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
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
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thought of Nanjing cityABSTRACT: 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 pattern from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s pattern to elaborate planning through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1、概述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
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
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
从棠邑、固城或是越城起算,南京已经有大致2500年的历史。
纵观这25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
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
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
在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
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
但是,经济地理条件也制约着城市的命运,这是不以城市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我国漫长的都城规划建设史上,《周礼·考工记》所反映的“乐和礼序”的规划思想以长安(西安)和北京为典型代表;而南京却是我国另一种重要规划思想——以《管子》所反映的“天材地利”观念的典型代表,别具一格。
南京在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规划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独特地位。
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南京特别是明代南京,也书写了亮丽的一页。
2、自然条件2.1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
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一16.9。
C(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一2.1cC。
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
最大风速19.8米/秒。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一0.09米。
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
地震基本烈度7度。
无霜期237天。
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
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2.2地形地貌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
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
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
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植被良好。
低山、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
江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
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
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南支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南北两支分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西去,直至大江之滨。
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
江宁南部苏皖交界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
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至句容、溧水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另一支往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脉大金山相连。
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
3、南京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图3-0 南京历代都城变迁图3.1 固城南京地区最早的建城活动出现于春秋末期高淳县境内之固城。
固城,又名子罗城,俗称楚王城。
城为土城,分内外两重。
城高一丈五尺,罗城(外城)周回七里三百三十步,子城(内城)一里九十步。
遗迹今仍可考,现残存部分呈长方形,罗城南北约800米,东西约1000米,经实测,周长3915米;保存较好的北城,城基宽41米,残高4~6米,顶宽25.5米;城外原有护城河,宽约18.5米。
子城位于罗城腹地略偏西,正南遥对秀山,北向背靠“楚王山”,城亦呈长方形,南北12l米,东西196米,四周亦有护城河,宽约13.5米(图2—3)。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固城分子、罗两重,说明已经有了城郭分工的新概念。
3.2 越城越城以南京城而言。
越城,开始了南京迄今2480年的建城史。
周元王姬仁三年(前473)越灭吴。
第二年即勾践二十五年(前472),越于淮水(即今秦淮河)之滨,今中华门外长干里一带筑城以图楚,史称越城,又称“越台”。
据南京大学历史系文物室藏洛阳出土的东周铜尺,每尺23.1厘米。
我国古代以6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
依此计算,每步为138.6厘米,每里为415.8米,越城周长相当于942米,城中面积约为5~6公顷。
从城的规模看,是一个军事性城堡。
一般居民住在城外秦淮河两岸,逐渐成为居民聚居和物品交易的场所。
3.3东汉末建业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
十七年(212),改秣陵为建业。
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
建安“二十六年(221),其年始置丹阳郡,自宛陵理于建业。
”南京第一次成为郡治所在。
孙权在他称帝、建都建业前,长期经营建业,就是准备以建业这个地方为基地,发展壮大,“建功立业”。
由此开始,现今南京这个地方逐渐发达起来,以至成为一国之都。
东吴建业城郭有三重:宫城、都城和外郭。
外郭未筑城,而以篱为外界,设有56个篱门。
范围大致东至青溪,南至淮水,西至石头城,北至覆舟山。
“都城之正门日宣阳,又南五里至淮水,有大航门”。
这应是都城之中轴线——御道。
据左思《吴都赋》描述:“朱阙双立,驰道如砥。
树以青槐,亘以绿水。
玄荫眈眈,清流直蜜。
列寺七里,侠栋阳路。
屯营栉比,廨署棋布。
”御道南端即大航门,立有双阙,门下的大航——朱雀航,在今天的镇淮桥稍东,是都城的南部交通咽喉。
宣阳门又称白门。
白门也成为南京的一个别称。
宫城东为太祖庙。
吴建兴元年(252),“权卒,子亮代立。
明年正月,于宫东立权庙日太祖庙”。
3.4曹魏邺城曹魏邺城平面呈矩形,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2160米。
曹魏邺城的形制主要有:宫前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宫城在北,坊里、衙署、市在南;礼仪性的大朝与日常政务的常朝在宫内并列,形成两组宫殿群,各有出入口,大朝为文昌殿和阊阖门,常朝为勤政殿和司马门;大朝门前形成御街,直抵南城门,形成南北中轴线;在南北中轴线和东西大道交叉处出现“T”形广场。
3.5南唐金陵城杨吴和南唐是南京古代、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四个时期之一。
,而南唐则建都南京。
杨吴大和四年(932)“徐知诰广金陵城周围二十里”,拓展了原有城墙,并增筑了羊马墙。
此时的金陵城周长已是四十五里(约今20公里余):西据石头岗阜之脊,南接长干山势,东以白下桥(今大中桥)为限,北以玄武桥(今北门桥)为界;城高三丈五尺,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皆为土筑。
城共八门,“由尊贤坊东出,日东门(今大中桥处);由镇淮桥南出,日南门(今中华门);由武卫桥西出,日西门(今汉中门);由清化市而北,日北门(今北门桥即为当时桥梁故址);由武定桥折秦淮而东,日上水门(今东水关);由饮虹桥沿秦淮而西出,折柳亭之前,日下水门(今西水关);由斗门桥西出,日龙光门(今水西门);由崇道桥西出,日栅寨门(今涵洞E1)。
”同时,征发民丁沿城开挖护城河,史称“杨吴城濠”。
濠于竺桥会青溪,西经浮桥会珍珠河,再西经北门桥,人乌龙潭,再人江;自竺桥向南经玄津桥、大中桥,再向南,继而折向西,经长干桥,再西汇人秦淮河。
绕城南的一段后来也被称为外秦淮河。
这个新城就成为南唐的都城。
3.6南宋建康建康城以行宫为中心,行宫周边主要集中了亲兵寨、十三营、破敌教场等军事设施,而官署和府学(转运司、建康府、学府)主要在行宫的东南面,居民区集中在行宫南面和西南面的秦淮河两岸。
商业区在南门(今中华门)内的镇淮桥至新桥(饮虹桥)一带的秦淮河两岸。
城内中部笪桥一带,北门内的清华市,也是比较集中的商业区。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建康城略加修固。
宋乾道五年(1169)建康留守史正志,复加修筑,并增立女墙。
宋景定元年(1260)知府马光祖浚青溪等濠,重修诸桥,“以浚濠之土培厚城身”,创更楼四所178间,又于栅寨门创瓮城及更楼7间、闪门6扇,皆用铁包裹;铁圈门1座,铁水窗2扇;城濠之内、城墙之外皆筑可供放牧的羊马墙。
秦淮河两岸自南唐后,交通日益繁忙。
宋乾道五至六年(1169—1170)镇淮桥和新桥改建为砖石桥,比原桥增宽四分之一,各宽三丈六尺。
镇淮桥长16丈,两端各建一亭。
新桥长13丈,桥上盖屋16间,以避日晒雨淋。
3.7集庆元代是个大一统的朝代,幅员辽阔,而且重工、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