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与思想品德教育》复习提纲
1、大学授课的特点:第一,只讲重点、难点,而不是所有的内容。
第二,教学进度快。
第三,教材与老师授课内容不一定完全吻合。
第四,课程学习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
第五,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3、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有积极的心态。
第三,有健全的人格。
第四,人际关系良好。
第五,情绪稳定。
第六,能适应环境。
第七,具有抗打击和自我康复的能力。
4、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相容的原则,平等的原则,互利的原则,尊重的原则,信用的原
则,宽容的原则。
5、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
一、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些小技巧:第一,记住别人的姓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第二,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第三,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很愉快;第四,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五,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别人也会心情愉悦;第六,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赞美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二、在与他人交往中,人际交往能力也异常重要。
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
不但可以减少与别人的冲突,亦可以使自己和别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经历。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要有敏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第二,提高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在与他人交往时,当他人当时有异常行为表现,就要尝试去了解对方当时的处境和感受,从而理解当时他人的异常行为。
三、打好人际交往的基础,还需要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融合能力。
6、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社会条件,还要具备个人条件。
7、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8、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9、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0、我国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1、我国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2、违法的含义和构成条件:违法是指违反现行法律规范从而侵犯了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的行为。
违法的构成条件有: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者法定行为能力;违法一般必须具有过错;违法行为必须是某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违法行为以违反法律为前提。
13、违法行为的种类: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14、我国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15、全国人大的职权包括: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选举权;决定权;监督权。
16、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国家保护。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权、控告权及检举权。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11)国家保护妇女、家庭、婚姻、儿童、老人、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