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扩束镜设计一、设计要求:设计一个激光扩束镜,扩束倍数为三倍,入射孔径为3mm,斜入射角1°,同时要求几何尺寸合适。
二、设计思路:1.确定第一面透镜由于激光能量较高,所以光线追迹时,尽量使光束不在镜筒中汇聚,如果采用两面透镜来完成设计,就要保证第一面透镜为凹凸镜,先将光线发散,第二面为凸透镜再将光线汇聚,平行光出射。
2.确定第二面透镜:在第一面透镜后放置凸透镜才能满足对无限远处对焦的要求。
3.几何参数的确定:由于要求几何尺寸合适,不妨将总尺寸设为160mm,由应用光学知识可以计算,则第一面透镜的焦距应该取-80mm,第二面透镜焦距取为240mm,筒长为160mm(也就是两透镜的几何距离)。
4.做到了平行光出射,并扩束三倍的要求后,下一步需要做的便是减少像差,这个里面可以调整的有透镜的材质,在几何尺寸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再对相对距离等参数做出微调,以求能调出像差较小的设计。
同时为增加可调自由度,还可以考虑再增加一面或者两面透镜,来达到消像差的目的。
三、设计过程(1)第一面透镜在设计第一面透镜时,先大致利用应用光学知识进行计算,估算透镜两个面的曲率半径,这里,大约可以取R1=-50mm,R2=200,材质使用BK7玻璃。
这时,可以先看看这一面透镜的相关参数,探究下像差与单面透镜的一些参数的关系,这里,发现,当透镜的曲率半径取得越大时,透镜显示的球差和慧差越大,所以,在实验和实际工程中,建议使用曲率合适的透镜。
同样,根据设计思路,这时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便是确定第一面透镜的焦距,这里可以使用SYNOPSYS软件中的edit solves 功能来确定其焦距,最后,经过调试,选择的是R1=-55,R2=150,选用BK7玻璃。
(2)第二面透镜下一步便是确定第二面透镜的相关参数,根据设计思路中的计算,可以知道两面透镜之间的距离,所以需要确定的是透镜在像差比较小的情况下,能使光纤平行出射的焦距,也就是设计思路里面所确定的240mm。
这时,如何能确定出合适的参数便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所选用的方法还是利用SYNOPSYS软件中的edit solves 功能,这时,透镜组合应该对无穷远处聚焦,也就是这个值要尽量大。
但在实践中,手动调节这个值并不是十分容易,但是软件的自动优化功能可以帮忙完成部分任务。
这是第一组还没有进行优化的数据,下面启动优化功能。
在选择优化参量时,需要注意,这时仍要遵循设计思路里面的原则,第一面透镜的相关参数和两透镜之间的距离是不能进行修改的,这也是本设计思路的局限性所在,同时,也说明在设计第一面透镜时,需要相当的经验,去配合第二面透镜,来减小像差。
自动优化过后这时,这个焦距做的已经比较大,而且,时间证明,当焦距做得太大时,像差会与之成正相关。
以下是像差:当工程中对像差要求比对焦距要求高时,在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对不同参量选取不同的权重,这样,就可以得到相关性较好的数据。
焦距与像差的关系实验,具体的相关实验过程便不在此报告中详述,这里选取的是多次实践后得到的折中后较好的数据。
四、设计反思(1)在光学设计中,设计思路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灵魂,所以,在设计前,磨刀不误砍柴工,可以先思考出合适的设计思路,后面就会遇到更少的麻烦。
(2)在设计过程中,使用自动优化时,一定要确定好可以优化的量,而且,对于经验欠缺的初学者来说,每次优化的参量尽量少,这样,得出的结果不至于差之千里。
(3)对于此实验,最容易想到的是使用凹凸镜加凸透镜的两面透镜方法,但是也可以增加一面或者两面透镜,例如,若增加一面透镜,可以使前两面透镜组成一面凹凸镜,再调整好距离,加上另一凹凸镜,这样,在优化的时候,可以有更多选择余地,但此实验中,经实践发现这条思路,设计出的结构效果并不比两面透镜更好多少,在报告中,便不作多的描述。
优化后的系统及其各项参数如下图:系统焦距55.000mm,半孔径12.000mm,三级球差和彗差均小于E-10数量级,满足设计要求。
系统总长约为35mm,聚焦点位于系统最后镜面后28.6mm处,实际可用。
三、分析总结设计此聚焦镜主要基于第一片焦距55mm的凸透镜和软件的自动优化功能。
首先,要给出一片焦距55mm的凸透镜是容易的,利用BK7玻璃的折射率和应用光学的知识很容易估算出透镜的形状。
另外,考虑到透镜薄一些可减小像差,所以新添加透镜时均将其厚度定为6mm,同时也可以减少优化变量。
接下来,添加透镜矫正像差时,用两片透镜是因为这样比一片透镜的优化效果更好,并且可以减小整个系统的长度。
初始时用平行玻璃平板代替,因为这样对系统焦距的影响较小,在进行自动优化时,不会使系统产生很大的变化,改变系统结构。
最后,进行自动优化时,由于系统焦距已接近要求值,像差也在第一片透镜给出时,提前进行了优化,所以优化时系统不会有太大变动,可以不必限制大部分变量变化范围,只约束透镜厚度即可,而优化结果也说明这种方法可三、非序列设计实践一、设计内容将已经设计的激光聚焦镜与光纤耦合,要求传出光纤的光线均匀。
二、设计思路由于聚焦镜已经定型,主要的可调变量就是光纤的位置、角度,形状等。
三、设计过程1、微调光纤入射端面和激光焦点的轴向距离:(1).当轴向距离0时,这时,这个光线出来并不是太均匀。
(2).当轴向距离为0.5mm时,这时光线在光纤端面之前汇聚。
Figure1 Figure2这个光线均匀度比上一个更不理想。
(3).当轴向距离为-0.5mm时,结论:可以发现在光纤水平,聚焦点在轴向的情况下,这个聚焦点与光纤端面的距离对于出光均匀性影响不大。
2、微调聚光线聚焦点在X轴上的位置。
(1)、当X=0时,即在光纤轴向位置,其图像几乎同上,不做多的讨论。
(2)、当X=0.25时跟Figure1比较,发现,这个变化还是非常显著的。
(3)、当X=0.5时,Figure3 Figure2 Figure5 Figure6Figure7Figure8进一步增大x值时,发现中间部分开始变平,当X=1时,光线能量又在某个区域集中。
因此较为合适的位置为X=0.75。
下步可以考虑下调节Y值。
3、调节聚焦点在y轴上的位置:(1).y=0.5,x=0.75时;同上图比较,发现光线能量更加发散。
进一步增大y值。
(2).y=0.75,X=0.75时,分析图形后没发现光线在两端集中,图形就不一一列举了,经过一系列改进,发现x=0.6、y=0.6时,其光强分布比较均匀。
4、调节光线入射角度(1)、当tilt about x 为30度,x=0、y=0时,这时,有可能是聚焦点位置的影响。
下一步确认这个问题。
(2)、当tilt about x 为30,x=0.6,y=0.6时,发现此时光强分布趋于均匀,所以下步应该改变tilt about x (3)、tilt about x改为15 时,x=0.6,y=0.6,其图形如下,这时发现,光线能量均匀度进一步加强。
因此可以推断,tilt about x 对光强空间分布影响还比较大的,经过多次实践,最后发现tilt about x 为14时,这个值比较合适。
4.调整波导类型常用的为圆柱体的光纤作为波导,但是在实验中,我们也可以选择截面为三角形的光纤,根据电磁波的波导理论,我们可以介质的物理性质是会影响到光线的传输的。
在此,因为没有实际的工程意义(生活中的光纤是圆的),故仅仅提供一种思路。
四、设计总结与反思(1)在这个设计实践中,需要掌握的是一种探究结果与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方法,本实验中,采用的是变量控制法,单一研究每个变量对于结果的影响。
(2)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使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每次只改变了一个变量,所以无法考虑位置角度的公共作用效果,所以,这中方法是很有局限性的。
但是从目的性来讲,这里只粗略研究各个因素的影响结果,积累部分经验。
(3)实践中,每次改变了一个变量,多次调试后,得到此次调试的最佳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当调试完所有的变量时,此时得到的是最好的结果,因为无法得到其综合影响。
从这个角度讲,光学设计是一个很要求经验的工作。
优化后的系统及其各项参数如下图:系统焦距55.000mm,半孔径12.000mm,三级球差和彗差均小于E-10数量级,满足设计要求。
系统总长约为35mm,聚焦点位于系统最后镜面后28.6mm处,实际可用。
三、分析总结设计此聚焦镜主要基于第一片焦距55mm的凸透镜和软件的自动优化功能。
首先,要给出一片焦距55mm的凸透镜是容易的,利用BK7玻璃的折射率和应用光学的知识很容易估算出透镜的形状。
另外,考虑到透镜薄一些可减小像差,所以新添加透镜时均将其厚度定为6mm,同时也可以减少优化变量。
接下来,添加透镜矫正像差时,用两片透镜是因为这样比一片透镜的优化效果更好,并且可以减小整个系统的长度。
初始时用平行玻璃平板代替,因为这样对系统焦距的影响较小,在进行自动优化时,不会使系统产生很大的变化,改变系统结构。
最后,进行自动优化时,由于系统焦距已接近要求值,像差也在第一片透镜给出时,提前进行了优化,所以优化时系统不会有太大变动,可以不必限制大部分变量变化范围,只约束透镜厚度即可,而优化结果也说明这种方法可三、非序列设计实践一、设计内容将已经设计的激光聚焦镜与光纤耦合,要求传出光纤的光线均匀。
二、设计思路由于聚焦镜已经定型,主要的可调变量就是光纤的位置、角度,形状等。
三、设计过程1、微调光纤入射端面和激光焦点的轴向距离:(1).当轴向距离0时,这时,这个光线出来并不是太均匀。
(2).当轴向距离为0.5mm时,这时光线在光纤端面之前汇聚。
Figure1 Figure2这个光线均匀度比上一个更不理想。
(3).当轴向距离为-0.5mm时,结论:可以发现在光纤水平,聚焦点在轴向的情况下,这个聚焦点与光纤端面的距离对于出光均匀性影响不大。
2、微调聚光线聚焦点在X轴上的位置。
(1)、当X=0时,即在光纤轴向位置,其图像几乎同上,不做多的讨论。
(2)、当X=0.25时跟Figure1比较,发现,这个变化还是非常显著的。
(3)、当X=0.5时,Figure3 Figure2 Figure5Figure6Figure7Figure8进一步增大x值时,发现中间部分开始变平,当X=1时,光线能量又在某个区域集中。
因此较为合适的位置为X=0.75。
下步可以考虑下调节Y值。
3、调节聚焦点在y轴上的位置:(1).y=0.5,x=0.75时;同上图比较,发现光线能量更加发散。
进一步增大y值。
(2).y=0.75,X=0.75时,分析图形后没发现光线在两端集中,图形就不一一列举了,经过一系列改进,发现x=0.6、y=0.6时,其光强分布比较均匀。
4、调节光线入射角度(1)、当tilt about x 为30度,x=0、y=0时,这时,有可能是聚焦点位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