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摘要: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了使人“可赏、可游、可居”的环境,具有很高的游览和观赏价值,是旅游资源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写意自然山水型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其旅游意义,从构成要素、构景方法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包涵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关键字:古典园林、艺术特征、功能类型、旅游意义一、园林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造园艺术,崇尚自然中国园林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山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造园艺术的基本准则。
造园以模山范水为蓝本,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兴修建筑,把各种园林要素在有限的空间进行精巧搭配,“移天缩地”,顺山就水,任其高低起伏,少露人工痕迹。
(二)构景手法,表现自然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主要构景手法有抑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移景等。
1、抑景所谓抑景就是要把好的景色藏在后面,不要让人一览无遗,而是要欲扬先抑,使人有“柳暗花明”之感。
如园林入口处常修有假山,这种处理就叫山抑。
2、对景对景就是要求园林各景点的对面要有景可看,能够从甲点观赏乙,从乙点观赏甲。
如北京颐和园中,在万寿山课赏看昆明湖,在昆明湖课观赏万寿山,昆明湖与万寿山就互成对景。
3、框景框景是用门窗或花木等合成景框,将远处景物包含其中,使景物看起来就像画框里的画面,极大地加强景物的美感。
如杜甫著名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讲的就是框景的效果。
4、漏景漏景一般是采用漏窗,透过窗隙,看窗外之景。
这种仅见斑驳迷离之部分,不能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可以加强景物的神秘感与吸引力。
5、借景借景指的是把园外景物巧妙结合到园内来,以充实园内空间,丰富园内景色,使园内外景色融为整体。
如颐和园借数十里之外的西山群峰为远借,借较近的玉泉山和宝塔侧为临借。
6、移景移景之移,并非真的迁移,实际指的是仿建。
仿建在皇家园林中较常见,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就是仿江苏无锡寄畅园而建。
(三)建筑布局,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
(四)山水花木,再现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
因为山水诗和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影响较大,园林中尤其要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按自然之趣叠山理水,成为我国园林的一大特色。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一)按性质分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又名苑囿、宫苑,为皇家所有,是专供帝王游憩享乐的园林。
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1)规模宏大,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造园手法近于写实;(2)景区范围大,景点多,景观丰富;(3)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丰富盛大,几乎都附有宫殿;(4)布局严整,风格富丽华彩,渲染出一片皇家气派;(5)非常重视选址;(6)建筑造型凝重平实,豪华宝贵。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又称为府宅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士大夫等休闲的园林。
这种园林多为主要建筑物的附属部分,是在府邸宅院内特辟出来的美化生活环境的部分。
其特点是:(1)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2)建筑小巧玲珑,淡雅素净;(3)善于利用有限空间,组成园林千变万化的景色,以特色取胜;(4)情感志趣上,大多趋向于归隐等消极色彩。
3、寺观园林寺观园林,又被称为宗教园林,占地广,多坐落在山林。
寺庙园林狭者仅方丈之地,广者则泛指整个宗教圣地,其实际范围包括寺观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综合体。
寺庙建筑布局多为轴线对称式建筑配置,追求肃穆、庄严、神秘的色彩;园内广植特定品种树木(主要是松柏),以充分体现宗教所需要的特殊氛围。
4、风景园林自然风景园林一般建立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规模小的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圈围起来作为建园基址,然后利用原始动植物,再配以人工繁育的花木鸟兽和建筑营构。
(二)按风格分1、北方园林北方园林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以北京为代表。
北方园林总体上的特点是:(1)因为北方地域宽广,北方园林一般范围较大;(2)因自然条件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3)建筑形式厚重有余,风格粗犷而委婉不足。
2、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多属私家园林,以宅园为主,大多是达官巨富、文人骚客为颐养天年而筑。
江南园林有如下特点:(1)地域范围较小,建筑也多小巧淡雅;(2)因南方温暖湿润,园中多奇山秀水、奇花异木;(3)精心设计,故能小中见大,景色多变;(4)富有田园情趣,舒适恬淡,但意境趋于消沉。
3、岭南园林岭南园林地处我国南岭以南,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
岭南园林以宅园为主,因历史发展较晚,其造园艺术曾师法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因而风格在二者之间:(1)因环境湿热,建筑物一般较高而且宽敞,洗练简洁;(2)叠山常用“塑石”技法,即用英石包镶;(3)水面多为小型叠石和小型水体相结合而成,婀娜多姿;(4)园内观赏植物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团锦簇、绿茵葱翠,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4、少数民族园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园林多具其民族风格特色,尤以西藏拉萨的罗布林卡为此类园林之杰作。
罗布林卡意为“珍珠花园”,建于清朝,为历代达赖喇嘛避暑的行宫。
园内有宫殿、亭台、池榭,建筑精美别致,花木繁盛,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宗教氛围,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藏式园林。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旅游意义(一)旅游价值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其旅游价值极高。
我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品位的艺术造诣与内涵,成为最具综合性观赏功能的旅游资源。
(二)历史价值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中国古典园林还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
(三)生态价值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
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
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五、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一)湖北当阳玉泉寺——寺观园林1、玉泉寺概况玉泉寺在汉江平原和鄂西山地接壤的湖北省当阳市境内,坐落在距市区15公里的玉泉山东麓。
玉泉山如一条巨船覆地,又像一扇翡翠的屏风,青翠碧绿,云雾缭绕,古人吧玉泉山誉为“堆兰山”,盛赞为“三楚名山”。
山上的玉泉寺,则是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据《玉泉寺》记载,玉泉寺的创始人为普净禅师。
现在,玉泉寺的主要检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禅堂、西禅堂、般舟堂、藏经阁、圆通阁和送子庵等。
2、玉泉寺功能(1)宗教价值玉泉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之一。
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其重要代表著作《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均在玉泉讲演结集,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东土释迦”,“九旬谈妙”等佳话。
(2)历史价值青砖碧瓦的当阳玉泉寺史称“荆楚丛林之冠”,始建于隋朝,暮鼓晨钟已敲响了一千五百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旅游价值当阳玉泉寺作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其古典建筑和自然人文景观别具风味。
寺中的山门、棱金铁塔、碑亭、珍珠泉、来木井等景点独具特色,旅游价值极大。
(二)广东东莞可园——岭南园林1、可园概况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北面,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
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捐钱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
2、可园特点(1)建筑特色可园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具风格。
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
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
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
(2)艺术特色①四通八达把孙子兵法融汇在可园建筑之中,成为整座园林的一大特色。
全园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共有130多处门口,108条柱栋,整个布局有如三国孔明的八阵图,人在园中,稍不留神,就像进入八卦阵一般,极可能会迷失路径。
②雅意文风张敬修虽然身任武职,但对琴棋书画造诣颇深。
所以整个庭园虽偏于武略,但局部都显得文风雅意极浓。
结语:中国古典园林是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类,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妙造林艺术,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参考文献:[1]韩欣.中国名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2[2]周凤杰.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9[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4]/geography/shijieyichan/sanji/suzhouyuanlin.html[5]/view/268511.htm[6]/chinese/zhuanti/gdyl/523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