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个单位出了8位新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在2005年岁末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国家在科技方面设立的这一最高学术称号。他们当中最大的70岁,最小的年仅42岁,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个单位。
这些生命科学家虽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从生态学到结构生物学,从农业微生物学到临床医学,各不相同,但他们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成绩显著,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他们中有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研究奠定了基础的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有揭开了困扰人类整整一个世纪的A-1型短指(趾)症致病之谜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还有曾参加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我国测定的第一个蛋白质的晶体结构)测定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大成、常文瑞。
两次研究生王恩多先后念了7年,读书进修时间比别人长得多,当时社会上盛行“读书吃亏”论,她一家三口分居遥远的三地,爱人在比利时留学,小孩在天津念小学,她孤身在上海念研究生,这不是普通的女性所能承受的。
1987年,王应睐先生把“酶与核酸相互作用”研究课题的重担交给了她。她当时身处经费不足、局面严峻等困境,雪上加霜的是她被查出乳腺癌住院开刀,进退两难时,她还是毅然决然地临危受命。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王恩多在蛋白质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国际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半曾在国外留学并获得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具有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亚曾在英国里丁大学学习,并获该校博士学位;与陈晓亚同一个单位的赵国屏研究员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在2005年增选的院士中有一个现象比较引人注目:他们很多来自同一个科研机构。比如,贺林与邓子新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研究中心,陈晓亚与赵国屏现都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还有北京大学的方精云与童坦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王大成与常文瑞。
“我觉得搞科研就要有这种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精神,我始终相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北京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求我们各个专业的老师进行深入踏实、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在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学习童坦君老师的精神。”
现在,童坦君已经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研究,也可检验药物抗衰作用。
中国生物医学界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认为,童坦君的此项研究,是中国学者在人类细胞衰老机理上取得的原创性贡献,它为科学界进一步阐明人类细胞衰老问题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的韩启德院士曾在一次报告中说,“童老师是北医(20世纪)50年代末的毕业生,毕业后留在北医生化教研室工作,而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到北医工作的,我当时去图书馆借书,发现童坦君老师常常是一些刊物和图书的惟一读者,后来我又逐渐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用功、对做学问非常执着的老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童老师认定要搞衰老研究以后,就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这项需要长时间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工作。对于别人争奖励、争基金、争头衔,童坦君老师从来都淡然处之,直到他退休的时候,他的科研工作也还没有突破性进展,甚至这项工作在‘211’中期检查的时候差一点就被取消,但是所幸还是让它继续下去了。就在童老师退休延聘期间,他的科研工作终于得出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
在研究过程中,童坦君发现P16基因存在一个基因序列为GAAGGT的负调控元件。此负调控元件相当于P16基因的刹车装置。他们还发现了掌管这一刹车装置的蛋白质因子,它的分子量约为24000道尔顿。进一步研究显示:年轻细胞的此蛋白质因子可与负调控元件结合,抑制P16基因表达,而衰老的细胞缺乏此因子,所以P16基因高表达。
在2005年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就是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童坦君教授。童坦君也是12名新院士中最年长的一位。
人为什么衰老?有关人类衰老的机理极其复杂,其学说不下几十种,如免疫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自由基因学说、蛋白质合成差错累积学说等。童坦君对人类衰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初步阐明人类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P16是人类细胞衰老遗传控制程序中的主要环节,揭示了P16基因在衰老过程中高表达的原因,从而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
王恩多认为她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王应睐先生将这一课题交给了我,让我有一个实现自己研究想法的极好的研究课题;再就是得益于我那些有聪明才智的学生们;还得益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各级领导;最后,得益于我的科研情结,这种情结使我不断学习、克服困难、与时俱进”。
在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方面,王恩多的贡献也许比其科学成就更为广知。王恩多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连续三届担任上海市妇联执行委员,如今又走马上任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理事长。她说,“头衔只是过眼烟云,重要的是,这些社会角色能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宏观宽广,也能让我体会到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惟一增选的女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王恩多研究员成为2005年51位新院士中惟一一位女性,格外引人瞩目。
王恩多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祖籍为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诸城。说来有趣,王恩多还有“两读”研究生的奇特经历。原来,早在1965她就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但不久“文革”就开始了。12年后,怀揣补发的研究生文凭,王恩多竟然再次填写了研究生志愿,“文凭不是重要的,关键是看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后一次,也使得她成为我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王应睐先生“文革”后的第一个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士增选评审。他认为,这一现象说明院士评选过程中的“平衡法则”是不存在的,只要有实力,就会被选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有2005年有两名新院士都曾参与过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而之前这个研究小组已经走出了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痴迷“衰老”的花甲老人