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氨纶生产现状和市场分析_上_钱伯章

国内外氨纶生产现状和市场分析_上_钱伯章


纤维。 1.3 化学反应纺丝
化学反应纺丝法典型的代表为美国环球公司的 Glospan 纤维, 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大。 1.4 熔融纺丝
熔融纺丝法于近年新兴起, 约占 4%, 具有代表 性的纤维品种是日清纺公司的 Mobilon、钟纺公司的 Lubell 和可乐丽公司的 Rexe。我国也自主研发氨纶 熔融纺丝技术, 目前中国 90%以上的产量由溶剂干 法和熔融挤出法生产。熔融纺丝法生产氨纶虽然是 近年来新兴起的纺丝技术, 但因其特有的优势成为 各大厂商竞相研究、开发、投资的热点。从全球氨纶 制造工艺来看, 干法纺丝产能占总产能的 86%, 并 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作为投资主流。而熔融纺丝工 艺随着热塑性聚氨酯制造技术、纺丝技术和氨纶应 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以其工艺灵活、投资费用低、 无污染的优点正在掀起投资热潮。干法纺丝和熔融 纺丝工艺已成为中国氨纶生产投资的两大主流。
需求量 11.99 12.99 14.07 15.26 16.56 19.50 19.65
2.2 主要生产商扩能动向 在 2003- 2005 年的 3 年内, 韩国晓星公司投资
2.1 亿美元使氨纶生产能力增加了 50%。该公司在 中国广东珠海建设新的氨纶生产厂, 年生产规模为 1.8 万吨, 于 2004 年投产。还将投资 1.4 亿美元在欧 洲建设氨纶装置, 初期能力为 1 万吨/年, 2006 年投 运。考虑在比利时、东欧和意大利新建装置, 并计划 在美国建设氨纶装置。欧洲的氨纶市场发展较快, 尤 其是意大利和中/东欧, 面临发展机遇。进一步扩能 将增强晓星公司的氨纶竞争地位, 作为仅次于 Investa( 英威达) 公司的世界第二位氨纶生产商, 至 2005 年氨纶的生产能力达到约 6.5 万吨, 占市场份
干法纺丝的优点是: 产品质量优良、强度高、弹 性恢复率好、丝卷均一、适用面广; 产品规格齐全, 以 生产细旦及中旦丝为主; 纺速较湿法快, 产量大, 可 达 500 m/min 以上, 产品品种调整灵活。主要不足: 投资规模大、工艺流程长、对环境有污染, 需回收。 1.2 湿法纺丝
湿纺法产能比重较小, 约占 8%, 正在逐步退出 氨纶生产舞台。其代表是日本富士纺公司的 Fujibo
1995 年全世界有 32 家氨纶生产厂, 总生产能 力约为 8.31 万吨; 2000 年发展到 49 家生产厂, 总生 产能力 17.8 万吨。据资料显示, 至 2002 年年底, 韩 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氨纶生产国, 年生产能力 7.33 万 吨, 其次是美国 5.2 万吨、中国 3.44 万吨、日本 2.58 万吨以及中国台湾省 1.69 万吨。至 2003 年, 世界氨 纶生产厂已达 56 家, 总生产能力达 32.86 万吨, 中 国超过韩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氨纶生产国。2004 年世 界氨纶产能提高到近 41 万吨, 主要由于中国产能进 一步达到 16.55 万吨, 当年占世界产能的 40.2%。
2 世界市场发展现状
2.1 世界产能和需求 氨纶最早由德国拜耳公司于 20 世纪 30 年代开
发成功, 1959 年美国杜邦公司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生 产 , 商 品 名 称 为 莱 卡( Lacra) , 随 后 欧 洲 一 些 国 家 及 日本也相继生产。世界氨纶主要生产企业有美国杜 邦英威达公司及环球公司、德国拜耳公司、韩国晓星 公司和日本东丽、旭化成及东洋纺织公司等, 这些企 业的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氨纶总能力的 70%, 年产量 达 28 万吨。世界主要氨纶生产商、品牌及 2005 年产 能见表 1 。 [1- 2, 5]
觉。旭化成还开发了第二代耐氯性醚型氨纶 Roica SP, 与尼龙交织, 已领先生产用于制作竞赛用泳衣。
旭化成在泰国组建合资企业— ——泰国旭化成氨 纶公司, 在泰国斯里兰恰建设 2 500 吨/年装置生产 Roica 品牌氨纶, 旭化成持股 60%、泰国 Saha 公司持 股 21%、日本 Wacol 公司持股 19%。该装置投资为 2 700 万美元, 于 2004 年 9 月建成。2006 年 1 月, 朗 盛 公 司 将 利 润 不 佳 的 Dorlastan 品 牌 氨 纶 业 务 出 让 给了旭化成纤维公司( AKF) 。AKF 现在亚洲生产其 Roica 品牌氨纶纤维总量为 1.95 万吨/年, 在以下地 点拥有生产装置: 日本 Moriyama( 9 000 吨/年) 、中国 台湾省台北 ( 持股 50%, 5 000 吨/年) 、中国杭州( 3 000 吨/年) 和 泰 国 Chonburi ( 持 股 60%, 2 500 吨/ 年) 。旭化成纤维公司( AKF) 并购朗盛公司在德 国 Dormagen 的 8 000 吨/年和美国 Bushy Park 的 9 000 吨/年氨纶装置后, 使 AKF 的氨纶生产能力翻了近 一番。旭化成公司完成收购后将成为继英威达 ( Invista) 和 晓 星( Hyosung) 之 后 的 全 球 第 三 大 氨 纶 生产商。该公司目标是至 2008 年氨纶销售额达到 400 亿日元( 3.37 亿美元) 。旭化成的纤维业务也包 括尼龙、聚酯、人造丝, 截至 2005 年 3 月 31 日的年 度总销售额达 1 043 亿 日 元 ( 8.76 亿 美 元) , 包 括 Roica 品牌氨纶纤维以及人造纤维。
2005 年全球氨纶生产能力为 45.17 万吨, 其中 北美和欧洲合计为 10.71 万吨, 占 23.7%; 亚洲为 32.97 万吨, 占 73.0%。由于中国继续扩能, 中国产能 巳占世界 45.6%、表 2 列出了近年世界各国或地区
表 1 世界主要氨纶生产商、品牌及 2005 年主要产能
吨/ 年
我国熔纺氨纶生产技术日趋成熟, 目前已有 10
作者简介: 钱伯章 男 1939 年生 教授级高工 从事石油化工技术和经济信息调研和传播工作 获各种各级荣誉奖 60 余 项 出版著作 6 部 发表论文 700 余篇
第7期
钱伯章:国内外氨纶生产现状和市场分析( 上)
·45·
多家企业成功研制开发了熔纺氨纶纺丝技术。这些 国产技术投资少, 有些性能已超过国外水平, 但与这 些成熟的国产熔纺氨纶生产技术相比, 与之配套的 助剂国产化更迫在眉睫。熔纺氨纶配套助剂性能直 接影响氨纶丝的质量。熔纺氨纶助剂主要有熔纺氨 纶用聚氨酯交联剂、熔纺氨纶用油剂。聚氨酯交联剂 可以提高产品的耐热性、弹性恢复率和耐磨性等; 熔 纺氨纶用油剂具有脱模和失活双重效果, 此外还有 防水解剂、防变色剂等。国内近期熔纺氨纶发展势头 迅猛, 原料需求量迅速扩大。但目前为国内熔纺氨纶 大量提供原料的公司却主要是巴斯夫、拜耳、诺瓦化 工等国外公司。在这些助剂原料商中, 国内企业踪影 难觅。目前, 国内熔纺氨纶设备基本适应了这几家公 司的原料。随着熔纺氨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对助 剂的原料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国内助剂业应从中看 到氨纶工业助剂国产化商机。
晓星氨纶( 中国)
多富龙
干法
32 700
浙江华峰氨纶
千禧
干法
18 000
氨纶生产能力。2005 年世界氨纶的产量达到了 19
万吨/年, 需求量达到 20 万吨。自 2000 年以来, 历年
全球氨纶的需求见表 3。
表 2 近年世界各国或地区氨纶生产能力 万吨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中国
3.44
氨纶纤维是近年快速发展的高弹性合成纤维。 氨纶做成的内衣伸缩自如, 被誉为“第二皮肤”, 广泛 用于游泳衣、运动服、内衣、袜子、外衣及医用绷带等 领域、氨纶纤维也称为斯潘德克 斯( Spandex) 纤 维 。 国外发达国家将四氢呋喃( THF) 80%用于合成氨纶 纤维。氨纶纤维由 PTMEG( 聚四亚甲基醚乙二醇, 也 称聚四氢呋喃) 与过量二异氰酸酯反应制取, 所得聚 合物用二胺在溶剂中使链延伸, 再纺成纤维, 但也可 加工成其他产品。氨纶具有原料易得的优点, 其生产 费用低于其他纤维聚合物如尼龙。PTMEG 约为 2.5 美元/公斤, 通用级氨纶纤维价格为 8 美元/公斤, 优 质级氨纶纤维为 20 美元/公斤。近 10 年内, 氨纶纤 维的需求将以年 6%的速度增长。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 国际社会对化工生产 溶剂的监管日益严格, 氨纶干法纺丝由于所用溶剂 二甲基甲酰胺对环境有一定的负作用而受到环保的 严峻挑战, 强制推行溶剂更新是迟早的事情。与此同 时, 经济、环保、产品性能优异的熔纺氨纶技术被国 内外普遍看好, 各大公司纷纷加大力度研究和开发 聚氨酯长丝的熔融纺丝工艺, 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使 熔纺氨纶性能和质量更接近于干法纺氨纶。我国保 定天鹅有限公司引进德国伊文达费休公司技术建设 的 500 吨/年规模生产线已投产, 除大连合成纤维研 究所外, 国内还有张家港昌源、海宁高新等 6 家企业 正在建厂, 有投资意向的企业也为数不少。
近年来, 尽管市场供过于求和原料费用上升, 但 杜邦英威达公司仍加大投资氨纶业务。不久前, 使其 在巴西帕里尼亚新建的 5 500 吨/年氨纶装置投产, 还 使 其 在 中 国 上 海 的 4 000 吨/年 装 置 和 新 加 坡 的 6 000 吨/年装置投运, 从而使其在中国的氨纶产能 达到 1.8 万吨/年。杜邦英威达公司也涉足亚洲以外 的 氨 纶 业 务 , 该 公 司 在 阿 根 廷 、加 拿 大 、日 本 、墨 西 哥、北爱尔兰、荷兰和美国等拥有 7 套氨纶装置。
·46·
上海化工
第 31 卷
额的 14%。英威达公司( 杜邦的英威达公司于 2004 年被美国科克工业集团收购) 的氨纶生产能力约为 8.2 万 吨 /年 , 占 市 场 份 额 的 18% 。 韩 国 泰 光 ( Taekwang) 工业公司和 东 国( Dongkuk) 贸 易 公 司 是 第三和第四位氨纶生产商, 各占市场的 10%和 9% 份额。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起韩国 3 家生产商迅 速扩展氨纶生产[3-5]。据估计, 亚洲( 不包括日本) 占全 球氨纶需求量的一半以上, 并且将继续较快增长。亚 洲也是杜邦英威达公司的主要竞争地, 另一竞争对 手是旭化成公司, 该公司占据日本主要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