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营及管理
60年代后的跨国公司理论
▪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60年代初的垄断优势 理论为标志,产生了真正的跨国公司理论。
▪ 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的“个论”代表: 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 优势理论
▪ 70年代以后的一般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 生产折中理论
60年代后跨国公司理论的类别
▪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如垄 断优势理论和寡占反应理论;
▪ 跨国公司理论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20世 纪60年代以前的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阶 段。
▪ 本章所阐述的跨国公司理论是以20世纪60 年代以来的对外直接直接投资理论为研究 对象,对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条件、特征、区位与方式等决定因素作出 解释和推断。
2、跨国公司投资微观动因
▪ 追求高额利润型投资动机 ▪ 资源导向型投资动机 ▪ 市场导向型投资动机
(新市场、原有市场、贸易障碍、跟随竞争者)
▪ 效率导向型投资动机 ▪ 分散风险型投资动机 ▪ 技术导向型投资动机 ▪ 追求优惠政策型投资动机 ▪ 环境污染转移型投资动机 ▪ 全球战略型投资动机
二、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该理论以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资本的国际 流动。即、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各国 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距又取决于各国 资本存量的相对充裕程度。在自由竞争的 条件下,资本存量相对充裕的国家利率比 较低,而资本存量相对稀缺的国家利率比 较高。只要后者的利率高于前者的利率, 那么,肯定会发生部分资本从前者向后者 的流动。
▪ 产品差异优势:指为适应不同层次和地区 的消费者的消费需要与偏好,通过产品实 物形态的差异化,赢得消费者满意和欢迎 而形成的市场偏好优势。表现在,式样、 外观、包装、质量、功能等方面。
▪ 规模优势:
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 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即、 当产量增加1个单位时,总成本增加多少。
跨国公司所利用的各种垄断优势
▪ 知识优势:(定义)知识优势所具有的特 异性和固定性,决定了它成为直接投资的 核心,成为其他优势的基础和源泉。
经营资源的分类
泛用性
企业特性
短期资金 原材料、土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 变 性
一般机械设备 一般流通网
不熟练劳动力
自制机械 系列流通网
自有资本 固 定 性
熟练劳动力
技术、顾客信息 品牌、信用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垄断优势和市场的不完 全性。该理论认为,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 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
垄断优势的类型
金德尔伯格对垄断优势分为: ▪ 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差异化、商标、促
销技术与价格联盟等造成不完全竞争,从 而形成垄断优势。 ▪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专利、技术秘密、特 殊的管理技能、资本市场的优势条件和信 誉等带来的垄断优势。 ▪ 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垄断优势。
▪ 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 理论,如产品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 论;
▪ 以市场失效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的 市场内部化理论;
▪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为代表的综合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由斯蒂芬海默首先提出。 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势的寡头 垄断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 为方式。
要素禀赋理论
▪ 要素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首先提出,后 又由他的学生俄林加以发展。 这种学说认为,同类产品 存在的价格绝对差是各国进行交易的直接基础,而引起 各国同类物品价格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 各国生产各种物品的成本比率不同,而成本比率是由使 用要素的价格差别决定的,而要素价格是由要素相对存 量决定的,要素存量则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要素供给 又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这样得出的一般结论是:任何 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并出口自己资源丰富的要素的产品, 并进口自己资源缺乏的要素的产品。 价格绝对差 ←成本比率←使用要素←要素相对存量←要 素供给←要素禀赋
▪ 管理优势:
公司制的优点: (1)法人组织的设立和废弃比较容易,其法人制度具有灵
活性; (2)容易筹措到经营资源(资金、人才) (3)能够从数量上明确使企业的权利关系。 缺点: (1)经营者和出资者的利益冲突(经营者的怠慢、信息的
不对称性) (2)股票的分散,造成股东对控制权的丧失。
▪ 资本优势: 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前提。
垄断优势的评价
▪ 优点:开创了直接投资的新思路,成为跨 国理论体系的基础。
▪ 缺陷:以美国企业为例仅进行了定性和定 量的研究,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 接投资,没有解释区位选择问题和服务业 的跨国经营。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由哈弗大学教授弗农于1966年提出。 (1)早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运动可分为创新、成熟、 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产品技 术特点,市场供求和卖方竞争状态各不相 同,因此在产品周期运动中,根据竞争条 件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制定生产区位决策。
▪ 标准化阶段:产品技术成熟,竞争加剧,价 格和成本成为竞争优势,加剧向发展中国家 的直接投资。
寡占反应理论
▪ 寡占反应理论由尼克博克提出,他认为, 一些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对其他企 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其目 的是防止竞争对手可能获得新的市场机会 和竞争优势,保持彼此间竞争力的均衡, 维护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
第3章 跨国公司投资动因及相关 理论
学习目标 ▪ 了解跨国公司投资的宏观和微观动因 ▪ 掌握五种重要的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垄断
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 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一、跨国公司投资动因
1、跨国公司投资宏观动因 ▪ 世界科技的大发展 ▪ 国际市 场竞争的加剧 ▪ 资本运动全球化 ▪ 国家干预战略的运用
▪ 创新阶段:该阶段的重点是新产品的开发和 需求的建立,通过技术优势来形成垄断优势, 而不是价格。产品的生产在国内完成并通过 出口来满足国外需求。
▪ 成熟阶段:产品技术相当完善,国内外出现 了同行竞争者,新产品的最早生产者的技术 垄断和寡占市场被削弱,价格优势逐渐成为 竞争优势,从而出现国外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