底口与钢管桩顶/承台预留基础对位准确后,调整倾斜度,用型钢临时固定钢管立柱进行焊接/螺栓固定。
5.1.4 平联管施工平联采用按照构造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材料情况采用Φ426×6mm、Φ273×6mm 钢管连接。
平联高空连接施工起重机械采用龙门吊或履带吊,先施工下层平联,再连接上层平联,平联管的连接全部采用哈夫接头。
平联与钢管桩焊接形成为全周连接角焊缝,焊角高度按设计要求进行。
特别应注意平联两侧及下部与钢管桩的焊接质量。
5.1.5 操作平台施工钢梁拼装平台上的操作平台为利用平联管搭设。
平联管安装完成后在其上按照图纸设计铺设操作平台主纵梁,分配梁及面板在在地面加工成加工成约6m*6m 整块安装。
顶推临时墩的操作平台、人行通道为采用角钢设计定型构件,螺栓连接固定到顶推临时墩或钢筋混凝土桥墩上。
5.1.6 纵横梁施工利用安装好的操作平台精确定位纵横梁位置并对钢管桩与纵横梁结合部位的加劲板进行焊接,定位精度为纵横向均不大于20mm。
安装顺序为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加劲板焊接全部采用角焊缝。
为防止使用过程中上层的纵/横梁移位,在图纸设计位置安装限位装置。
5.2 临时结构拆除钢梁全部顶推完毕后,拆除顶推平台及临时顶推墩。
N37-N25段落墩深度在30m-42m,具备采用汽车吊或者履带吊拆除支架的施工条件。
施工时,采用100t 履带吊以及一台25t汽车吊配合拆除,履带吊主要负责重型构件的拆除,汽车吊进行平联等小型构件的拆除。
当最后一轮钢梁顶推完毕后,先拆除顶推平台上用于梁段精调的千斤顶,使梁底与平台纵梁分离(净空约30cm);临时顶推墩位置先移除步履千斤顶(步履千斤顶拆除方案见第七章节),使梁底与临时支礅脱离(净空约80cm)。
然后利用履带吊逐根拆除钢管桩顶面纵梁及横梁。
钢管桩按照单根分节拆除,受净空限制,首节长度不易过长。
后续节段可适当增加拆除长度。
位于承台上的钢管桩拆除完毕后,对承台预留锚固螺栓进行割除并用水泥浆对预留“凹槽”进行封闭。
入土的钢管桩采用履带吊配合振动锤进行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