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常用急救技术

中医常用急救技术

中医常用急救技术概述急救?谈到急救,一百个人中,至少会有九十九个心中可能都会想到救护车、氧气瓶、止血袋、注射针等现代西医急救的一系列工具和器材。

是否会有一个人心中想到针灸、中药?这恐怕有很大的疑问。

其实,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医学是惟一的医学, 因此,中医学必然有很多急救的理论和方法,否则中国古代的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岂非就要等死?非常可惜的是,中医急救学现在差不多快要失传了,除了在我们农村,真正用中医来急救人的生命的,真的是凤毛麟角。

其实急救,中医不输西医认为中医救缓不救急的观念完全是误解。

为什么现代中医的急救功能消失或者说萎缩了呢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西药服用较方便,西药的原理非常明确。

相对的,中医的理论较模糊, 中药服用非常不方便。

在同样疗效的情况下,人们当然愿意选择用方便且原理明确的西医来急救性命。

这就是中医急救日渐没落的主要原因。

但没落归没落,中医可以急救病人的这个事实,是无可否认的。

中医急救方法1. 针灸2.刮痂3・放血4・中医急救方剂针灸急救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可靠的急救作用。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用针灸进行急救、治疗突发疾病的记载。

临床上针灸急救范围较广,具有方法简便,起效迅速,经济实用等特点。

针灸最常用于晕厥、抽搐、胃痛、腹痛、胆绞痛、头痛等急症的治疗。

十大急救穴位人中、合谷、内关、公孙、足三里、神阙、太冲、风池、定喘、肩井。

晕厥一、诊断要点: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

一般病情轻者晕厥时间较短,苏醒后无后遗症;病情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死亡。

常见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中暑、低血糖昏迷以及瘡病性昏迷等疾病。

二、针灸治疗1 •治则: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

2•主穴:以督脉脸穴为主。

人中百会内关合谷加减:气厥实证配太冲、行间;虚证配足三里、气海;血厥实证配行间或涌泉;虚证配关元、膈俞、足三里;痰厥配中皖、丰隆;热厥配大椎、中冲;寒厥灸神阙、关元;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

穴位定位人中: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 交点处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内关: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橈侧腕屈肌腱之间。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橈侧的中点处。

操作:实证、热证诸穴强刺激泻法,百会可点刺出血,再开“四关”(合谷向后溪透刺,太冲向涌泉透刺),或同时针刺“五心穴”(即百会、双劳官、双涌泉);虚证、寒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神阙、关元可用隔盐灸,或重灸“五心穴”。

其他疗法:①指针:紧急情况下用拇指重力掐按水沟、合谷、内关穴,以病人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②三棱针:适用于实证晕厥,取穴大椎、百会、太阳、委中、十宣。

点刺出血。

注意事项:①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应紧急救治。

针灸急救能收立竿见影之效。

但患者苏醒后要特别注意查找病因,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贻误病情。

②急救时患者应去枕平卧、注意保暖、保持气道通畅,有条件的地方立即给以上氧;医生应动作迅速、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应嘱咐患者家属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胃痛一、诊断要点:又称“胃朕痫”,是指以上腹胃脫部疼痫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常伴有胃胶部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等症状。

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扭转、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二、针灸治疗治则:消食化滞、通调腑气、温中散寒、理气镇痫,以针刺为主,泻法。

主穴:以足阳明胃经脸穴及相应募穴、郊穴为主。

中脫天枢梁丘足三里内关公孙加减:饮食积滞加建里;寒客胃肠加灸神阙、关元;胃痉挛加梁门;肠痉挛加上巨虚、下巨虚;恶心呕吐加膈俞;腹皮挛急加筋缩、阳陵泉。

穴位定位中胶: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離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離底上2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内关: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橈侧腕屈肌腱之间。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建里:在上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梁门:在上腹部,脐上4寸,旁开2寸。

上巨虚: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下巨虚:在上巨虚穴下3寸。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操作: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中脫、气海、神阙、足三里、脾俞、胃俞、阿是穴等施行一般灸法或隔姜灸(中脫、气海还可施行温针灸),并可加拔火罐;期门、膈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脸穴常规针刺,强刺激泻法,动留针20〜30分钟;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

急性胃痫每日治疗1-2次。

其他疗法:••资料.①指针:取中胶、至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以双手拇指或中指点压、按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并感觉舒适为度。

同时令病人行缓慢腹式呼吸。

连续按揉3〜5分钟即可止痛。

间歇5分钟,再重复操作1次。

②热熨法:将食盐和吴茱萸混合炒热,装人布袋中,热熨脫腹部,至脫腹疼痛消失为止。

③艾灸:中脫、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

④ 刮痂: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脫、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

注意事项:①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若经治疗疼痛不能缓解者,应查明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

急性胃痛往往针灸I次或数次即有明显止痛效果,但慢性胃痛需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②饮食调理、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胃痛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食多餐;多吃含纤维丰富的食物,少食易产气的食物;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饱食后不宜立即剧烈运动。

力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③胃痛证候有时可与肝胆疾患、胰腺炎、心肌梗塞等相似,须注意鉴别,以免延误病情。

④对溃疡岀血、胃穿孔等重症胃痛,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或转外科治疗。

胆绞痛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突发性右上腹剧痫、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为主要特征,疼痛部位拒按、压痛或叩击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

常见于西医学的多种胆道疾患如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等。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主穴:以足少阳胆经脸穴和相应募穴、背俞穴为主。

中脫日月胆俞阳陵泉胆囊穴加减:肝胆气滞加太冲、侠溪;肝胆湿热加三阴交、阴陵泉;蛔虫妄动加百虫窝、迎香透四白;发热寒战加曲池、支沟、外关;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湿热发黄加至阳、肝俞、阴陵泉。

中胶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日月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胆俞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胆囊穴正坐或侧卧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侠溪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蹊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碟后下方凹陷处。

••资料.百虫窝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大腿内侧,離底内侧上3 寸,即血海上1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碟连线中点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挠骨之间。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橈骨之间。

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日月沿肋间隙由内向外斜刺;胆俞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勿深刺,以免刺伤内脏;肝俞、胆俞可用大艾炷灸至皮肤灼热;余穴常规针刺,宜强刺激,久留针(可根据病情留针1〜2小时),间歇行针以保持较强的针感。

每日2 次。

其他疗法:①指针:取胆俞或其附近的阳性反应点;以拇指重力点压10〜20分钟。

注意事项:①针灸对胆绞痛止痛效果较好,对急性发作、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者疗效更佳。

但在治疗中应查明原因,结合病因治疗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②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肥甘厚味。

注意保暖。

刮痂疗法“刮痂”是用刮痂板蘸刮痂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工具选择刮痂板“是临床首选的刮痂工具,民间常将一些边缘圆滑的生活用具可用来刮痂,如光滑的铜钱、铜勺柄、瓷汤匙等。

刮痂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务必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首选的是由天然中药经科学配方和方法提炼加工而成的刮痂专用油剂;也可就地取材用香油、色拉油等作为皮肤润滑剂。

操作方法①操作方法:先将准备刮痂的部位擦净,用刮痂板的边缘蘸上刮痂油或按摩油,用手掌握着刮痣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再确定部位进行刮痂。

刮痂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②刮拭方向: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 胸部从内向外刮拭;③刮痂时间:用较重刺激手法进行刮痂,每个部位一般要刮3〜5分钟。

用轻刺激手法,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5〜1 0 分钟。

对于保健刮痂无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满意、舒服为原则。

注意事项①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痂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拭部位;②刮痂出痂后1小时以内忌洗澡;③前一次刮痂部位的痂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岀痂。

再次刮痂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痂退为标准;④刮痂岀痂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 5〜2 0分钟。

适应症感冒、发热、头痫、中暑、哮喘、心绞痫、颈椎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乳腺增生、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

禁忌证①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禁用刮痂疗法;②孕妇的腹部、腰紙部禁用刮疝疗法;③凡体表有师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痂;④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痂;⑤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痂;⑥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可行刮痂疗法;⑦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扱⑧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痂;⑨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痂法,因为刮疝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

放血疗法放血疗法就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

《内经》,就有“苑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的记载适应症内科、外科、妇科、伤外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

如高热、头痛、痹症、腰痛、心脏疾病、肺病、肝胆疾病、肾脏疾病、各种痛证、跌打损伤、覷血、咽痛、失音、齿疾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