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庄子·秋水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问题*:根据选文,针对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特点 ,说明一下庄子的理论观点。
中心思想:事物发展、变化无穷,不能静止、割裂 地看问题。
“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 故”。
量无穷:物量是大与小的统一,无论从大小哪方面去 观察,都是不可穷尽的,言其大,还有比它更大者; 言其小,还有比它更微者。因此,不能执著于某物之 大或小。
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
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
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 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 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 末,可乎?”
*北海若曰: 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文章写作特色: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 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 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主题思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 涘(sì)渚(zhǔ)崖之间(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 )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时无止:时间是永恒向前,无有止息之时。
分无常:一个人的名分,地位不是恒常不变的,贫宫 贵贱,上下尊卑等等,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分,名 分、地位之意。
终始无故:终而复始,无有穷尽,故无端倪,故,端 也,又,故与固通,固定之意。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 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 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án )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 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 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 与语大理矣。
《庄子·秋水篇》
庄子
(约前369年—前286 年)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 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哲学思想体系 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 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 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 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太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