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正反案例
几年前,万源市农机局在粮食的自给自足工程中推广拖拉机耕田,想改变万源市落后的耕作制度,分别在罗文、白沙等乡镇免费送了几十台机器,到2001年,通过调查机器不见了,不是送给附近县、市,就是把它当废铁卖了,看了着实让人揪心。
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是没推广适宜万源实际的耕作机械,因我市属山区,机耕道田间道路不配套,且人工抬这个拖拉机需要十多个人。
而且下了田一旦陷进去就没法,所以才导致了上述情况的发生,既浪费了国家的项目资金,又严重挫伤了农民推广现代耕作机械的积极性。
事实证明,是好心未办好事,好事办实,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万源市实际的耕作机械推广之路。
才出现了上述情况。
这一方面典型也给我们后来提供了宝贵的教训,让我们很好地去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我们的今天找到一条适合万源实际的耕作推广之路打下了基础。
万源市农机局科学发展观正面典型案例
2005年来,市农机局通过反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我市农村普遍存在缺劳缺牛耕田地,因青壮年劳力外出,农村还出现了一些土地撂荒的现象,而在耕作制度上还是处于原始状态,牛耕人挖,没有一台耕作机械,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市农机局大胆探索适宜我市的耕作机械的推广,提出“以机代牛”工程,即用微耕机代替耕牛,来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彻底改变万源落后的耕作制度,全市所有能耕地和所有的田实现机械化耕作。
通过近三年来,农机局的不懈努力,截止目前为止全市已推广微耕机700台,相当于7000头耕牛的效率,每年能耕12万亩次,大大缓解农村缺劳缺耕的现象。
有效地遏止了农村土地摞荒的现象。
为全市农民累计节约生产成本1200万元以上,这一“以机代牛”工程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很多购微耕机的农户还找到一条致富路,每年可挣得2至3万元的现金收入。
实践证明,万源市农机局推广的“以机代牛”工程之所以成功,主要是较好地坚持了科学发展观,他们把现代农机技术与万源的山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推广了较为适用的微耕机,才深得农民喜欢,才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