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各地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各地民居与地理环境


黄土窑洞
窑洞的优点有: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
环境特点: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 立的特点。
地坑院
1.甲、乙两幅图中的传统民居最可能分别位于我国的
A.青藏高原 黑龙江
B.海南岛山区 河南
C.黄海沿岸 新疆
D.东北平原 福建
2.甲、乙两幅图中的传统民居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分别是
A.高寒缺氧冬暖夏凉
B.干旱缺水木材短缺
C.多火山、地震降水稀少 D.潮湿、多虫鼠土层深厚
3.乙图中的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防水 B.挡风
C.阻沙 D.遮阳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广东,福建,台湾等省汉族传 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中国其他 地区汉族民居建筑一样,客家民居也有聚 族群居的特点,城堡式建筑是其一大特色。 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 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 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 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 见长。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是中 国南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 汉族民居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 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 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客家民居以种 姓聚族群居的特点和建筑特色都与客家人
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映的环境
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吊脚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 潮,反映的环境特点:高温湿润的热带环境。
北京四合院
山西大院
北方民居的特点是:屋顶较平(降水较少),门窗少且小,
墙较厚(冬季寒冷,门窗少且小,墙厚可防寒保暖)。反映的环 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皖南民居建筑群宏村现保
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 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 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 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 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 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 风格的“三绝”(民居、祠 堂、牌坊)和“三雕”(木 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
区域发展差异
中国各地民居与地理环境Fra bibliotek蒙古包的优点:便于拆卸、架
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 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 生活为主。
(1)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分析蒙古包包身呈圆柱形、包顶呈拱形的原因。
(1)多大风、雨雪天气; 包身呈圆柱形,受风阻力小,不易被吹倒; 包顶呈拱形,有利于排水(雨雪)。
日本合掌屋
日本岐阜县白川乡的合掌村,被誉为“日本传统风 味十足的美丽乡村”。该村坐落 在海拔较高的山地 中,冬季多暴雪。村中的“合掌屋”(图)最早建于
300年前,屋頂坡度达60°,状如双手合掌,因此得 名。合掌屋全部采用当地木材建造,这种传统 保留至今。合掌屋与穿插其间的花草植物、小 溪流水,水田水车等,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价 值的乡村景现。
碉房
“碉房”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共同特点是:平面方形,用石墙或土筑墙与 木柱结构组成。窗洞小而少,多用天井采光通风,它是西藏民居中最基 本的建筑形式。
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 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 图3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 此完成2〜4题.
的保留。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 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皖南民居有着重要
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丰富的旅游资源。
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
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润的环境。
蚝宅
西藏民居
• 西藏是我国西南边境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民族为藏 族,他们创造了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藏 北高原,气候干寒,当地居民以畜牧为主,他们逐水草而居,居住 的主要形式是“帐篷”。
2.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棋的 主要条件是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 产量 D.风俗习惯 3.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 主要是为了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4.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 流速缓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分析合掌村独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分)
16.(1)冬季多暴雪,合掌屋屋顶不易积雪,压塌房顶。 (2)当地森林植被丰富,木材易获取,就地取材。 (3)依山而建,房屋布局错落有致。 (4)合掌屋错落分布,穿插在小溪、花草植物间,构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