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供给侧改革作为2015年提出的改革方针,属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制必然的发展方向。

本文浅析了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以及改革的关键点,以图寻找供给侧改革的途径及方向,同时探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在改革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资产管理公司供需错配内容:2015年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多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代表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根本性转换,即从重视传统“三驾马车”的需求动力转向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全要素的供给动力。

一、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需求侧改革收效甚微,供给侧改制势在必行
由于2007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年下滑,今年甚至已经降到了7%的水平,而在之前通过拉动消费、拉动投资等的需求侧刺激已经收效甚微,而需求不足仅是一种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侧着手改革。

从持续多年的抢购海外奶粉事件、到今年的抢购日本马桶盖事件以及不断升温海外代购规模,虽然国内也有类似的产品,但是国内消费者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选择,更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不足、供需错配的矛盾。

2、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环境差需要供给侧改革
伴随着经济下行,许多问题更加暴露出来。

由于我从事金融不良资产行业,遇到的企业多是遇到债务危机的企业,这些企业要么忙不扩大产生资金链断裂、要么高融资成本入不敷出、要么没有核心竞争力被淘汰、要么行业竞争太过激烈被迫倒闭,企业盲目扩张、融资成本高、无核心竞争力、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都反映出供应侧的一些顽疾。

3、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
供给侧改革是顺应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趋势。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供给侧搞个的大部分方针均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相互交叉吻合。

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
1、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
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保护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简化企业办事审批流程,由严格事前审核逐步发展为重视事后监管,可以改善高进入门槛低监督管理的模式,降低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腐败,降低企业隐形成本;二是落实财税改革方案,降低企业负税,能够直接提高企业盈利,也提高了企业投资意愿,从而也推动了投资与消费。

三是落实金融体系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解
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四是逐步打破垄断、放松监管,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台竞争,从而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率。

2、化解产能过剩,消化地产库存
由于之前投资型的经济拉动模式及资源的错配,导致了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这些行业既包括了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了光伏、风电等高新行业。

化解过剩产能不是一味淘汰,而应从“消化、转移、提升、淘汰”四个方向进行,鼓励优秀企业走出国门,防止新增产能项目,要多鼓励重组并购、减少破产清算,要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促进产业升级,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消化下岗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承担起维护社会和经济稳定的职责,妥善解决员工问题。

作为房地产行业供给侧的房地产企业,一是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二还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快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概念,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往往迸发出了极大了生产力。

企业利用互联网手段,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沟通成本,提高供需两端的配置效率,还能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发掘潜在的消费者,并及时向消费者推送产品信息,更能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指导企业行业发展方向,及时的进行产业调整及产品转型。

4、鼓励企业创新,提升创新转化
在市场竞争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创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企业应当改变利益短视的行为,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政府,则应当通过成立私募股权和专项基金等方式、实施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措施、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措施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

三、资产管理公司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组成了不良资产行业的核心产业链。

在供给侧改革中,我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继续发挥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吸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维护金融环境的稳定;2、在对债务企业处理上,着重运用债务重组为切入点,降低企业负担,考虑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企业重组,盘活债务企业;3、对于过剩淘汰产能,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盘活资产;4、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金融牌照的金融集团,在降低市场利率、扶植企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良好的补充作用。

结束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部门需要从自身开始改革,为企业减负,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以及资管管理公司也应当起到改革排头兵的作用,发挥自己的职责作用,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也应当积极创新,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供给侧改革的四大经济学内涵
在今天中国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前,20世纪80年年代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都先后进行过供给革命,英国成功了一半,而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响至今。

然而,无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经济学,都并非只用了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抑或只是实践了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英美的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以供给主义为主要指导思想,同时还有新自由主义、货币主义以及非福利主义的思潮。

本文就此分析供给侧改革背后的四大经济学内涵。

1.供给主义
可能是因为供给学派声誉不佳,也可能是供给学派长期以来都处于非主流的位置,国内系统性研究供给学派或供给主义的学者并不多,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硕博论文库中还没有一篇以供给学派或攻击主义为题名或主题的学术论文。

但是在经济政策领域,往往是挨骂最多的政策最为成功。

(管清友,2013)无疑,供给主义让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拜托了滞胀泥潭。

在供给侧改革受到热议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了解它。

供给主义,即主张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主张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活动干预来刺激供给增加,政策制定主要围绕改善生产要素供给出发:1.通过减免税收、减少管制等措施改善企业产品供给;
2.通过改革工资标准、工会制度等措施改善劳动力供给;
3.通过开启金融自由化改善资本供给。

2.货币主义
里根政府经济主张主来源于两大学派: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兴起的时间要比供给学派早20年左右,并且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1976年就获得诺贝尔奖,当供给学派还未崛起时,货币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经很有影响力。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认为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超发,
即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产量的增长,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

因而,货币主义者主张通过减少央行购买国债规模、提高银行贴现率、颁布新银行法等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3.非福利主义
二战之后,为了补偿在在战争中深受创伤的人民,福利主义在欧美流行。

所有福利主义的奉行者,其出发点必然是善意的,然而长期的福利政策必然会带来“福利培养依赖和懒汉”。

李光耀先生曾说“欧洲大陆相对缺乏活力的根本原因——福利社会和僵化的劳动力市场法律”。

1945年,克莱门特·艾德礼赢了丘吉尔,成为英国首相,他执政的主要功绩是开办国民保健事业,也将大规模的福利开支带给了英国政府。

从他之后,人们习惯了福利政策的照顾,“任何政府要是有胆量尝试,人民会通过选票给予它重重的惩罚。

”直到撒切尔夫人出现,然而结果“她只成功了一半”(李光耀)。

美国也经历了罗斯福新福利模式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美国福利制度遭受严重危机,里根本人就是靠攻击福利制度起家的。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都奉行非福利主义,主张做大蛋糕,而不是分配有限的蛋糕。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通过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福利权下放、重构福利契约以及福利多元化等等措施,推动福利体系改革。

4.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欧美“福利国家”政策基本破产,以哈耶克为首的朝圣山学社逐渐兴起,提出以恢复古典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即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者,崇尚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缩减税收,精简政府开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推动私有化进程,积极推动“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撒切尔夫人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私有化,任期内完成2/3的国企完成了私有化改革。

里根政府简化和放宽经济管制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放松对航空、铁路、电信、天然气、有线电视等等行业的干预和管制。

今天国内高层经济改革转向供给侧,所需要处理的根源仍然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既要管住政府之手,又要开放市场之手,我们所倡导的改革就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