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申论素材点点滴滴积累资料

最新申论素材点点滴滴积累资料

申论常用对策50条许多同学在作答申论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要点找不全以及语言表述不够规范,事实上,我们可以提前积累一些常用的申论规范用语,当考试时,如果碰到材料中有类似内容便可以驾轻就熟的进行表达。

今天就为大家汇总一下申论考试常写的一种要素——对策。

对策在申论中经常出现,无论是在启示分析题中还是提出对策题中还是再综合分析或者应用文写作以及作为中都经常要写对策【思想层面】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社会氛围)转变发展观念(政绩观、权力观、金钱观、群众观)形成正确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学习意识)加强思想重视加强作风建设倡导良好家风提高自律意识【管理层面】开展专项整治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打击力度加大惩处力度树立正面典型加强技术指导加大财政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引进优秀人才设置专门机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准入门槛拓宽投诉渠道优化空间布局注重技能培训创新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升级调整产业布局健全社会保障加快国际合作引进社会资本政府购买服务开展评选评比开拓试点服务完善配套服务形成完善体系健全退出机制【制度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形成长效机制制定规章制度推进体制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教育、医疗等)制定问责机制实施联动机制构建倒逼机制健全准入机制【生态层面】倡导绿色出行使用清洁能源实施限行政策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设置保护专区建立举报机制设置河长制这些对策都是我们考试中常用的一些对策,在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供了对策的核心表述,各位同学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策的展开。

展开时要注意几个要素:一是主体,也就是谁干的。

二是客体,也就是对谁做的。

三是方式,也就是对策的核心手段。

四是内容,也就是对策的具体内容。

五是目的,也就是做这件事要达到的核心目标。

写好这几个要素后,对策才具备可操作性。

例如: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就业指导课等形式宣传当下的就业形式、就业渠道等信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申论技巧:意义型文章分论点的优化方法一、意义型分论点的优势:1、相比对策型,不容易陷入套路式的分论点陷阱。

2、对于文章主题来说,更容易理解的较为深刻。

3、在国考中,命题人和阅卷者更倾向于意义型文章。

二、意义型分论点的要求:1、分论点中必须含有主题。

2、几个意义要么是并列,要么是递进关系。

3、意义的展示要深刻、具体。

三、意义型分论点优化方法:1、公式:主题+助动词+实动词+意义核心词2、具体展示:四个部分主题:每一篇文章主题都不同,视具体材料而定。

助动词:无实际意义,一般比较单一。

一般情况下,有以下两组:有利于/有助于/有益于;可以/能够/方可(方能,才能)。

实动词:有实际意义,一般比较灵活。

举例如下:塑造/创造/打造/营造;促进/改进/增进/推进;提升/提高/提振.......意义核心词:主要部分,比较灵活,来自给定资料。

一般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有以下思路和方向:“主体法”和“五位一体法”。

四、意义型分论点实例演示:例1:“主体法”运用:主题是“学习礼仪”学习礼仪,有利于提升公民的职业道德。

(公民主体)学习礼仪,有益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体)学习礼仪,有助于弘扬民族的独特气质。

(民族主体)例2:“五位一体法”运用:主题是“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经济方面)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彰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方面)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展示中国社会的独特魅力。

(社会方面)五、“主体法”和“五位一体法”总结梳理:“主体法”比较容易掌握,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媒体、企业、政府、社会、民族、国家等。

“五位一体”比较宏观:主要包括:1、经济方面:财政和税收、产业转型、制造业强国等。

2、政治方面:四风建设、依法治国、反腐倡廉等。

3、社会方面:民生问题,如教育、就业、收入、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治理;精准扶贫等。

4、文化方面: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发扬等。

5、生态方面: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等。

申论备考:公文写作指导公文写作包含两大部分:一是格式要求;二是正文内容。

一是格式要求:公文写作中,广大考生最早接触下来应该是在上小学时,语文老师教授的信件的书写。

而公文写作中大部分文种在进行写作时,其书写格式与信得书写格式相同。

即包含:称谓、署名以及日期。

在公文写作中称谓又被称为发文对象;署名被称为发文单位;日期被称为发文日期。

且为了能够使行文更加完整、清晰,公文写作的格式一般情况下要包含标题。

因此,公文写作的格式为:标题、发文对象、发文单位、发文日期。

在行文中位置同普通信件,标题第一行相对居中,发文对象另起一行顶格,发文单位位于行文结束右下角,发文日期与发文单位共同位于行文右下角。

二是正文内容:公文写作的正文内容不再像小学的书写信件内容一样,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要根据命题人意图、题干要求来判断具体的书写内容。

正文内容通常包含三个部分:发文事由+主体部分+结束语。

而在公务员考试中,当前命题愈加规范,广大考生可以根据题干中的发文目的或标题以及其余的提示性信息确定行文内容,进而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材料的内容,来最终确定行文内容。

如何更好的通过题干的阅读来确定行文思路呢?下面,通过列举部分国考真题示例对于如何确定行文内容加以演示:2017年副省级国考试卷第四题:“给定资料4”介绍了G市某些区县在实施“水生态+扶贫”模式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内容。

假如你是G市人大代表,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在全市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建议。

”请依据给定资料4,拟定提出推广“水生态+扶贫”模式的理由和可推广的相关措施。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具体;(2)理由充分,措施明确;(3)层次分明,有逻辑性;(4)不超过500字。

分析:题干中明确拟定一份建议书,而且明确行文的主要内容:水生态+扶贫模式的理由;水生态+扶贫模式的相关措施。

广大考生在作答此题时,行为内容即此两大板块。

2017年市地级申论试卷第三题:假如你是某报社记者,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为题,写一篇报道。

要求:(1)内容具体、全面;(2)语音流畅、有逻辑性;(3)不超过500字。

分析:题干中明确给定标题,要求书写打造活力水城,打造活力水城即建设活力水城,则通过审题干得知主要写的是建设活力水城即如何做,因此,主要内容为即为如何打造活力水城。

申论干货:事务性公文的写作技巧公文分为事务性公文和正式公文,申论常考事务性公文如:总结、计划、慰问信、感谢信、发言稿、导言、简报等。

很多考生由于平时没有接触到过公文写作,所以在看到公文写作会绝得无从下手,下面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总结一些小的技巧,让大家掌握事务性公文的写作方法。

一、事务性公文事务性公文是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日常事务,沟通信息,安排计划,总结经验,调查研究问题,指导工作的非法定性公文。

二、事务性公文的写作技巧1、仔细审清题目的信息,题目一般都会告诉我们很多有效信息,只有审清出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才能明确如何作答。

如题干显示“假如你是某派出所的民警,近期你辖区内频繁发生电信诈骗案件,为了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你准备拟写一份警情提示,介绍常见诈骗手法和应对技巧。

”题干中告诉了我们身份为“某派出所的民警”,“为了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写作的目的,“拟写一份警情提示”告诉我们文种,“介绍常见诈骗手法和应对技巧”告诉我们写作的内容两部分有,一部分是诈骗手法,一部分是应对技巧。

如果考生不能认真审清题目的信息,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审题很重要。

2、掌握事务性公文的常规写法,事务性公文在格式方面没有正式公文要求的那么严格。

一般由标题和正文部分组成。

标题的写法最简单就是两种,第一种是事由加文种,第二种直接写上文种。

例如: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书或直接写倡议书。

这两种方式是比较实用的,基本上每个考生都能写。

正文的部分一般三部分组成,开头、主体和结语。

开头简单写发文事由,背景、问题、现状、目的等;主体不同的文种根据题目的要求写不同的内容;结语可以是自然收尾,根据文种也可以要求式、祝愿式、呼吁号召式等等。

只要能够根据题目,紧扣题目要求,格式大致正确就会扣太多的分。

巧设立意打造申论美文文章的立意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之所在。

文章立意能够正确、准确、深刻,那么我们就能够实现文思赛过泉涌、下笔如有神助。

而文章立意的确立也是考生文章写作的难点和痛点、往往剑走偏锋、不够正确。

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介绍文章书写中如何巧设立意、打造高分作文。

一、主题选择抓大不抓小。

主题是文章的主旨、也是写作的方向。

首先主题确立就要正确,那么如何抓住命题人的真正意图关键在于抓住材料的核心、多则材料的共性,也要牢记抓大不抓小。

下面举例示范:【举例】题目让考生围绕“李女士与刘老太之间的感人故事”写文章,如果我们只围绕这个感人故事那么这篇文章的立意就是狭窄和片面,达不到文章的思想高度。

所以来梳理整篇材料:材料一:食品行业中出现众多的黑工作坊、突显众多食品乱象;材料二:大学生临摹徐悲鸿的一幅画、高价卖出获益;商人买通专家,评定假的金缕玉衣高价卖出。

材料三:部分教师在课堂有所保留,知识点抛到课外培训机构增加收入;医生收取患者红包、增加灰色收入。

材料四:最美徐老师,在自己患了尿毒症的时候并未放弃自己职业,毅然决然走向支教,坚持打吊针上课;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高楼坠下的孩子,导致自己粉碎性骨折。

材料五:刘女士在回家的路途中遇到步行回家的李老太与其孙女,好心之心带一段,过程中发生车祸,李老太不幸去世,为了表达歉意刘女士要赔偿其家人,其家人果断拒绝。

综合材料来看如果我们确立主题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如食品安全、教师或者医生、甚至是停留于李老太与刘女士之间的感人故事都是不深刻。

在这里两条线串联了内容:一是食品行业、大学生、老师和医生是负面的案例,呈现了不守道德的现象;而最美老师、妈妈等都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是一种美好的道德。

因此这篇材料共同的主题是道德,如果更加具体则是职业道德。

二、角度不能太微观或者狭窄。

角度指的是文章的切入点,主要可以偏向于分析或者解决问题。

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问题我们的角度要大,一方面是便于论证、另一方方面能够更好的概括材料、把握材料。

【举例】主题:教育公平角度:对策核心段材料摘录:李克强指出:推进教育公平关键还得靠改革。

教育部部长:今后将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农村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规模、降低部属高校在属地招生比例,将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学生。

围绕这几句关键高档句我们发现都是强调对策,那么选择角度选择就要选择宏观性的“改革”,论证中就可以论证如何改革,有一个分论点则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综上所述论证比较简单、也比较有高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